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变化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1998年消费支出结构静态分析
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05元。 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75元;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2.16 元,是最低收入户的4.43倍。该差距1981年为2倍,1986年为3倍,1996年为4倍,17年间增大了2.43倍。
1998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用于当年消费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前者为97%,后者为69%,高低相差28个百分点。显然,增加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强弱相差很大。
目前,我国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八大类。
1998年城镇家庭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只有食品一类。由此,恩格尔系数由最低收入组的54.34 %逐步下降到最高收入组的35.12%。
消费支出比重随着收入增加而明显上升的有四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由4%上升到13.67%,交通通讯由4.02%上升到6.95%,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由10.95%上升到12.69%,杂项商品由3.11%上升到6.09%,说明目前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对耐用消费品(分别属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两类)、交通通讯、教育等方面消费有明显促进作用。
医疗保健在不同收入层次的支出比重几乎相同,说明这类消费的福利体制色彩仍然十分浓厚。居住消费的比重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我国城镇中等收入家庭在实物福利分房时代多数已经占有较多住房,用于居住的费用比重反而比低收入家庭略低,中等偏上收入户的居住消费比重为最低(8.96%),最低收入户的居住消费比重最高(10.96%), 两者相差2个百分点。但高收入家庭开始进入购买商品房行列, 从中等偏上户,到高收入户,再到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消费比重逐渐上升。
衣着消费比重变化与居住消费比重的变化正相反,表现为先升后降。从最低收入组到中等偏上组有规律地上升,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衣着比重开始下降,完全符合国际上衣着消费比重先升后降的规律。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1992—1998年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的考察,必须通过对各类消费支出比重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和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是结果,它的变化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引起的。各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消费增量结构的概念,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如1元或100元)的消费支出,用于增加食品支出的占百分之多少,用于增加居住消费支出的占百分之多少……,用于这八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需求收入弹性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的概念,指收入每增加1%, 引起食品或居住等八类消费支出增加百分之多少;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这一类消费增长幅度快于收入增长幅度,需求收入弹性高,占总消费的比重会上升;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 说明这一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需求收入弹性低,占总消费的比重也会下降。
1、食品消费
1992—1998年7年间,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有三个特点:一是恩格尔系数出现划时代变化。7年间,恩格尔系数由52%下降到44 %,下降了8个百分点。这对城镇消费结构变化的意义是划时代的, 它标志着城镇消费结构已经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二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双双稳步下降。三是食物消费内部结构改善不大。
2、衣着消费
7年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类消费的开支比重由14%下降到11 %,下降了3个百分点。与食品消费不同的是, 衣着类消费的收入弹性没有下降。原因是各年从低收入家庭到高收入家庭的衣着消费比重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不是随收入提高而稳定下降,因而收入弹性不像食品消费一样有规律地逐年下降。衣着类消费内部结构变化比较明显,购买成衣的支出比重由1992年的58%提高到65%。从变动趋势看,衣着类消费比重1996年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今后仍将逐步下降。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指的是所谓“吃穿用住行”中的“用”,它大约占总消费支出的8%和新增消费支出的11%, 这几年一直比较稳定地保持这两个比重。在现阶段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的收入弹性是八类消费中最高的,并还略有提高,从1992年的1.45提高到1998年的1.67。
虽然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但其内部结构变化很大,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上升了3个多百分点,二是家务服务消费支出增长3.5倍以上。
4、医疗保健类消费
根据每年家计调查资料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显示,不同收入组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别很小,收入弹性也较低,这主要是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类消费中医疗支出比重大而保健支出比重小,医疗支出中个人负担的多少基本由公费医疗体制决定,因而与收入的相关性较小。在1992—1998年每年横向比较时,不同收入家庭的医疗保健类消费比重差别不大,比重目前仍低于5%, 在中下等收入国家中属于中等水平;但在作7年的纵向比较时,发现7年中医疗保健类消费比重由2.48%上升为4.74%,上升速度较快。
5、居住消费
