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视频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变电站违章的表现形式及暴露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意见,为及时发现和消除变电站的安全生产隐患,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解决反复出现、长期存在的“三老”问题(老问题、老检查、老不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违章因素;违章行为;
【引言】:变电站安全事故、事件未能杜绝,表面上看是因为管理松懈、习惯性违章和人员固守不良作业方式造成的,但本质原因是变电站安全生产基础仍较为薄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安全管理还未完全实现良性运转。利用视频督察的先进形式,可以实现随时掌控变电站现场安全生产风险。“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督查方式,对促使电力一线人员改变过去不安全的工作习惯,提高事故防范能力,促使“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安全生产机制形成有重大意义。
一、变电站违章表现形式
以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监部视频督查数据来进行分析,因变电站违章具有普遍性,经常性与反复性的特点,研究材料既能满足代表性,又能满足充分性。违章共上报问题318例,涉及500kV变电站143例,220kV变电站102例,110kV变电站73例。
违章表现如下:
1.违反十个规定动作;108项;案例包括进入现场未规范佩戴安全帽、未规范穿着工作服,高处作业安全带未起到保护作用;停电、验电、接地等操作未按规范执行;未挂牌和装设遮拦等;
2.不安全行为:86项,(十个规定动作以外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3.物料工具:32项,工具设备使用不当或存在缺陷。
4.作业环境:25项,内务(含门窗密闭)、物料摆放等未执行定制管理;标识不全,作业现场照明不充分。
5.临电管理:24项,临时用电不规范;
6.特种作业:26项,特种作业未按要求执行,安全附件及保护装置存在缺陷;
7.其它:17项,消防缺陷、出入管控不严。
变电站的违章情况按类型可以分为作业性、装置性、管理性三类。
(1)作业性:人在作业过程的行为是否符合规程、制度、标准、方案措施的要求。
(2)装置性:设备、设施、工器具、安全防护用品等物件以及生产环境是否满足规程、规定、标准的要求。
(3)管理性:管理工作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落实生产流程、制度和上级安全生产文件、指示等要求。
违反十个规定动作和不安全行为,归属于作业性违章,这两项加起来数量占全部违章数量三分之二,因此作业现场是关注以及整改的重点,需要强化作业各环节管控与监督。物料工器具摆放,临时用电,特种作业等违章归属于管理性违章,问题数量也比较突出,说明变电站在抓安全管理制度、标准、流程三条主线,强化岗位培训工作有待提高。作业环境以及其他违章,归属于装置性违章,数量较少,但不能忽视。需要落实管控闭环。
二、变电站安全管控存在的问题
变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还没有从根本上成为每一位员工的第一意识和第一选择;
(1)图省事,怕麻烦。典型案例:在变电站内翻越栏杆;在栏杆上晾晒衣被;工作现场随意堆放工器具和用料,工作结束前,不进行工器具和物料的清整与摆放。
(2)不拘小节,安全、隐患全不放在心上,凭经验干事。典型案例:加接临时接地线人员未戴绝缘手套,对母线引线挂接临时地线时,先挂接引线端,后接接地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粗心大意,缺乏热情。典型案例:作业完毕遗忘工具在现场,进出高压室不随手将门关闭。
(4)安全意识淡薄,发现身边有违章行为也不去纠正,得过且过。典型案例:在带电设备周围,使用钢卷尺测量,使用电动工具时不戴绝缘手套;在站内饲养家禽,养“看门狗”;
(5)态度不端正,吊儿郎当。典型案例:不按规定穿工作服,不正确佩戴安全帽,工作现场流动吸烟;
(6)存有侥幸心理,认为本次违章不一定就会出事故。
“人”的因素是造成变电站内习惯性违章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其中最难管控的要点。一些违章活动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由人的因素所引发的,对“人”的管控,是一种动态的过 程,也是最难管控到,做好“人”的管控,可以消除大部分安全隐患。
2.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尚不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安全管理还未完全实现良性运转。
(1)安全管理粗放,安全管理多为任务式、会议式、命令式;
(2)基层的安全教育制度流于形式,未得到认真落实;
(3)部分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等未按要求配置到位;
(4)个人5S未遵照变电站相关规定。
(5)“事后”未进行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致使问题重复出现。;
管理不严,管理混乱,造成的后果是“安全第一”常挂在嘴上,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落实。
3.其他;其他一些关于“机”和 “环”的不安全形态,分析下来都和人的因素还有管理因素密切相关,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四、改进建议
(一)作业全过程管控
违章最常发生在现场作业阶段,因此有必要进行作业全过程管控,我们可以把工作环节分成事前,事中以及事后。
“事前”——工作没有开展之前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的制定阶段,此时要提前介入和做好干预。
“事中”——工作开展期间,要关注工作是否是按事前拟定的计划,有序开展。
“事后”——工作完成后,对此项(此类)工作的归纳总结,对整个过程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一点需要安全管理者能深刻体会到,不要等到事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二)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教育与惩诫结合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一线员工。任何一个层面的人员都必须提升安全素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大家关心安全生产。严密组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唤起全员的强烈安全责任感,不怕得罪人,宁听骂声,不听哭声。需要形成安全光荣,违章可耻的风气。对胆大妄为或麻痹大意者的违章行为,应及时纠正与处罚,做到激励与问责并举、督促与指导统一。
(三)加强预防控制
预防为主,提前分析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风险,为安全生产工作把好关。及时发现和消除电力区域的安全生产隐患,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如果仅仅出了问题抓一阵,要检查抓一阵,消极保,被动保,事故就可能防不胜防,堵不胜堵。预防控制对检验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安全风险管控落地;提高现场一线人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安全生产机制形成有重要意义。预防控制不是仅靠管理者的执行来推动的,一些事故的苗头和隐患,不管多么细微、隐蔽,往往是基层首先发现;因此要发动基层,依靠班组,把预防工作的任务、要求、方法及法律法规交给所有人,增强员工预防事故的行为和能力,形成“人人关心预防工作,人人都做预防工作”的良好氛围。
论文作者:曾涛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
标签:作业论文; 变电站论文; 工作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不安全论文; 现场论文; 全员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