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分析论文_杨景华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41

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二甲双胍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利拉鲁肽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各自治疗后的临床BMI、血糖相关指标对比。结果:经比较得知,采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BMI、FBG、PBG、ISI、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良反应少,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新诊断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科疾病,该疾病和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属终身性疾病,且易并发多种并发症。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始终呈逐渐递升的态势[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胰岛素尽管可以良好的控制血糖中“葡萄糖的毒性作用”、帮助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及增强抵抗能力,然而如果过量的胰岛素应用也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以致患者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并发症。二甲双胍是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可明显降低体内胰岛素抵抗与BMI指数。本院对二甲双胍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获得了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有女11例,男29例,年龄分布为55~75岁(平均年龄58.2岁),病程为3.2~6.3年;对照组有女14例,男26例,年龄分布为53~78岁(平均年龄67.2岁),病程为2.7~6.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及血糖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体征,并记录患者消化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利拉鲁肽治疗:皮下注射利拉鲁肽(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分包装)0.6mg,7d后剂量增加到1.2mg,在至少间隔7d后剂量增加到1.8mg。3月为一疗程。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二甲双胍(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500mg,与晚餐共服,每日1次。3月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2]

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BMI、FBG、PBG、ISI、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并预防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两组间的疗效比较用X2检验,两组间的构成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在经过各自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BMI、FBG、PBG、ISI、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BMI、血糖相关指标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FINS用量比较发现,观察组共发生低血糖1例,对照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代谢性疾病,多种致病因子将使患者体 内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的障碍等[3]。当前国内外临床均认为[4],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属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而前者更会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一旦患者控制不佳,极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急性或慢性的临床并发症,并且最终对患者的器官造成衰竭改变,由此形成不可逆性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慢性病,尤其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毫无疑问,控制血糖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重点,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测定疗效或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标准。

当前,国内临床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较为普遍的是利拉鲁肽、二甲双胍治疗。经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应用了二甲双胍后,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在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为6.9±1.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治疗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和加强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更为有效。并且,临床证实二甲双胍能够很好降低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症状,尤其可以降低老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利影响。利拉鲁肽具有高效、持久的降糖效果,联合二甲双胍合用,不增加二甲双胍剂量。但利拉鲁肽的药物价格昂贵,患者在停药之后是否会出现反弹,或是在长期应用后是否会出现副作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证明[5],对健康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利拉鲁肽的起效时间较之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慢,但利拉鲁肽的作用特性非常稳定、没有明显峰值、作用时间长,一般患者每日1次即可,进而可以模拟患者的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提供类似胰岛素泵的基础胰岛素效果。

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可以形成药物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显现出胰岛素类似物的疗效,模拟人胰岛素分泌,让胰岛素峰值浓度、餐后血糖高峰吻合,规避了低血糖事件出现的风险,胰岛素用量少,更易于使血糖达标。实验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方面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符[6]。综上所述,二甲双胍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冬.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1(01):23-27.

[2]张艳飞.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3]黄恋川,林垦,王言.安立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18(10):982-984.

[4]郑仲萍,于敏,郑志刚.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5,18(03):404-407.

[5]Linong Ji,Juming Lu,Jianping Weng .China type 2 diabetes treatment status survey of treatment pattern of oral drugs users[J].Journal of Diabetes,2015,Vol.7(2)Wiley.

[6]叶强.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7(34):344-345.

论文作者:杨景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  ;  ;  ;  ;  ;  ;  ;  

二甲双胍治疗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分析论文_杨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