居住消费比重变化的动因与医疗消费相似。居住的收入需求弹性较低,因而变动的动因主要不是来自收入增加,而是来自住房消费体制市场化改革。1992—1998年7年中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8年底全国城镇正式取消福利型实物分房体制,住房消费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7年间居住消费比重由5.96%提高到9.43%。 到本世纪末,居住比重可以达到10%的预定改革目标。
一国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水平转变的阶段,也是居民的消费结构尤其是住宅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与住宅消费支出比重成反向变动关系。一般说,当恩格尔系数从0.59下降到0.5时,住宅消费支出比重则由7—8%上升到11—12%; 当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到0.4时,住宅消费支出比重则上升到15—20%。
我国的情况是1983—199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由0.592下降到0.445,而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支出则由4.44%提高到9.43%,比国际平均水平偏低约9个百分点。
6、交通通讯消费
1992—1998年间,交通通讯消费比重增大了1倍多, 其收入需求弹性一直大于1。但是,与我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相比,交通通讯消费比重仍然偏低。将我国与若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 美元时的状况进行比较,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重比发达国家低2—3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为5.94%,而英国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高达9.4%,美国为6.2%。与韩国、 泰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也是偏低的。
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
如果将消费按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分类,我国现阶段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基本属于发展型消费;如果将消费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分类,属于精神消费;如果将消费视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那么生存型消费主要满足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需要,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的发展型消费才能满足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这类消费比重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质量的变化。
从支出比重看,这类消费的比重由8.82%逐年稳步增加到11.53 %,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从边际消费倾向看,在前6年由0.0725上升到0.0882,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从收入需求弹性看,前6 年弹性值由小于1转变为大于1,是逐步提高的。这说明我国消费结构质量在逐步改善, 城镇居民发展型消费比重越来越高。
从这类消费的内部结构变化看,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教育支出比重有所上升,由43.19%上升到55.07%,表明城镇居民重视子女教育和自身继续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接受继续教育,调整知识结构,教育消费是自身素质投资的观念被城镇大多数家庭接受,教育投资是一种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消费领域成为我国目前少有的供不应求的消费市场。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分析
1、农村消费结构总体上呈变动加快趋势
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一般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值。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
结构变动度=∑│Xi1-Xi0│/年数
1985—1990年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每年1.42 个百分点,1990—1995年间为每年1.81个百分点,1995—1998年间为每年3.97个百分点,总体上呈结构变动加快趋势。
2、农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 消费结构还没有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
1992—1998年7年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由52%下降到44%, 下降了8个百分点, 城镇消费结构在这期间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但1985—1998年13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由57%下降至53%,仅下降4个百分点,仍停留在温饱阶段。
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当于城镇1985年水平,比城镇落后13年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62元,按1985年价格折算,相当于1985年的670元,与1985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685元仅差15元;198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 %,199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从上述两个方面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985年的水平,比城镇落后13年。
4、农村“吃、穿”消费比重下降甚少, “用”类消费比重原地踏步
总体上,作为温饱型消费阶段核心消费内容的“吃、穿”消费比重没有明显下降,两类合计只下降了7.91个百分点。作为“吃、穿”消费需求之后的新消费热点,“用”类消费比重在这13年间几乎在5.1 %的水平上原地踏步,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普及程度提高不快。1998年电冰箱普及率为百户9.25台,洗衣机为22.81台。
5、农村“建房热”经久不衰
农村消费结构与城镇最具不同特点的是居住比重较高。改革以来农民对扩大宅基地的冲动使农村“建房热”经久不衰,居住消费比重一直位居第二,1985年时高达18%以上,1993年曾经下降至13.88%。 1993—1998年农村第二轮“建房热”升温,居住比重由13%逐步上升至15%以上。
6、电视机普及率上升较快,教育费用增加喜中有忧
