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竞技体育强国之道的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之道论文,强国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16)02-0008-06 1 问题的提出 德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曾有着相似的竞技体制与机制,统一后德国的竞技强国之道的形成,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欧洲各国的外部挑战等,对中国竞技体育强国之建设具有的借鉴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用TOWS分析之目的在于强调德国对其外部竞技环境的高度洞察力及制订的相应策略(见表1)。TOWS矩阵分析的首要目的是思索可追寻的、针对外部各种环境可替代的选项。1990年后的德国竞技形势内部优势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完全适合统一后的国情,文化和教育体系严谨、规范,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完备、质量一流等方面。就外部因素而言,作为统一后的德国竞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虽然主要来自欧盟和东欧,但大洋洲,美洲及众多亚洲国家也对其构成了很大挑战,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局限于欧洲部分为主体的外部挑战。 2 分析与讨论 2.1 英、法两国的挑战及应对 表1显示了TOWS矩阵对德国外部竞技环境的态势,德国非常有针对性地在“优势与机会”(Maxi-Maxi)领域继续沿用其“潜在成功的战略和现有德国高水平竞技”策略,重点置于两大主要对手——英国和法国。一方面,德、英、法三国在包括竞技内各领域的激烈竞争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顶级品牌赛事、顶级运动员、顶级职业联盟等方面的理性发展成为统一后的德国放弃竞技“奥运金牌至上”理念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只有能全方位地保持对英法两国的优势,德国无疑仍具有竞技强国的强大优势,因此,德国在以下三大竞技领域精心布局。 (1)品牌竞技赛事的挑战与应对 品牌赛事与职业联盟并称为当代竞技产业的两大支柱,更是德国已经成功的战略。纵观全球,缺乏此两大支柱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到达竞技产业特定的高度,更难以成为竞技强国。事实上,德国与英、法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无处不在,自竞技体育其诞生之日,三国间的激烈竞争就已经成为必然。表2显示,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二战后德国分裂期间,英、法两国主办、承办了更多的顶级职业赛事。法网是四大网球公开赛之一,此为,法国还拥有品牌赛事中影响力最广、知名度最大的环法赛和达喀尔拉力赛。与此相似,英国的温网同属四大满贯赛事,英国卡提尔国家马球赛是同类中价值最高的赛事。皇家划船赛历史最悠久,而始于1829年牛津、剑桥划船赛更是世界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名牌大学赛事。英国还是许多现代竞技的发源地,更重要的是,这些赛事直接或间接地使英国成为全球游客最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新浪海外地产英国站预测,2014年的温网有超过100万观光者到访,甚至导致伦敦公寓出租的巨大商机。英国旅馆联盟报道,2014年的温网决赛当天,伦敦酒店单间平均250英镑/天,许多充气床垫、走廊等的出租价都不停上涨,订房率较2013年同期上升106%。 打造德国网球公开赛是德国应对英、法两国品牌网球赛事挑战,并与之竞争的经典,同时也是利用优势与危机(Maxi-Maxi)策略避免德国在品牌赛事领域出现空白危机的策略。德国网球公开赛是每年春季在柏林格吕内瓦尔德举行的红土赛事,总奖金为130万美元,仅设女单、女双两项。作为竞争手段,德国的巨大国家竞技优势是其不仅拥有创下九次女单冠军的网球天后格拉夫和前单打世界排名第一、六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贝克尔,更拥有新科澳网公开赛女单冠军科贝尔,这是自1994年格拉夫后的德国首位澳网女单冠军。利用优势来处理或避免网球和品牌赛事危机方面,德国更频出新招,首先,格拉夫、贝克尔、科贝尔这些网球巨星频频献身德国公开赛;其次,以辛吉斯、海宁、桑切斯和马丁内兹、塞莱斯等超一流网球选手频繁光临以推高德国公开赛的人气,从而形成与法网、温网媲美之气势。推出格拉夫、贝克尔是因为法国皮尔斯、英国穆雷之影响远不及格拉夫、贝克尔;推出贝克尔,则因为其新科澳网的身份,而提供高额奖金首先是因为德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实力,更是因为能吸引众多高排位选手。如此有效应对英、法两国网球品牌赛事的举措,使得德国公开赛至少在女子网球界的影响已经可与英、法两国媲美。将归属于卡塔尔的赛事冠名为“卡塔尔女网德国公开赛”,并使之回归柏林、将两个红土赛事之一改为草地赛事,并在温网前3周举行是德国应对英、法两国优势的第三个举措,目标直指更多顶级选手和提升赛事品质。杜塞尔多夫的男网公开赛则仍保留硬地特征,表面上瞄准美国公开赛,实际意在法网和温网,充分发挥了德国现有的世界范围内竞技高水平优势。 德国拥有的F1赛事历史较短,但却拥有F1赛事最著名的选手及最耀眼的表现。在F1赛车领域,优势与机会(Maxi-Maxi)策略被德国人演绎到极致,并使之影响力远超英法两国,表3显示,最著名的F1赛车手,德国人舒马赫曾经获得过史无前例的7次冠军,其后辈维特尔也已获得4次冠军,仅此两人就使得德国F1赛事影响力远超英法两国,毫不夸张的事实是当代德国长期高踞F1赛车世界顶端。