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工业一体化趋势与中国面临的选择_石油论文

世界石油工业一体化趋势与中国面临的选择_石油论文

论世界石油工业的一体化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油工业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曾带着典型计划经济特征的我国石油工业,正面临着重组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的艰巨任务,为此,需要作出的重要抉择之一,就是要使我国的石油工业朝着上下游一体化方向转变。

一、上下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石油开发的前期到本世纪70年代,在世界石油开发中居于垄断地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据统计,本世纪50年代美、英、荷、法等国的大石油公司通过租让协议控制中东产油国领土面积的63.4-100%,其石油生产近100%都由这些大公司控制。国际石油公司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从油田勘探、开发、销售,到油品炼制的大部分领域,这种上下游高度一体化的体制,成为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石油市场、剥削第三世界产油国并由此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和产业组织保证。对于西方石油公司的剥削压榨,第三世界产油国特别是中东产油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73年由中东战争引发,中东产油国掀起了收回石油资源开发权的斗争,并连续提高了石油价格,导致了世界上第一次石油危机,极大地打击了西方石油公司及英美等发达国家。自此,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上下游相对分离的局面。到1984年,产油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把世界石油储量的68%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只控制了世界石油储量的25%左右,但近80%的石油加工能力仍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世界石油工业完成了由合而分的历程。

然而,随着世界石油市场新格局的形成,石油工业又出现了上下游相溶合的新趋势。特别是1986年以后,这种一体化的步伐更加快了。表现在:一方面,西方石油公司多数都把发展上游生产作为重要的战略,力求扩大自己所掌握的石油资源,增加上游的收入。其大体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此目的:一是加快在本国勘探开发石油。如美国一些石油公司力求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来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美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在美国境内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优惠政策。1991年美国石油公司对国内石油工业的总投资比1990年增长了13.16%,达到395.94亿美元,这是自196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其中勘探开发投资比1990年增长11.2%,达到196.58亿美元。二是通过兼并取得其它公司的石油储量。在80年代,以获取对方的石油储量为主要目的的石油公司的兼并活动日趋激烈。如谢夫隆公司用133亿美元兼并了海湾石油公司,并获得了其16亿桶的石油储量。德士古公司以101亿美元兼并了格蒂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以56.9亿美元兼并了苏必利石油公司。1980年排名前25名的石油公司到1988年有9家被兼并。通过兼并使石油公司的储量迅速增加。三是到国外勘探开发石油。由于本国石油储量及开发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的很多石油公司都扩大对国外石油工业的投资。1989年与1988年相比,美国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的勘探开发费用减少了11.9%,但投向国外的勘探开发费却增长了15.6%。埃克森石油公司1990年在荷兰、挪威北海、英国北海等发现了17个油田,并在巴基斯坦、安哥拉、加蓬等获得有希望的勘探面积。特别是日本,为改变其90%依赖原油进口的局面,已制定出95年自己开发的原油要达到总需求量的30%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日本企业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近几年,日本一些公司涉足国外石油开发已有所收获。如日本佳友公司用1790万美元购买了英国布仑特公司在北海的股权。三菱公司用2.55亿美元购买莫比尔石油公司在安哥拉的海山油田。日本矿业公司与大陆石油公司签定协议,向7个国家购买了石油勘探权等。

当然,发达国家对其下游产业开发并未放松。

另一方面,石油生产国加快了发展下游产业的步伐。特别是欧佩克国家更突出。欧佩克国家目前掌握有占世界77%的石油储量。这些在上游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正制定一系列政策向下游发展。

1.积极鼓励在国内建炼油厂和化工厂。1987年欧佩克成员国的炼油能力为660万桶油,占世界炼油能力的比重由1982年的6.6%上升到9%,1990年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的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为11%,1995年将达18%。如仅科威特投资25亿美元建设的米纳艾哈万内炼油厂,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米纳阿十杜拉赫炼油厂就使科的炼油能力增至每年3250万桶。

2.到国外购买、参股或合资经营炼油厂和化工厂。1988年沙特向德士古公司支付18亿美元的现金和石油占有三家美国炼厂半数以上的股份,打入分布在美国23个州的11450个加油站。科威特已购买了欧洲最大的乙烯收购公司和联邦德国赫希特化学公司24.9%的股份。委内瑞拉石油公司1987年购买美国德克萨斯州恰普林炼油厂的50%股份,加上原有股份,几乎全部控制了该炼厂及销售网。目前,委资本已进入西方国家5家炼厂,其中西德1家,瑞士1家,美国3家。

此外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力争利用本国的条件发展下游产业。如泰国在其东海岸建设大型石化企业加速其开发步伐。首先投资10亿美元在曼谷东南100公里的马达普建第一个大型石化企业,89年10月投产,第二个投资10亿美元的石化企业预计在今年投产。

总的看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重新恢复石油工业上下游一体化体制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更加突出。