农村中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的是娱乐文化教育的比重,由1985年的 3.9%提高到1998年的10.02%,上升了6个百分点,几乎与“吃、穿”消费比重下降的7个百分点持平。 带动娱乐文化教育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电视机等文娱类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电视机普及率由1985年的11.74%提高到1997年的89.44%,其中彩电普及率由0.8%提高到27.32%;二是为了增强子女将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农民教育费负担的加重也对其他消费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
7、农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各异
农村需求收入弹性最高的是交通通讯,交通通讯支出增长率由1993年的1.49%提高到1998年的1.93%。这是因为购买交通工具和增加通讯支出不仅为生活消费服务,更能为生产服务;每增加100元收入, 用于增加交通通讯支出由2.8元提高到5元,边际消费倾向明显提高。
不考虑杂项商品,1997年需求收入弹性居第二位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但农民在用品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近5年是下降的,由1993 年的1.83下降到1998年的1.61;农民每增加100元收入, 用于增加用品支出由原来的8.3元减少为6.1元。另一类与耐用消费品有关的文化娱乐教育支出需求收入弹性也略有下降,由1.27降为1.16。从这两类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1看,农村家用电器消费支出增长率快于农民收入增长率, 但从需求收入弹性下降变动走势看,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是缓慢推进的。
近5年,农民每增加100元收入, 用于增加居住支出由12 元提高到15.4元;收入每增长1%,居住支出增长率由1.04%提高到1.38%, 说明农村居民建房热情不减,居住比重虽然会略有下降,但仍将保持较高比重。
农民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的为食品和衣着两类, 说明温饱型消费结构正在逐步过渡到小康型消费结构,但过渡的速度不快,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保持在0.6,衣着的需求收入弹性保持在0.84。
农民需求收入弹性近5年由小于1变为大于1 的只有医疗保健一类,农民每增加100元收入,用于增加医疗保健支出由原来的1.9 元提高到3.6元;收入每增长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由原来的0.64%提高到1.2%。
四、城乡居民“十五”时期消费结构预测
1、食品消费
如果我国食品价格保持稳定,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6%左右,农村居民达到46 %左右, 全国平均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42%,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十五”时期食品消费仍占到全国居民消费的40%以上,因此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保持食品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的大事。
2、衣着消费
根据预测, 城镇居民在“十五”时期衣着消费比重将由2000 年的11.67%下降到2005年的10.39%,农村居民衣着比重基本稳定在6 %左右,全国平均在7—8%之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显示我国作为纺织大国在衣着消费方面的价格优势。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
“十五”时期,预计城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将由2000年的7 %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5.86%,农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仍将基本稳定在5.5%左右。
4、医疗保健消费
“十五”时期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预计城镇由2000年的5.5 %上升到7.5%,农村由4.5%上升到5.5%,全国平均由4.8%上升到6.2%,达到1980—1985年韩国、香港、泰国、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5、交通通讯消费
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005年城镇居民将提高到8.4%,农民将达到5.9%,全国平均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上升到6.9%。 这一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的国际水平7.6%仍有差距。
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继续上升,2005年城镇居民将提高到14.2%,在各类消费比重中上升到第二位,农村居民将提高到13.9%,在各类消费比重中超过居住比重而上升到第二位。
7、居住消费
“十五”时期城镇居住消费比重将稳步提高,到2005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比重将上升到13.4%,与农村2005年13.8%的水平基本接近;农村居民用于居住的比重在“十五”时期大体稳定,略有下降。
五、21世纪初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大趋势
21世纪初,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经济结构变动和消费体制改革的深化,将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把握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而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呈现以下几大变化趋势:
1、消费结构变动呈加快之势,进入升级换代的结构剧变期
从城乡居民1985—1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城乡都一致表现出结构变动度不断升高的现象。在2001—2010年这1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
下一阶段城乡消费结构变化有不同的主题:城镇消费结构刚刚跨入小康门槛,升级的主题是以居住、交通通讯、教育等新消费热点逐步成熟来带动城镇居民消费走向较为宽裕的小康阶段;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题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阶段迈进,恩格尔系数下降,教育文化、耐用消费品等新消费热点升温。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仍然是21世纪初我国居民消费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 城市经济对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力增大
