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和提高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民族地区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2)01-0027-04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召开后,可持续发展已获得国际认可,被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发展规则和发展目标,进而成为各国拟订经济计划和发展规划的重要标准之后,很多国家都构建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系统。如英国政府按“压力-状态-反应”的思路设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戴尔和库帕制定的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WMS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财富计量标准);国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由于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各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遵循原则上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上一直走在国际前列。1994年,率先制订了《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并在1996年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1993年,中国学者牛文元、美国学者约纳森和阿伯杜拉在国际SCI核心刊物"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度”模型(DSD)。该模型构造了独立的理论框架,扩展了重要的空间响应等附加因素并设计了计算程序,且特别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科学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博士后李金华在总结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拓展到核算的层面,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并据此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般性原则,立足本国特色,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入手,于1999年独创性地提出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智力”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本文主要采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五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吸收李金华SSDA体系的部分思想,对我国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二、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为便于统计资料的取得,对民族地区的样本取广西、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五个民族省份外加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分析方法采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的“五系统”评价体系方法,对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出比较分析,再从民族地区的五个子系统的比较分析入手,综合评价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人口因素分析
庞大的人口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口数量;生存空间;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以此四项指标为标准来编制人口压力指数表,见表1:
表1 民族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表
地
人口增
现存人
潜在生
人口素
人口压
全国
长率压
口生存
存空间
质压力
力总指
区
力指数
空间压
压力指
指数
数排名
力指数
数
内蒙古
0.63
0.00
0.00
0.26
0.37
27
广西
0.65
0.15
0.14
0.27
0.36
19
西藏
1.00
0.00
0.00
0.71
0.57
1
新疆
0.81
0.00
0.00
0.26
0.36
19
宁夏
0.86
0.00
0.03
0.36
0.41
8
云南
0.81
0.00
0.00
0.42
0.41
8
贵州
0.90
0.16
0.07
0.42
0.49
2
青海
0.91
0.00
0.00
0.44
0.45
5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表中指数的计算标准为:
人口增长率压力指数: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零增长的时间和难度为计算标准;
生存空间压力指数:以人均耕地0.08公顷为计算标准(世界粮农组织标准);
人口素质压力指数:以人均受教育达9年和识字率达100%为计算标准;
人口压力总指数:以上各压力指数的算术平均数。
表1反映出民族地区除个别省份外,普遍具有较大的人口压力。从单个指标来看,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率压力指数对总压力指数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民族地区的生育率过高。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土地占有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现存和潜在生存空间都较大,但这一优势正为日益膨胀的人口所抵消。除内蒙古、广西、新疆外,其余省份的人口素质压力指数都在0.4左右,说明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压力,需要提高。
(二)资源因素分析
表2 民族地区资源压力指数表
地
土地资
人均水
水资源
矿产资
资源压
全国
源压力
资源压
压力指
源压力
力总指
区
指数
力指数
数指数
数排名
内蒙古
0.00
0.00
0.71
0.00
0.24
13
广西
0.17
0.00
0.00
0.15
0.11
19
西藏
0.14
0.00
0.00
0.00
0.05
26
新疆
0.00
0.00
0.65
0.10
0.25
12
宁夏
0.00
0.81
0.97
0.00
0.32
6
云南
0.13
0.00
0.00
0.00
0.04
27
贵州
0.33
0.00
0.00
0.00
0.11
19
青海
0.38
0.00
0.42
0.00
0.27
10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7).(2)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
资源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来看,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资源。以这三种资源为指标,编制反映资源对可持续发展压力的资源压力指数表,见表2:
表中资源压力指数的统计标准为:
(1)土地资源压力指数:以四项指标为标准计算得到,四项标准分别为:人均粮食年产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等级的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的食物安全压力。
(2)水资源压力指数:由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和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统计加权计算得到。
其中:
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以每人每年拥有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总量1000立方米为临界标志;
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以每年每平方公里拥有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总量10万立方米为临界标志。
(3)矿产资源压力指数:由矿产资源供应压力指数和矿产资源匹配压力指数等权加和平均得到。
其中:
矿产资源供应压力指数:以地区能源消费份额与矿产资源价值贡献份额比较计算得到;
矿产资源匹配压力指数:以地区能源消费份额与矿产资源价值贡献份额之差的绝对值为标准计算得到。
表2中除宁夏外,民族地区普遍在资源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从资源的细分种类分析,民族地区在土地资源上同全国水平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态的恶化,这一优势呈弱化趋势。在矿产资源上,一方面民族地区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另一方面工业化水平较低,使其矿产资源的压力几乎为零,具有较大优势。在水资源方面,西北民族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宁夏,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宁夏地区发展的瓶颈。西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尚能达到人年均1000立方米淡水的标准,但从整个地区的发展来看,水资源严重不足。