二、上下游一体化体制恢复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向上下游发展业务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就发达国家而言,主要原因是,其在70年代相当大程度上丧失了在欧佩克成员国中的原油产权,所控制的原油产量减少,来自上游的收益也大大减少。但更重要的是出于这样的担心:石油资源作为在近期难以被取代的战略性能源,主要掌握在欧佩克国家手中,未来世界对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的依赖度将提高,其再度利用上游的垄断地位操纵世界石油市场的可能性并未消除。如美国23家最大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仅341亿桶(1988年),只能满足西方世界不足2年的需要量;但仅沙特一国掌握的石油储量,即可供应西方世界石油市场10年以上的需要,可想整个中东或欧佩克国家所控制的庞大储量了。因此,尽管当前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一直疲软不振,但发达国家在渡过了86年以后上游产业投资大幅度下降的阶段后,又积极开始增加对上游的投资,而且低油价正是其以较低代价获得较多油气储量的有利时机。可以预计,发达国家向上游产业扩展的趋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续。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欧佩克国家积极向下游产业发展,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一是在国内扩大下游产业,如炼油业,可以扩大本国油品出口,而不受欧佩克产油限量的约束,实际上是变相增加原油出口,以解决自身财政困难。二是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偏低的条件下,在国外发展下游产业,可以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避免单一输出原油造成的被动局面,稳定上游收入。三是使利润多元化,利用下游产业利润相对稳定的条件,使收入有所增加,如科威特1988年国外下游石化工业的收入已为国内石油收入的两倍。四是可以发展本国的跨国公司,增强竞争能力。科威特石油总公司、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跨国大公司,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油品销售、石化产品的产销及海运等方面占有相当的地位。

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些具体原因,就会看到,促使世界石油工业一体化趋势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深刻变化。

由于石油开发的特殊性及其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使之一直受着世界政治势力的干预,世界石油市场基本上处于非常态的发育中。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里,世界石油市场被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和控制。大石油公司依靠自己的雄厚经济实力大肆掠夺第三世界产油国的石油资源,不仅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能源,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留给第三世界产油国的,仍是一如继往的贫穷落后。这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引发出了第三世界产油国,特别是海湾产油国的奋起斗争,夺回自己的石油产权,并组成欧佩克国际石油垄断联盟,进行以限产控价为主的上游垄断。世界石油市场由上下游一体垄断状态进入到上游下游垄断竞争的状态。前者的显著特征是维持石油的垄断低价,后者的特征是力求维持石油的垄断高价。垄断竞争的市场较之于前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更直接地发挥了作用。运行的结果是,一方面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反以往在低位上平稳运行的状况,出现了油价格大起大落的波动;另一方面,油价格又在波动中逐渐排除人为干预造成的与其价值的偏差,更多地围绕了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运行。86年以后国际市场原油一直维持在中位价(18美元/桶)上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总之世界石油市场由非常态的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方向转变,实质上是恢复了较为常态的市场结构,无异是一种进步。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石油工业除去承受自身勘探开发的高风险之外,又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世界石油工业上下游一体化体系的重新构造正是在此条件下出现的。这种体制,具有适应市场竞争的调节能力,具体表现在:一可以为石油企业自身提供稳定的市场;二可以使炼油、石化等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三,更重要的是有很强的分散市场风险的能力。石油与石化市场基本上呈反方向变化。石油价格的上扬导致上游利润增加,但相应下游产业将会受损,反之亦然。实行上下游一体化体制,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差异实现上下游业务的互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使之具有了很强的弹性。这种优越性已为很多事例证明。如70年代后世界石油市场动荡不安,特别是85年油价大跌后,很多专业化强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陷入困境。如美国20家在各行业领先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在1981年的收入高达39亿美元,但到86年却净亏损31亿美元,不得不另谋出路,甚至被大公司兼并。但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公司却受此影响颇小。如1986年,埃克森石油公司上游业的收入由49.4亿美元降为30.6亿美元,但下游的炼油、化工收入却增加了13.5亿美元,加入其它收入,最终年利润比上年上升了4.9亿美元。1987年油价回升,上游收入增加,下游收入减少,年终总利润下降了5.2亿美元。1988年油价下跌,纯利润又增加了4.2亿美元。其它如英荷壳牌、英国石油雪弗龙等公司也与之相类似。

总之,一体化体制是适应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保证石油工业稳定发展的较好体制。

三、我国石油工业向市场经济转化面临的问题与抉择

我国的石油工业实行的是高度行政分工的上下游分离的体制。地矿部的一部分专门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勘探和油气开采为主,石油化学总公司以炼油石化为主。这种体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有适应客观需要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在目前原油仍维持低价格的条件下,我国石油工业正面临着发展乏力,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说我国缺乏石油资源。我国油气资源较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大约只占预测资源量的20%,天然气的探明量约占预测量的4%,根本原因是勘探投资不足。根据国外经验,勘探与开采的投资至少应保持1:1的比例,而我国的投资则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由于勘探投资不足,导致了我国不少石油地质勘探队伍人员、设备的闲置,油气产量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下游石化工业也出现了加工能力过剩、开工不足等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加石油勘探等上游产业的投资,但这单靠国家计划内拨款显然是不现实的,应该靠增强石油企业活力,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投资来实现。但目前实行上下游分离体制,石油勘探开采企业面临着投资向自然条件差的地区转移,老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勘探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低油价连成本也难以弥补,更无力抽出更多的资金扩大地矿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经营范围。因此,允许其向下游产业延伸,通过发展石化积累资金,实行以下游扶上游的策略,或通过石油总公司向上游参股,是解决当前石油工业面临的困难的选择之一。