我国21世纪初的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大体表现为以下循环过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通信业、机械电子装备工业、第三产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提高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城市化→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现有加工产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性的良性循环。
消费结构升级的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循环过程的预测结论,没有丝毫忽视农村消费升级的政策意义,相反,它强调农村消费升级的复杂性和它与城镇经济的关联性。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二元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化的关键,农村消费升级不仅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关,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经济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必须将农民消费问题放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解决,必须通过城市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3、城镇住宅消费潜在需求巨大, 体制政策对房价/收入比的调节是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关键
房价/收入比是指一套中等水平住宅的市场价格与中等水平的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1至5.5∶1之间,发展中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4∶1至6∶1之间。因此,一般地认为,当房价/收入比在3∶1至6∶1之间(即3 —6倍)时,即居民对市场上的商品住宅普遍地具有支付能力时, 才有可能推行住宅商品化。
测算结果表明,从我国平均看,1992 年时房价/收入比最高, 为10.2∶1,1994年有所好转,为7.3∶1,但是近两年又有所回升,为7.6∶1,不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1.8—5.5倍), 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3—6倍)。房价/收入比偏高表明目前我国的商品住宅价格大大超出城镇居民购房的承受能力。高房价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房价也阻碍了我国城镇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4、城乡居民交通消费渐成热点,城镇家庭轿车、 大城市轨道交通、农用车为三大发展重点
根据2001—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测和消费结构变动预测,这10年城乡交通消费热点将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两用型农用车的需求;(2)城镇多数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等;(3 )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家庭对轿车的需求。一般来讲,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 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并随着人均GDP不断增长,经济型轿车开始逐步在家庭中得到普及。 目前我国市镇总人口达3.79亿人,总户数有1亿多,特别是上海、 北京等特大城市人均GDP已达到了3000多美元, 这部分居民如果逐步普及汽车,其潜在需求极为巨大。从地域来讲,1998年底,国内已有8 个省市人均GDP已超过了1000美元,人口总数近3亿人,这些省市均分布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大多数中心城市的居民具备了消费汽车的基本条件。
5、信息化对居民消费影响增大, 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包括音像设备(收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视盘机、摄像机、音响、数字相机等)、通讯用品(寻呼机、手机、电话机、传真机等)和家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打印机、扫描仪、网络用品等)。世界公认我国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市场。目前我国已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00余万户,估计2005年将达到5000万户, 2010年将达到2.5亿户。我国计算机装机量已超过1500万台,2年后年销量可达1000万台。家用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更大,国内已有3.5 亿台电视机、4000万台VCD、2500万台学习机、7000万台寻呼机和2000 万部手持电话。此外,还有迅速发展的掌上PC机和各类数字化终端,它们都是潜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我国人口众多,电子产品消费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市场空间还很广阔。
6、千元级家电将成为农村消费新热点, 但大规模的消费热潮难以形成
“千元级”家电成为农民消费新热点是农民收入与家电价格比率未来动态变动的结果。按照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2元计算,在扣除纳税、上交和其他非生产性支出和储蓄支出,人均消费支出1590元;再扣除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支出,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收入为27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3%,占消费支出的17%, 按平均每个家庭四人计算约1096元,购买千元级商品已不成问题。此外,越演越烈的家电产品价格大战,使农民收入与家电价格比率不断提高,对提高农村居民家电消费普及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供需矛盾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进入90年代,许多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尤其是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供给能力严重过剩,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时掀起价格大战,家电价格一降再降,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46CM彩电价格之比是1∶0.83, 而在城镇居民彩电普及率增长最快的三年(1988—1990年)中,人均收入与彩电价格的比率是1∶1.8,这将预示着农民千元级家电消费有能力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标签:消费结构论文; 恩格尔系数论文; 需求收入弹性论文; 需求弹性论文; 价格弹性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医疗保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