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硕士研究生论文,自然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给硕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课已经有好几年了,每一次讲课都有心得体会,每一次讲课内容都随着学生的不同和自己授课经验的不同而越来越贴近学生。时至今日,终于对这门课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认识,那就是走进学生!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
1 走进整体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确定讲课的主体内容
自然辩证法课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它要求每个研究生本门课的结业成绩是75分以上,可见本门课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自然辩证法课是一门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的一门课,任何一个章节展开来讲,都会花去很多学时。而这门课的总学时数只有45学时,所以如何整体规划这一门课,成为能否讲好这门课的关键。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整体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根本依据。
首先,学生的基本组成是大学生中的较优秀者,有较为扎实的本科知识基础,这是一个设计的根本基点。
其次,我所在学校——中国矿业大学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兼有文科的综合性大学。以2002级硕士生为例:这一学年我共讲三个班的课,255人,其中理工科学生203人,文科学生52人,形成了一个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兼有文科的一个知识组成。根据这样一个群体的知识结构,在讲课过程中,除了以本课程本有的教学要点为基础,还要在整体上,在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中都略微偏重一点工程知识方面的介绍。比如,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章时,多添加一些工程技术在造成全球困境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作用。在科技观和方法论的讲解中亦做同样的处理。这样,既衔接了所有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同时又兼顾了工科学生占大多数这一特点,保证了从根本上完成本门课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这样确定的主体教学内容切合同学实际,成为讲好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点。
2 走进优秀学生的兴趣才能点以激发学生智慧,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在大多数研究生的心目中,自然辩证法只是一门公共政治课,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几乎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大约占10%),它们的思路开阔、知识面较广,甚至有个别同学很早就通览过这门课,并且对其中的某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思,还在一定程度上看了部分参考书。我抓住这一特点,以这部分优秀同学所关注的问题作为突破口,结合课堂教学的必须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我选择了两个典型题目,每一个题目都用了6个学时的时间,2学时讲课,4学时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激起了其余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这两个题目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认识改变了,使整体教学效果上了一个台阶。
题目一: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题目的选择是我在课前调查和课下聊天时产生的。理学院的一位同学问“从科学和人生的意义上讲,人和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资源学院的一位同学经过思考提出:“我对全球困境中的资源短缺很有感触,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短缺,科学在解决资源短缺方面也将会有更大的贡献。”环境保护专业的一位同学说他特别关注“绿色化学”的发展现状并表达了他对绿色化学在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上的信心,说他的硕士论文很可能就是这方面的题目。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经过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和具体作一些实际的工作,是提不出这些问题来的。经过2学时有针对性的讲解和4学时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都感到收获颇大。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说:“在讨论这个题目以前,我对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思考,但经过讨论,现在我觉得管理学科在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关系上,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电学院的一位同学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全球困境四个字,不大了解其究竟是什么内容,并且觉得它与我自己和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现在我觉得它离我这么近!”
题目二:关于克隆技术。这也是课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进行这个题目讨论之前,大多数的同学只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具体什么是克隆技术,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并不是太清楚。对自然辩证法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克隆技术所涉
及到的问题其实贯穿了“科学技术观”每一节的内容。我以此为突破点,深入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等内容,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此问题有思考的同学,学完后感到豁然开朗,他们说:“通过对克隆技术的讨论,第一次对科学技术有了这样全方位的认识,并进而思考如何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专业做起,从更深的层面切实地避免科技的负效应,以使科技更多的造福人类。”“自然辩证法开阔的视野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提高了对科技和社会的认知能力。”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说:非常感谢自然辩证法课,非常感谢老师。他们说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从今后就会有所不同。而其他的同学也纷纷发言表示:明显地提高了社会责任感,自己的思维也从仅仅是科技的圈子里走出来。
在讨论的过程中额外衍生出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对赞同和反对克隆人做了一个大致的调查,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反对会占绝大多效,而实际情况是:1/3坚决反对,1/3坚决赞同,另外1/3表示自己是观望和等待,他们说:待其技术进一步完善、待法律进一步健全、待负效应进一步避免,还是赞同进行克隆人的研制的。这种认识使我深深地感到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是多么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将代表10年、20年后社会的主流思想啊!
