《内经》的辩证思维与“辩”证施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经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3)02-0175-03
《内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它阐述医理寓有深刻的哲理,闪耀着辩证思 维的光芒。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医家将医学临床经验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极 为深刻的辩证思维。同时,又将这种辩证思维运用于医疗活动,构成了具有辩证色彩的 治疗理论——“辩”证施治(不同于中医术语“辨证施治”,后面详解)。
一
《内经》的辩证思维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它受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影响,又与之 不同。阴与阳是我国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原意指日照的向背, 从最初的具相如明与暗、升与降等对立概念,发展成为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过程中存 在的两个彼此不同方面或相互排斥的倾向。《内经》受到了它以前各种阴阳学说的影响 ,尤其是受到了邹衍阴阳学说的影响,并根据长期医疗实践概括出更为深刻的思想。《 内经》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家,以往的思想家仅从哲学层面讲阴阳,缺乏自然科学的 依据,难免失之于空泛。而《内经》有自然科学(医学)和丰厚经验作为基础,因而它的 认识比以往的认识更有科学性,形成了阴阳学说上的一个飞跃。《内经》建立了阴阳均 衡思想,认为阴阳失调会导致人体的不正常,而阴阳均衡能使人健康。而且还提出了阴 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渗透、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思想,不仅以此指导医疗实践, 而且在科学认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内经》认为,阴阳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特性。凡是相对的事物和现象,均可用阴阳 表示对立双方的不同特性。“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六节藏 象论》)(注: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版,全篇关于《黄帝内经》的引文,皆取自该书。)。同时,在每一事物之中 ,也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去者 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内经》还将人体的“寒热”、“表里”、“虚实”、“升降”等相对的事物或方 面统统概括为“阴阳”,由此阴阳已不再是指具体的矛盾,而是泛指多种多样事物的对 立倾向,是对自然界各种具体矛盾的总结和抽象(“名”)。《内经》说:“且夫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内经》将阴阳的关系概括为可相互区别又统一于一个整体的“阴阳离合论”。《素 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之间不仅有“离”的方面,也有“合”的方面。明代医家 张介宾对“阴阳离合”这一命题加以解说:“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径也;并而 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类经·经络类》)他的这个注释,有助于理解《内 经》的“阴阳离合论”的真正含义。《内经》认为,“离”的方面表现为:“阴阳上下 交争,虚实更作。”(《素问·疟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素问·阴阳别论 》)说明了阴阳双方斗争、排斥的情形。
《内经》对“合”的方面讲得更为深刻,认为阴阳双方互相依存,“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说,阴与阳分别处于内外, 然而却相互为用,相互依存。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条件,如丧失一方,另一方也 不会存在,一方状态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状态的改变。《内经》还看到了作为合的另一 种形态,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渗透,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 大论》)又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用天地的变化来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 中有阳,阴中有阴的问题。阴和阳没有绝对的界限,双方互相渗透。阴可以渗透到阳方 中去,阳也可以渗透到阴方中去。表示了阴阳双方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内经》已经认识到了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同上)阴阳双方不断消长,当一方逐步压 倒另一方,当其优势达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 转化为阴,这种转化一般发生在“物极”阶段。
《内经》虽然明确地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离”的方面,即相互排斥的方面,但它 更重视阴阳“合”的方面,强调阴阳的均衡。《内经》说:“和于阴阳。”(《素问· 上古通天论》)“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素问·六亢正纪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均衡是物体诸要素 之间的关系,它表明多种要素间即时发生的协调的关系状态。《内经》之所以极力推崇 阴阳均衡的思想,是因为它看到人体健康本身是阴阳均衡的结果。当阴阳失衡时,人体 健康就会被破坏。
