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候鸟式养老是以积极老龄化理念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的有效措施。候鸟式养老的兴起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产物,也是老年人及其家庭意愿、政府扶持、市场培育等各方面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但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还远未发展成熟,还存在一些需要化解的瓶颈和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候鸟式养老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使其在践行积极老龄化理论、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候鸟式;多元化养老
1候鸟式养老概念
从字面上看,候鸟式养老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养老模式,它将老年人随季节变化相应的改变居住地的养老行为,比作是候鸟的季节性迁移活动,可以说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必要从学理上对候鸟式养老进行明确的界定,因为目前的文献对于候鸟式养老的确切含义均语焉不详,将其看作是不言自明的,但实际上各自所论述和聚焦的往往不是一个问题,造成问题域的扩大和泛化,以至于候鸟式养老长期以来只能见诸于新闻报道,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候鸟式养老的概念加以界定和阐述,通过考察它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近年来新兴的异地养老模式,以及与之相似的老年人异地养生、疗养、度假、旅居等行为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廓清其内涵和外延。
2候鸟式养老的模式
目前学术界达成共识的基本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是指主要由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作为赡养人,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承担其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供应的养老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代际间的经济转移活动;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资源却主要来自于以社区为代表的政府或者社会力量;而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养老院等政府举办的福利机构或者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里,由政府或者社会直接为其提供养老服务。有的学者还根据养老服务的提供方,进一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归为社会养老,从而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大体上呈现“9073”的局面,即依靠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达90%,而采取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仅占7%和3%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髙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髙,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双降的影响下,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空巢”家庭、独居老人不再是特例,而日益具有普遍性,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分类依据的是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和责任主体,那么,在由于社会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而导致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今天,研究者开始从养老属地的角度进一步对养老方式进行细分,即本地养老和异地养老。近年来,老年人口流动和迁移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如海口市每年有40-50万的外地退休老人来岛居住半年,其中有近10万人全年生活在岛上2;辽宁省大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近十年间从外地迁移并定居下来的占到40%3。针对这一养老领域的新现象,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异地养老的概念,以与传统的本地养老相对应。从现有文献看,异地养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集合概念4,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子女吸引型,即为维持代际间在生活和情感上的互助关系,主动向子女或者家庭成员所在地迁移;2.成本考量型,即为降低老年生活成本,从大都市向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或乡村迁移;3.返乡回归型,即回到故乡、祖籍所在地或者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定居,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4.季节往返型,即迁移路线表现为在两地或者多地间往返,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候鸟式养老的特点分析
季节往返型的异地养老模式就接近于本文所要阐述的候鸟式养老。可见,候鸟式养老属于异地养老的一种,介于短期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养老和永久性改变居住地的移居养老之间。具体地说,可以从迁移动机、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目的地等方面对候鸟式养老进行界定和描述。1.在迁移动机上,老年人选择候鸟式养老往往是希望通过转移到拥有更加舒适的气候条件和宜居的生态环境的地区居住,去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进而达到疗养、养生、陶冶身心的目的,这与迫于经济压力投奔子女或者迁居到消费水平低的小城镇和乡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也有别于旅游或旅居,进行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一般有相对固定住所,其活动也以日常生活、娱乐为主。2.在迁移时间上,候鸟式养老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比如北方老年人冬天迁移到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过冬,生活在低纬度热带地区的老年人夏天则到气候凉爽的北方避暑,这就意味着候鸟式养老移居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跨年(反之就是长期改变固定居住地),但又往往需要跨季(反之就是短期的旅游观光),因此将移居持续时间界定为3个月至6个月较为合适。3.在迁移路线方面,由于选择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并没有改变长期固定居住地,这就意味着其迁移路线呈现出在两地或者多地间往返、巡回的特征,迁入地与固定居住地之间往往距离较远、气候差异较大,这样才能满足老年人寻求更舒适居住环境的要求,比如美国的候鸟式养老主要表现为跨州移动,日本其表现为跨国移动。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入地的气候优势不再明显时,老年人往往会返回固定居所,直到第二年的来再进行季节性迁移。4.在迁移目的地方面,不同于子女吸引型和返乡回归型的目的地具有的或然性,也不同于成本考量型的目的地集中于城镇和乡村,候鸟式养老的享受型特征就决定了其目的地首先必须自然环境优越、生态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良好,比如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等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每年都有大量老年人迁入过冬;其次出于居住后生活、医疗等方面的考虑,老年人往往对目的地的生活配套设施、医疗条件、社会治安也有着较高要求。
综上,本文将候鸟式养老定义为:老年人季节性地迁移到气候条件舒适、生态环境宜居的地区生活,持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6个月,居住地点相对固定,以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而后随季节变化又回到原居住地的养老模式。可见,候鸟式养老与前面提到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基本养老模式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后者主要是依据提供养老资源的责任方进行区分的,是老年人用以保障晚年生活基本的、首要的方式和手段,而候鸟式养老主要用于满足特定老年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是对基本养老模式的补充。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现实情况下,候鸟式养老模式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比较有效地弥补传统养老模式功能的日趋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老年人购买能力日益提高、购买意愿日益增强的今天,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模式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必把各种养老模式之间看作是截然分开、互相排斥或替代的,而是要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转化的部分。比如,候鸟式养老与旅游养老、移居养老之间就存在比较灵活的转化关系,一个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吸引老年人去短期旅游,经过旅游老年人对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活、购物、医疗等配套设施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经过综合考量后可能会进一步选择以候鸟式养老的形式在此居住甚至是长期定居下来。
5结束语
总之,时至今日无论多么完善的养老模式都无法独自解决养老这一难题,我们己经站在了老龄社会的门前,只有坚持多元化的视角和思维,不断创新养老模式,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苏振芳主编.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C].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2012:7-12.
[3]蔺静茹.浅谈“候鸟老人”的养老模式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5(22):161-162.
论文作者:苏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候鸟论文; 老年人论文; 模式论文; 家庭论文; 异地论文; 气候论文; 机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