3 走进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以完善其知识结构
自然辩证法课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学科性质,它是自然科学与哲学中间的一个桥梁,贯通自然科学与哲学,因此,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中国矿业大学来说,理工科的同学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是有缺陷的,人文、哲学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仅有的人文知识也无法与理工知识贯通;而对于仅有的管理、文法、外语等学院的学生来说,理工的知识也成为这些同学禁谈的难点,他们望理工知识而生畏,成为进一步深造的客观障碍和心理障碍。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处于一个高度分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的阶段,它要求所有有志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人员,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必须立足本专业,旁通其他,才有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如果不能有一个宽厚的根基,便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为让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地认识,激活他们所有的知识点,我以“人”字的结构为例:人字左边的一大撇,代表自己的本专业,右边的一小捺是其他的知识对本专业的一个支撑,支撑的捺越长,专业撇的高度越高,否则,同样长度的专业撇,其高度可能很矮,甚至当支撑那为零时,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几乎变得没有了高度。由“人”字的结构让同学们明白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文理科知识兼有的综合倍增效应。
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就时常强调这一点,特别注重提到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和哲学知识的重要性,比如说,在自然观中强调,若没有人文知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全球困境就不会有明确地认识,就不知道如何以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方面,加强人文和哲学知识,则自然站得高、看得远,可以看清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则亦相应看出自己所在学科的发展轨迹、所处地位和发展方向;在方法论上的弥补作用更是如此。
在讲课中明确地强调,频繁地重复,渐渐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感受和认识,他们也就会主动地注意这个问题,自觉地去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当本课程结束时,有的同学说:作为理工的学生,以前只知道一门课、一门课的学习,把每一门课学好了,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自认为就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没有注意到知识结构的问题,甚至在学习这门课之前都不知道,知识结构的最优化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老师开始提及知识结构问题时,自己下意识地冒了一身冷汗、猛地一惊,这可怎么办?四年的辛勤劳动,所获得来的知识,竟像一堆沙子一样地堆积在那里,不知道去组合它,时间长了很可能就流逝了,很多辛勤的劳动很可能就白费了。但自己认识到这个问题之时,解决起来只是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问题,或者说只是一个念头问题,只要意识到,问题就解决了。有了最优的知识结构,所学的所有知识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部都得到了灵活应用,这门课填补了我们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对我们一生的科研生涯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4 走进学生的当前所需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际功用
刚走上研究生的学习历程,同学们特别关注的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实际问题:一个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另一个是如何进行科研选题。我在讲课中结合这两个同学们迫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相关授课内容,收到了实际功效,同学们反映,通过这两个题目的学习和讨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学习自然辩证法真是有用,真能解决实际问题。
(1)关于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阶段,其教育任务之一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学们也特别热切地需要这一点,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有某个方面的创新才能通过。我抓住这一个实际关注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这一节教学内容的讲解。首先说明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一点立刻就与同学的需要心理相契合;再进一步,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状况谈起。他们的实际状况是: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既然考上研究生,就应该肯定自己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因而重点讲授了创造力的孕育与培养,培养创造力的前提等,使同学们既具有信心又知道具体如何行为、实践和操作。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特别注重讲解了意向思维和直觉思维,因为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创造力是最强的。而且,同学们大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年龄,正处于一个创造力开发的大好年龄,再加上良好的基本功和知识储备,只要有意识地去作,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经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同学们说,他们对于完成研究生学业,心里踏实多了。