《内经》强调的阴阳均衡并非简单的对称性均衡或消极的静态均衡,而是阴阳双方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状态下所产生的均衡,即动态均衡,或称为运动中的均衡。 动态均衡,是发展着的均衡,并不固定,而是由一个水平线上的动态均衡到另一个水平 线上的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运动过程中的均衡状态,是人体生命正常维持的保证,是 生命运动向前发展的基础。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人体生理机能均衡协调关系被破坏的 结果。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调整恢复各种生理均衡。《内经》基于“和”的思想,阐 释了辩证医治的治疗原理。它指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 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耍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气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 问·至真要大论》)即通过调整阴阳相反的方面来改善身体失衡状态,使之重新达到均 衡。
二
《内经》的辩证思维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 。将辩证思维方法贯穿在治疗过程中,以形成“辩”证施治。这里讲的“辩”证施治, 不同于中医术语中的“辩证施治”。中医的辩证施治是通过望、闻、问、切4诊来了解 病人临床表现,辩明病人所患的“症候”,然后以此为据制定治疗方案。而我们所说的 “辩”证施治,是说要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着眼于人而非单就病人而言的协调人体阴 阳,综理均衡,是更高级更全面的保健医疗活动。如果说辩证思维是《内经》的“思” ,那么,“辩”证施治就是《内经》的“行”。
《内经》的“辩”证施治,同样以阴阳为核心。无论是说明生理、病理和人体与外界 的关系,还是诊断、用药和愈后,都离不开阴阳。就因为这个原因,几百种中草药可以 变幻出无穷的方剂,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任何疾病,都要用阴阳来“辩”证施治。阴 阳是诊断的总纲,寒热、虚实、表里虽然也列为8纲之中,但仍被视为阴阳的具体表现 ,寒、虚、里属阴;热、实、表为阳,治病要先别阴阳,只要把阴阳判断对了,就是抓 住了根本。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热就没有寒,没有寒也不会有热,其他亦然; 阴阳互相渗透,常常出现寒中有热、热中有寒、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情形;阴阳彼此 消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而寒热双方消长到一定阶段,也会发生转化,“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虚实、表里的情况与此相同。
《内经》把阴阳均衡思想运用于“辩”证施治过程中,认为正常情况下,阴阳处于和 谐状态,可保持人体环境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最佳水平。“生于本,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内的一切病 理变化,是阴阳消长、转化的结果。阴阳双方发生了强弱不同的变化,即偏盛偏衰现象 时,就是阴阳失调。如阴盛阳衰、阴虚阳亢,这时,人就会生病。《内经》在阴阳均衡 思想的指导下,在治疗中致力于调整阴阳,以药物、起居方式的改变等手段为人体提供 一个外在的客观条件,以增强衰弱一方的力量,使之形成足以抗衡强方的实力,从而达 到新的均衡。
由于阴主寒、阳主热,阴阳的偏盛偏衰失调现象可以通过人体寒热的症候表现出来, 所以,调整阴阳就要根据阴阳盛衰所表现出来的寒热症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此,《 内经》提出了“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例如治疗风热感冒要使用辛凉类药 物,就是由于热病的寒热双方失去均衡,热方占了优势,使寒热这个矛盾统一表现出了 热症性质,为了使之均衡,就要使用辛凉类药物来增强寒方的力量,使寒热双方恢复平 衡,从而使人体康复。治疗风寒感冒则用辛温类药物,道理相同。但是,有时“治寒以 热,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并不灵验,因为复杂的症候中会出现“假热真寒” 或“假寒真热”。这是因为寒热双方消长的结果,使一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导致了“ 热极生寒”或“寒极生热”,热病的热方力量强大到相当的程度,反而会表现出寒方的 症候,而寒病的寒方力量强大到绝对的地步,则会出现热方的症候。但有时这并非真的 寒症或热症,而是“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这时,必须判别真假,然后用“反治 法”,用与症候相一致、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予以治疗。
《内经》总结了上述正反两方面调整阴阳的经验,提出了比之更为全面的扶正祛邪的 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灵枢·邪客篇》)即对实症以祛邪为主,损其偏盛之邪气;对虚症以扶正为主, 补其不足之正气。要根据疾病的本质是虚是实的具体情况,决定以祛邪为主还是以扶正 为主,这一点必须区别清楚,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的原则错误。因此,《内经》特 别告诫人们:“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而绝人长命。”就是说, 决不能用补法去治疗实症,那会使邪气更盛;也不能用泻法治疗虚症,那会因治疗而耗 损正气。虚与实的均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虚实失衡时,就要努力使之均衡,要泻实补 虚;如果相反,则把不平衡推向极端,必然导致人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经》的辩证思维十分丰富、深刻,它的阴阳学说在中国科 学认识史上独树一帜,显示出其卓越性和独异性;它的“辩”证施治所表现出来的辩证 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应用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经》的辩证思维及其在治疗 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辩证方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它对中医具有 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医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换言之,《内经》所 构建的中医体系历经2000多年,在如今科学如此发达的条件下仍保持其重要价值,在许 多方面甚至令现代医学自叹不如,奥妙就在于《内经》的认识与实践中的辩证性。《内 经》这种宝贵的辩证思维和医疗实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