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2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近,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一、不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容易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大得人心的,小康这个词中国早就有了,把它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则是邓小平的创造。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0多美元,达到了预定小康水平。以后怎么办?按理可以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当前的目标。许多人也是这样主张的。还有人提出“实现信息化”,“超越工业化”等“宏伟”目标。
但是,党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奋斗目标。为什么不把实现现代化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呢?
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理由:①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小康社会和小康经济是有区别的,建设小康社会除了经济目标,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目标。③今后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必须分步走。④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衔接第二步和第三步要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有些地方有些同志却对这种艰巨性缺乏认识,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得过分容易。今年全国人大会上就有代表指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一些人存在急躁情绪,恨不得明天早上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代表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克服急躁情绪。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许多地方提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十六大报告中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是很多地方并不具备这种条件,即使具备条件,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决不能忽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决不能不顾条件轻率地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口号。
有的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得很容易,可能是由于只看到经济方面的任务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任务。十六大规定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完成这个任务,主客观条件是具备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问题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报告除了经济发展目标,还规定了民主法制建设、科学文教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说了六个“更加”。完成这些任务都是非常艰巨的,决不可掉以轻心,急于求成: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五个“统筹”,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艰巨性。
在发展和改革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克服贪多求快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去作。我国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在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口号起过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实际上做不到。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当然不能说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说现代化的路要一步一步走,不能把20世纪末的标准定得太高。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我们也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努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公有制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都担负着各自重要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做到两个“必须”,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私有制经济的使命而忽视公有制经济的使命,也不能因为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使命而忽视私有制经济的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公有制经济的使命是由其性质地位作用决定的。就性质来说,公有制经济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它们都是“公有”,在这一点上是和私有制经济不同的。改革以来,私有制经济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公有制经济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则起着主导作用。以上情况决定了我们决不能忽视公有制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当然,公有制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完成这种使命,还决定于公有制企业的活力。这就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还要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公有制经济肩负的主要使命有:
1.公有制经济是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过去人们把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完全等同起来,现在认识到私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经济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而由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的经济基础中也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事实上,私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何使私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完全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经营和运行,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如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则是私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
2.公有制经济是继续完成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主要是由公有制经济承担的。现在,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在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中,公有经济担负重要的使命。从国有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公有制经济仍将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要依靠公有制经济同私有制经济一起完成任务。在长时期内国有企业不仅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也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主力军。
3.公有制经济肩负着支援“三农”的重要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困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别呈扩大趋势。而增加我国农民收入需要把大量农民转入城镇,转入二、三产业,因此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也需要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同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是靠农业支援发展起来的,现在到了工业支援农业的时候了。而只有在公有制经济牢固和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承担起支援农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使命。
4.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国有经济在不发达国家更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现在我国西部和沿海地区相比国有经济比重更高,私有经济比重则较低。使有些国有企业由负担变为财富,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研究的问题。
5.公有制经济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靠
从发展看,私有经济将在国际竞争中起重要作用,但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仍将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靠。由国家经委选定的520家重点培育的大企业中有514家国有企业,它们主要分布在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是这些行业的排头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此外,公有制经济在增加职工就业的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也都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三、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打下牢靠的基础
中国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没有提出过高过急的目标,这也是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打下牢靠的基础。我们不能离开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来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也都是为使社会主义能够持续发展。
但是社会主义能不能持续发展,在当前世界上也还是一个问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现在还不是必然可以持续发展的。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低,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如邓小平说的:“现在虽然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因此社会主义持续发展更要经受严峻的考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举,但是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的一面,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矛盾的一面。搞得好,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搞得不好,市场经济促退甚至搞垮社会主义。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优胜劣汰,而社会主义则要求平等和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社会主义要求的计划性(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那种计划性)也是有矛盾的。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使它们统一起来,但是不能消灭其中的矛盾,而要做许多工作,处理好这些矛盾。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意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表明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多么繁重艰巨。我们在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后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为了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发展,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克服这些原因。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断地烧夹生饭。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十月革命前俄国生产力很不发达,革命后战争中又遭到破坏,刚有恢复,斯大林就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36年就宣布苏联“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0世纪60年代初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后来,勃列日涅夫又宣布苏联已建设成了“发达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又搞加速战略,改革上也急躁冒进,以后又改变方向,最终使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历史,说明我国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打下牢靠基础,是完全必要的。
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上面已经讲了公有制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使命,完成这些使命必须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应该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也是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里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究竟为什么要公有制。问题是这样引起的:国有企业经过改革以后,将和私有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而且由于不再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实现国家统一计划的基层组织。而且国有企业也存在职工下岗、收入差别扩大等等问题。既然如此,国有企业岂非和私有企业一样,社会主义为什么还要国有企业呢?确实也有人据此提出这样的理论: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完全私有经济之上。这种理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
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从当前的理论界和实际工作来看,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真实问题,说清楚这个问题也并不容易。我的初步看法是:第一,社会主义必须要有公有制,但是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并非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性质,因此要解决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第三,还要找到恰当有效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既使公有制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使公有制企业能避免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的种种弊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第一点。不能根据国有企业的现状来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公有经济的必要性。因为现在公有制经济还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依据目前国有企业的行为来判断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作用。而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建立公有制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无政府状态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此外,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消灭剥削、发扬民主、共同富裕的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履行社会主义职能所需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私有制还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和发展,却得不出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公有制的结论。
关于第二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有企业怎样做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有些人总把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把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事实上,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公有制,显然不能说这些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把国有企业都看成是社会主义性质。如果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变质了,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盗窃行为,或者企业经营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内部分配严重不公平,压迫剥削职工,贫富分化悬殊,这样的企业也不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企业公有制的性质不仅表现在所有、占有关系上,还表现在生产、分配、经营、管理等等方面。邓小平提出过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应该符合这些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是从经济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没有涉及政治社会等方面。按照邓小平理论,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职工参加企业管理,这样的国有企业也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
关于第三点。要把改革国有企业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改革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结合起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企业,因此必然缺少活力。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就是沿着增强企业活力的轨道前进,不断探索能够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形式。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制约、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前进了一大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又前进了一大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所有形式,并指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再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企业成为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以后,如何防止和克服竞争可能带来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如何减少和避免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分配的贫富悬殊现象,也是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既强调要“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又强调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还强调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使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职工收入过分悬殊等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已找到了解决的好办法,但认真贯彻《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政策措施,并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有望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可持续的社会主义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③有实现的可能性。④社会主义能够持续发展。因此,“实现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的环节出了大错误而又不及时纠正,就有可能成为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的经验,如果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不坚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发扬民主,不消除腐败,不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以促进生产力为衡量一切制度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要成为可持续的,是有极大难度的。”
总之,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可以持续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除了公有制经济问题,还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中会长期遇到并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有了明确的方针政策,但是不能认为已经完全和彻底解决了,有些问题正在争论,有些问题以后会有争论,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的。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公有制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国企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