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概念与特征_社会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的概念与特征_社会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论文,特征论文,概念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舆论概念的提出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是否存在一种新型的舆论——网络舆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是否已成为一种新兴媒体。如果网络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那我们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除了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外,应该存在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舆论——网络舆论。

然而网络传播在全球引起瞩目的同时,关于它究竟是一种独立的传播媒体,还是只是一种仅供传统媒体利用的技术手段,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网络传播只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仅仅为诸多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它本身并不具备作为传媒的独特性质。也有人认为网络既是媒体,又不是媒体。(注:刘宏:《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周鸿铎:《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又出现了把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说法。这一说法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正式得到使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注: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

笔者认为网络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传播意义上的媒体应是指能承载信息的物理形式,而这种物理形式既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物理能。物质实体是指文字、印刷品、通讯器材等,物理能是指电波、光波、声波等。网络传播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通路,承载多种信息的新物理形式,其所具有的特性与传统的印刷品、电波、声波完全不同。因此,网络传播不能只看作一种技术手段,而应该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新媒体。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体。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给全球的近2万名的传统媒体记者发放了采访证,唯独网络记者被拒之门外。但是,在2001年3月份,国际奥委会对外宣布:他们允许10个国家的17家体育网站采访报道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如此看来,在来势汹涌的网络大潮面前,国际奥委会也确认网络是一种新型媒体。另以中国为例,网络用户正在急剧增长:1997年中国的网络用户约70万,1998年约210万,1999年约400万,2000年约1000万,据2003年7月21日新闻联播报道网络用户已达6800万。拥有了6800万用户群的网络在媒体中应该说已占有了一席之地。

既然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媒体,那么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形态。如果我们把舆论按传播形式进行分类的话,除了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外,理应而且确实存在一种新型舆论类型——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概念的定义

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

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曾这样描述舆论:他是个奇怪的人物,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所有地方遇到他,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察,什么事情也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什么人也骗不了他。舆论似乎有无数的眼睛、无数的耳朵、无数的唇舌,他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给舆论下的定义:“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舆论既不是暂时无变化的,也不是从地理角度上构成一个整体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舆论这样定义:“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南京大学出版的《新知识词典》认为:“舆论是指国家、集团、个人对某一事端或社会意识倾向所出现的议论漩涡,是意识思潮的一致性与分歧性的反映。它有着对政治、道德、经济、社会、意识的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舆论学概论》认为:舆论,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学者认为舆论的定义应该简明、易懂,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不难看出:以上的各种观点有的是从舆论的主体角度强调舆论主体的多数性;有的是从舆论对象角度强调舆论对象是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有的是从舆论与其他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区分;有的是从舆论的功能的角度说明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存在分歧,但都是从某一个或几个侧面揭示舆论的本质。仔细分析不同的观点还是有相同的认识:

1.舆论必须要有一个焦点。如果没有一个大家关注并争议的焦点,舆论就是无本之源,不可能产生。

2.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意见构成不了舆论。

3.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舆论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变的过程,并且可以从一个地区、国家向另一个地区、国家流动。

4.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如今年某些地区曾出现的市民抢购板蓝根和白醋的事件就可以体现出舆论的巨大社会精神力量。

由于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要想给舆论下一个十分科学并规范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给舆论下个简单的定义: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给网络舆论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

分析网络舆论特征应从网络舆论的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所谓共性是指与其他传统媒体舆论一样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与传统传媒舆论的共性

网络舆论虽然是一种在新兴媒体上传播的舆论,但它也是舆论的一种形式,也应具有在传统媒体上传播的其他形式舆论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共性。

1.意识性。舆论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中总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但是舆论是对客观事实、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舆论,因而舆论具有意识性。

2.历史性。舆论总是要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被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倾向。任何形式的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网络舆论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

3.评价性。舆论的评价性也可以说是舆论的方向性或倾向性。“舆论总是对于有争论性的问题而发的。无争论、无倾向性、就不可能成为舆论。”(注:甘惜分:《新闻学原理》,中国人大出版社,1981.5)舆论的评价性,是舆论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属性和特征。舆论的各种职能,如监督、咨询、调节等功能,都是源于它的评价性。