(三)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可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两类。长期性因素指长期起作用的、不易恢复的、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根本上加以破坏的因素,主要有水土流失、风力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短期性因素指短期起作用的、一般可以控制的、对于生态系统加以弹性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CO[,2]的排放等。以水土流失率、水蚀模数、风蚀模数、森林覆盖率、荒漠化率等五项长期性指标为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反映生态压力的生态压力指数;以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体污染物排放、CO[,2]排放等四项短期性指标为标准,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反映环境压力的环境压力指数;将生态压力指数和环境压力指数等权平均,得到反映总生态环境压力的生态环境总压力指数,见表3:
表3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表
环境压力 生态压力生态环境总压力
指数 全国排名
指数 全国排名
指数 全国排名
内蒙古 0.40
15
0.45
6
0.42
11
广西
0.33
26
0.17
22
0.25
27
西藏
0.06
30
0.34
12
0.20
30
新疆
0.35
23
0.54
5
0.45
10
宁夏
0.49
8
0.84
1
0.66
1
云南
0.32
27
0.19
21
0.26
24
贵州
0.36
21
0.33
11
0.35
16
青海
0.28
28
0.40
8
0.34
1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
表3反映民族地区除宁夏外,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普遍较小。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相比,在环境压力、生态压力和生态环境总压力上都显著优于全国水平。西北地区则面临着较大的生态压力。从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低,“三废”及CO[,2]排放较少,使得环境压力较小;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人为破坏使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的巨大压力。而且,随着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环境压力还将呈上升趋势。
(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评价
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按其对总系统的贡献可分为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计算各子系统的贡献指数,编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总表如下:
其中,各子系统贡献指数的计算标准为:
生存支持系统:以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生存持续能力为评价指标;
发展支持系统:以区域发展成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质量为平价指标;
环境支持系统:以区域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区域抗逆水平为评价指标;
社会支持系统:以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安全水平、社会进步水平为评价指标;
智力支持系统:以区域教育水平、区域科技水平、区域管理水平为评价指标。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技出版社,2000.
表4反映民族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和各子系统支持指数上全面落后,说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具体从各子系统来看:在生存支持系统方面,表现为农业投入水平低、资源转化效率低和生存持续能力低;在发展支持系统方面,表现为区域发展成本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低;在环境支持系统方面,表现为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抗逆水平低;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表现为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安全水平低、社会进步动力弱;在智力支持系统方面,表现为区域科技能力弱,教育水平低。在五个子系统中,尤其以社会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的落后最为显著,样板排名几乎都在后十名之列。这说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滞后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提高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
表4综合反映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陷所在,表1、表2、表3反映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状况。针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的症结,提出提高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降低人口生育率,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1997年为1.006%,民族地区则达1.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人口的素质又较低。以成人文盲率和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为例,1997年这两项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6.36%和25.68人,民族地区为29.93%和23.14人(1997-1999中国统计年鉴,1999)。此外,民族地区人口结构也不合理,老龄化问题突出,性别比例高。所以,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国土资源建设。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较为匮乏。从民族地区用水结构来看,农业用水占绝大比重,西北地区达98%。所以,在水资源的使用上,一方面要提高农田灌溉技术,采用科学节水工程,做到“节流”;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各类水资源,做到“开源”。在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既讲究经济效益,又讲究生态效益,不能将短期的繁荣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在国土资源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强流域治理,兴建水利工程,建立防护林带,改良草场草山,建设山区保土工程。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原因,除了人口负担和先天的区位劣势外,根本还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污染的治理,其资金投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工业本身的积累。民族地区的低工业化水平限制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智力资金投入,同发达地区相比,要获得同样的产值,民族地区要付出更大的污染代价。所以,要减小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首善之举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生产力水平,强化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提高环保投入力度。在工业结构和布局上,不能走宁夏的老路,建立低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的重污染工业,要重点发展轻污染工业,调整好工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为短期的繁荣付出长期的代价。同时,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实行原材料的高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争取建立产业生态工程。
(四)加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从保证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出发,根据《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环保法》、《土地管理法》的文件精神,制订民族地区有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落实的具体法律、法规、政策,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收稿日期】2001-09-17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