其次,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石油、石化产品向国际价格靠拢已成为必然之势。市场化改革对石油工业来说,一方面将会提高我国偏低的石油价格,为石油工业进入良性循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石油市场的稳定性,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而且我国现有老油田开采条件恶化,新油田勘探开采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这一问题并未随价格的调整而消失。据有关资料测算,如果我国油田勘探开采成本按照近年的速度增长,即使将来价格有所提高,能否通过石油开采积累资金,解决勘探投资不足的问题,也是难以下定论的。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石化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表现在,一方面原油价格的提高将会对长期吃低价原料的石化企业带来很大冲击,导致成本过高、效益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国际石化产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可能会使某些石化产品价格有所下降,这样石化企业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一些。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未来我国石油企业、石化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参加有希望的油气田开发,建石化企业也是有可能,这就需要建立更能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机制。

第三,中国油气产业作出上下游一体化的选择,还来自规模经济的动因。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油气地质勘探企业按国家计划任务的要求从事油气地质勘查,生产成果全部上交国家,行政分工无法实现与外界交易的货币化,油气开采企业按国家定价销售。由于油气资源地产权、勘探权无价,致使原油成本构成不全,导致企业亏损。油气化工企业虽然产品价格很高,但近年来由于原油一直供应不足,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业进入壁垒使他们不能投资于油气探采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普遍感到这种无市场化交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油气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严重地抑制了油气企业的劳动积极性,加速了油气地质成果和油气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油气采储比的全面紧张和油气上下游整体效益的滑坡。于是从国家到油气企业单位都普遍感到应该采用市场化的作法来理顺国家与油气产业各部门以及油气产业上下游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交换关系,并使中国油气产业获得新的发展。而市场化的作法其核心便是打破行政垄断,让价格机制引导资源流向,让资源合理配置。在目前情况下,油气企业从事多角化经营,已是题中之义。

从解决我国目前石化企业面临的问题看,从未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看,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看,我国石油工业应尽早构造上下游一体化的体制,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抉择,为此必须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即在现有上下游分离体制的基础上,打破原有行政分工的界限,允许地矿部门石海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向下游扩展自己的业务,发展炼油石化等项目,逐渐实现经营多元化,增加下游收入,弥补勘探投资的不足,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石化总公司也要突破固守下游的框框,有意识地抽出一部分资金与地矿部门、石油部门合作勘探、开采油气资源,以为自身的发展寻求稳定的资源依托。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股份制的形式把石油、石化部门联合起来,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实行上下游一体化体制要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即我国油气产业高进入壁垒。我国油气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全国包括汽车、纺织、橡胶、电子、烟草、水电、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建筑、冶金业在内的39个主要产业中是很高的,油气开采业的进入壁垒排名第一,油气加工业进入壁垒排名第九。由于我国油气地质成果的计价和有偿交易问题还未解决,国家又没有制定有效的调节机制保证勘探企业享有开采油气的优先权,因而,油气勘探一般来说是无利可图的。另外,国家一直对油气地质勘查采用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这些原因导致油气勘探业也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油气产业的高进入壁垒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其中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创业成本、法律和经济政策等等,这些因素构筑的进入壁垒与油气产业中垄断相互促进。

为了实现中国油气产业上下游一体化,使进入壁垒效益化,国家要采用一些推进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措施,目前油气产业中进入壁垒的非效益化,是由油气资源和油气业中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以及交易活动的非市化引起的。因此,国家构筑油气产业效益型的进入壁垒体制,就必须要从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交易活动的货币化入手。具体做法是:(1)国家建立矿地产权市场,任何企业和市场机构要想获得某一地域的油气勘探权和开发权,都必须在矿地产市场机构(如矿地产权交易所)上购买矿地产权;(2)在矿地产权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勘探权市场和开采权市场,任何企业和市场机构在购买了矿地产权后,要从事勘探活动就必须交纳一部分勘探权费,要从事开采活动也必须交纳一部分开采许可权费用,这两部分费用构成真正的矿山地租;(3)在勘探权和开采权市场上构筑进一步的进入壁垒,规定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或加工投入的最低费用,避免占地不用和小量投入所导致的浪费;(4)油气资源的任何一级市场构成矿业期权市场(Miniing Option Market)的一部分,勘探开发的任何一阶段成果或者说矿地产权、勘探权、开采权、费用许可证以及相应的地质成果和技术成果都可以进行分立或合并转让或出售,其均衡价格等于卖者前期投入的费用之和再加上社会平均利润值。国家采取这样的产权措施和市场化措施后,不管现行上下游企业是直接扩张延长产业链,还是采用收购股权的形式延长产业链,都有较规范的进入准则、计价准则和操作准则,使我国油气工业上下游一体化的选择产生效率和活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世界石油工业一体化趋势与中国面临的选择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