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就业难问题探讨_大学论文

高校扩招与就业难问题探讨_大学论文

大学生扩招与就业难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本科)出现“就业难”现象的第一年,据报道今年8月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0%,折算未落实就业的人数为63万人。2004年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进一步大量增加,硕士毕业生供给也将大量增加,还将形成进一步的就业压力。近期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多方面的研究,这里对有关讨论的部分重要观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尽管说法不一,总体来看基本上都持“多因素”的观点。

2002年第12期的《半月谈》杂志,记者许江善、吴献撰文《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指出了四大矛盾导致就业难。这四大矛盾是:(1)毕业生数量激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2)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方式不尽合理,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3)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双方的期望和要求不同。(4)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使就业信息难以发挥作用。

来自学校的声音如安徽财贸学院韩红兵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供需矛盾突出、用人单位择人观念过于片面和人才服务机构功能较为弱化。河北理工学院宋继勋将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分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四个方面,政府的原因是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用人单位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不足、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存在;高校的原因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供求矛盾、人才质量问题、就业指导制度力度不够;毕业生的原因是择业期望值较高、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等。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对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包括七个方面:(1)1998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产生的影响,这属于短期影响;(2)就业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环境,目前我国就业岗位缺口高达1400万;(3)非典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5)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如户口和地方的土政策;(6)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7)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功能不良。

我国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和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宏观背景,这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此,2002年末的《了望》杂志刊文认为,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有10点:(1)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2)就业的社会环境不轻松;(3)中小企业发展艰难;(4)促进就业资金投入不足;(5)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6)再就业培训力度不够;(7)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8)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9)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10)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期望的差异导致的。

二、扩招与就业难的关系

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人们对此看法分歧不小。对于“扩招是不是就业难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11期发表题为“200万大学生的就业难题”的采访报道文章,清楚地反映了目前关于扩招对就业影响“无关论”和“有关论”的不同看法。

“有关论”的观点有:赖德胜认为“与我们当前的教育容量相匹配的合适的扩招比例在5%左右”,这一观点说明在46%多的扩招规模中有相当部分可能会形成就业难。姚裕群则明确指出“扩招肯定是重要原因”。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从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角度指出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就业难的两个原因,其一是留京指标与进京指标的限制;其二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只抓进口不管出口”,这一看法蕴含了“体制不适应”和“扩招不合理”(不排除招生总量过剩)两方面的观点。

“无关论”认为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提出“扩招”主张的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的人才并没有过剩,是人们“感觉就业难”,其原因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应当从事较低一级的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

对于今后的招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大学生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少的,但就业情况不是特别理想。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而是我们整个人才市场的问题、学生观念的问题和教育结构的问题,故高校扩招计划不会因就业压力的因素而减缓或取消。这可以说是“二者关系不大论”;据了解,我国1998年提出扩招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1)满足宏观的社会需求;(2)解决经济困境,促进教育消费;(3)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扩招也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对此我们认为,扩招规模过大、增加过快的同时又未注意结构问题,自然会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本质上是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脱节。

2003年1月19日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稳定高校扩招,做好就业工作”认为:高校扩招增幅要适当稳定,严格掌握扩招标准,保证教学质量。高校扩招的方向必须坚持,但经过几年的扩招后,要有一个消化过程。今后几年,高校扩招增幅要适当稳定,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大致相当,与高校的教学、后勤设施条件相适应,保证教学质量。个别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学生数量已经很大,后勤发展受到客观限制,一定时期不宜再扩招。这个说法也蕴含着扩张的幅度应该放小。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扩招,其利与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既然扩招后的毕业高峰已经到来,我们只能认真对待,并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扩招所带来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努力,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以及自己的共同努力。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一)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1)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2)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3)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4)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拓新的就业岗位。

(二)改革就业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基层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到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将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意见》要求加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三)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一方面努力创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四)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机构、人员和经费三个到位。为大学生提供全员、全程、信息和专业指导。

大连理工大学杨克旭提出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机构应该“大中心、小院系”;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更新就业指导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实现就业手段的现代化。河南大学张顺利、张景臣提出要建立测评体系,具体包括: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形势的预测,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依据;统计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流向,使学校按社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和就业去向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

(五)真正转向市场就业轨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能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的要求。两者位置搞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在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应从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考虑通过理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去解决,不宜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把本属于社会个人的就业责任完全揽在政府身上。

当然,在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体制下,出现了问题,也不是不要政府关注,反过来说,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指出,“学校只管招生、不管学生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六)尽快考虑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变革

“出口”市场化,必然要求“入口”的相应改革。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一个挑战传统入学制度的问题被推到了前沿地位。我们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一定比例时,虽然由于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中的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并且一些名牌大学还不可避免要有严格的选拔,但在趋势上要考虑采取开放入学和选拔入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高校可以不经考试凭中学毕业证申请入学。高校扩招后,入学方式也体现出灵活化,有的高校开始试行开放式入学,有些高校开始提出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两次考试。

从历史趋势和现实动向来看,长期实行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日益被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入学方式所取代。我们应及早考虑高等学校入学制度的变革问题,它的意义不仅是我国的高校入学制度本身与国际做法并轨,走向“宽进严出”,而且更有利于数百万高中生从纷繁复杂的应付高考的沉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接受素质教育,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基础,也更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较好结合。

标签:;  ;  ;  ;  

高校扩招与就业难问题探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