4.公开性和传播性。舆论的公开性是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舆论作为对社会问题的评价和判断,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表达的。没有一种舆论不是公开的,不存在“潜伏”的舆论。如果有意见而憋在肚子里不说,那至多是一种“腹议”,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情绪,构不成舆论。如果仅在熟人或家庭、朋友间隐蔽地传递,不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也构不成舆论。舆论的形成和社会作用的发挥都是依赖于舆论的公开性和传播性而得以实现。舆论之所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它的公开性。

5.自发性。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精心加工、整理出来的。舆论则是在公众中自发产生的。舆论的这种自发产生、自发传播和自发接受的特点是其他任何社会意识所不具有的。官方或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有意制造”的舆论其实也是对舆论的自发性特征的利用,并没有改变舆论的这一特征。自上而下的舆论表面上看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的形式,但能否为大众所接受,最终却仍然要依赖舆论的本身的力量自发地发生作用。

(二)网络舆论的个性

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媒体之所以能抢占传统媒体的地盘,主要因为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信息的海量、专门性和快捷性;(2)信息传播的同时性、个人化和交互性;(3)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但是第四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性,没有“把关人”,因而网络舆论又具有与广播、报刊、电视等舆论不同的特征:

1.丰富性。网络舆论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舆论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随处可见。如果说近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人类社会在尚未摆脱原有环境污染的困扰下,现在又不得不面临信息污染的挑战。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原因,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调侃的、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2.复杂性。网络舆论的复杂性是指网络舆论混乱、无序,权威性、导向性不够,自觉舆论淹没在自发舆论的汪洋大海中。舆论根据其形式是自发还是自觉的、是有组织还是没组织的,可以分为自发舆论和自觉舆论两大类。传统的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媒体传播信息要受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的控制,现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查和控制的方式,因而是以自觉舆论为主。互联网是个信息的海洋,要对网络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完全进行监控是不可能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网络舆论主要以自发舆论为主,虽然网络上也有政党、社会组织的自觉舆论,但相对于大海般浩瀚的自发舆论来说,自觉舆论只能算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

3.多元性。网络舆论的多元性是指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多元化,西方渗透无处不在。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起到让人们认同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的作用。过去,由于地理位置的自然屏障作用,交通和通讯技术相对落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存在,恶意的政治信息难以入侵。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可以把任何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字语言,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当年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文明必须进行长途的艰苦跋涉,如今为直抵桌面的计算机网络取而代之。因为互联网四通八达,天然地域屏障已不复存在,希望在互联网上控制别人言论又不太现实,于是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

4.冲突性。网络舆论的冲突性是指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网络是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上网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在网上似乎没有警察,没有监督、没有制约,这就造成了“网络社会”伦理相对主义强化(“你想什么就是什么”或“怎么样都行”)。伦理基础准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互联网却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间的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譬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道德上允许色情服务,在网上提供色情服务和信息无可非议,而在另外的国家和地区,道德上不允许色情服务,在网上提供色情服务和信息是要受到强烈的谴责和反对的。另外,因特网的跨地域、跨国界的性质同政府权利的管辖范围(地理上)疆界的矛盾,使得一些在实体世界属于违反法规而会受到制裁的行为,一旦移到网络空间,由谁充当制裁主体以及如何制裁搞不清楚。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

5.难控性。网络舆论的难控性是指在网络媒体上要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控制并不难实施。各国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分配传播资源,对创办新媒体审核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等等来规范大众传播。所以说对传统新闻媒介来说,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的控制是不难做到的。然而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在网络上匿名地发送邮件、参加BBS讨论都相当容易,电子邮件也极易被人截取、更改和伪造。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理论上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发布者”。对于数量庞大的因特网用户,对舆论生成阶段以及传播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不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检查每一言论,更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这就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复杂和难以操作。网络舆论的难控性是网络舆论个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网络舆论的其他特征,如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等都是由难控性派生出来的。

标签:;  ;  ;  

网络舆论的概念与特征_社会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