(2)关于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同学们特别关注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是马上将要面临着一项工作,正不知如何是好。我结合这一实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对科研选题的步骤、技术路线、选题的基本原则都作了详尽的内容。特别结合本校实际,介绍了以往研究生选题的实际过程。我们学校在实际选题中,有一部分同学的题目基本上是在导师所进行的大题目范围下,可供选择空间实际上很小,还有相当于一半的同学则选择范围比较宽泛,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在选题基本原则中还特别加了兴趣原则一项。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自己所学专业正是自己的志趣所在,这是万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我们学校,煤矿是一个苦、脏、累、险的代名词,学习这个行业,很多同学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思想,很多同学是在考大学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一念之差,或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迫不得已。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提醒同学们,人不仅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学一行爱一行的境界,更要有改变和创造的思维方式,以争取人生的主动性。科研选题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在所提供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选择符合自己终生志趣的题目。
通过对科研选题的讲解,解开了同学们很多心中疑问,使同学们在选题之前就对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对本校以往同学的实际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自然辩证法的实效性。
5 走进学生的心,使师生融为一体
讲好一门课,真正能打动学生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融是讲好课的根本。在此,我有如下几方面的实践,有些甚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令我自己都深受感动。
(1)比如在讲“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时,结合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我当时让同学们先提问题以明确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深入同学们的内心,我说:“同学们现在都是23-24岁的年龄,咱们现在开始想一想,请大家认真地从你的内心深处好好的想一想,在你这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问题是你一直萦绕在心,一直深深为之思考的,有哪些问题是你现在最为关注的,迷惑不解的?请同学们静下来,用心认真地想一想,你深切关心的是什么问题?”经过了大约5分钟的静寂,同学们开始陆续地提出他们的问题,听了他们的问题,我深深地为之感动,这不是简单的在提问,这是同学们在真诚的袒露他们的心语。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深深的融洽,师与生在这些真诚的问题中融为一体。
①老师,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②考大学,我搭上了车;出国热,我也搭上了车;现在学历热,我又搭上了车;可是我现在反而不知道,我究竟在忙些什么?接下来再忙着搭哪一班车?③我一直实在实在是不明白,人在思维的时候,怎么能够知道他自己在思维、在思维些什么?④老师,您能否对我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给点指导?⑤我总觉得蓝天、白云应该给我们一些人生的启迪,但究竟是什么,一直说不清。
当然提问并不是本次课的主要目的,我后来又讲了如何将问题变为科学问题,如何在这些科学问题中进行科研选题等等课程应讲的教学内容。这次“提问题”教学,增进了师生共同的人生思考和认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其当时的气氛与感受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深深地感动。
(2)为了能与学生真心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教学的想法、意见、建议,我以前在每一次课程结束时,总做一次小的问卷调查,其固定题目有三个:①你对教学内容有何建议?②你对授课方式有何建议?③其他任何建议与要求。
但是这一次我改变了问卷题目,因为在以往的调查中,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为了让同学们提出真实建议,每次的问卷调查都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其中也确实有很多有益的建议反馈上来,但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时至今日自己终于意识到:这种出题目的方式和心情上有问题,缺乏感情的沟通和心的交流。从自我的心情和感受上来体会,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工作,而同学们的体会也只是为了回答问题和给老师提点好的建议而已,但久而久之,便流于平淡了。只有心更加融通了,建议才会更加真切。为此,对于如何出这个问卷调查题目,我想了很久很久,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当我静寂下来,当我把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融为一体的时候,当我真切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时候,当我想到那一张张稚嫩和渴望求索的脸庞的时刻,从我的内心之中流淌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你想对老师说的几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平实、自然、真切。在课程即将结束,再一次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我用了这个题目,结果实在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看着那一份份问卷调查,看着那一份份从同学们内心流淌出的自然、真切的话语,我的心被感动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心与心能够共振,讲好课,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以上便是我几年来讲授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体会,尤以2002级是一个收获的阶段,兹做此总结,仅供各位同行指正。
收稿日期:200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