环博登湖自行车赛目前虽然无法媲美环法自行车赛,但凭借着德国人的韧性和办事效率,环博赛日趋接近国际品牌自行车赛事,当然,相比两个强大的竞技邻国,德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众所周知,顶级品牌赛事的强盛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顶级品牌赛事、顶级品牌赛事桂冠。两者均优,竞技强国地位不可动摇;后者占优,竞技强国目标不远,仅有前者,距离尚远。针对目前前者占优的邻国,优先发展后者的应对选择可见德国竞技界的强国目标和策略之一斑。 (2)劳伦斯奖的挑战与应对 杜塞尔多夫网球赛事让德国人清楚了一个事实,即当今品牌赛事总是试图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但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文化和传统无足轻重。构建品牌赛事确实应优先考虑技术和资金支持,但如忽视国家文化和传统的重建、保持和发展,赛事将不可持续发展,传统将会被忽略,文化建设也将被弱化。作为对策,统一后的德国认真思考了Barreau针对品牌赛事的“自由,平等,博爱”文化建设原则,开始重建战后德国竞技文化标准依据。2000年开始的劳伦斯竞技奖由德国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和利希蒙公司创办,劳伦斯被誉为竞技体育的奥斯卡奖,是德国“自由,平等,博爱”三竞技文化建设的代表作之一,符合国际竞技强国评价的普世价值,代表着竞技的文化普及与构建。 德国竞技强国战略忠实于“G+3S”标准,杰出的年轻球员凯梅尔于2011年美国职业高尔夫锦标赛(US PCA)后赢得了劳伦斯年度突破奖,最终成为欧洲高尔夫第一球手。F1车手舒马赫也分别于2002、2004年两获劳伦斯最佳年度奖。 表4从竞技文化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德国在品牌赛事中的地位,足球贝肯鲍尔、拜仁慕尼黑俱乐部、德国国家队分别代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荣获劳伦斯,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文化原则。布拉特斯色拉、本特勒不仅体现冬夏奥运平等,还表现出博爱。项目和性别平等再次体现了德国竞技文化建设的理念,同时,英国20人(次)、法国6人(次)获得劳伦斯奖,而德国有11人(次)夺得劳伦斯奖的事实,使得其虽仍落后于英国,但已远超法国,劳伦斯奖领域至少与英、法两国齐头并进。 (3)世界第一运动的挑战与应对 优势与机会(Maxi-Maxi)策略的经典应用是德国足球。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世界范围高水平的德国足球不仅远超英、法两国,甚至将巴西也远抛身后。2011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德国人达1,630余万(占总人口的19.9%),其中630万为注册球员,另有26,837个足球俱乐部和159,173名足球官员,足球人口比例世界之高(见表5)。德国职业足球的赛场表现和成就充分体现了其世界足球的地位。为进一步论证德国足球应对英法两国的挑战,立足于世界足坛之顶峰,本文为当今六大足球强国的世界杯战绩赋值,并计算总分评价。表6显示,2014年世界杯前,巴西、德国同以36分居首,之后德国竟以41分独占鳌头,巴西也只能得屈居其后。英、法等距离德国更为遥远,分别仅有20和5分,难望德国之项背。 1999年,欧盟制定了反对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2000~2006计划,2000年出台了《社会政策议程(SOCIAL POLICY AGENDA)》,提出性别无歧视方面的目标为“促进妇女在经济、科学、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全面参与。作为民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权力问题,也是促进社会与经济进步的一项主要内容”。德国是欧盟国家中性别平等政策贯彻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足球性别平等更是德国应对英、法两国的亮点。2009年德国足协注册名单内有1,022,824人的女性会员,德国女足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世界杯两届冠军,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男、女足均获得过世界杯冠军的国家。德国女足赢得过10届欧锦赛中的7个冠军,还是5连冠,英、法无法与之匹敌。2011年5月前,德国女足已有来自不同领域的5个商业、保险合作伙伴和一个商业主要合作伙伴,其中包括著名的安联保险公司。德国女足如此快速地成为世界女足强队,无疑与1995年北京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性别平等发展政策引出的“全球行动纲领”有着密切的关系,此纲领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其他行动者,在一切政策和规划制定时要从主流社会性别平等视角出发,稍后,欧盟也制定了相应的性别平等政策,德国女足是得益于欧盟性别平等政策最经典的事例,也是德国在世界第一运动领域应对英法两国最成功之处。 2.2 东欧国家的挑战及应对 由于学校、学生等制度性安排原因,众多东欧国家是德国政治、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家竞技永远的对手,在一定程度上,东欧竞技对德国的威胁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 (1)俄罗斯的挑战及应对 继承了苏联竞技衣钵巨大优势的俄罗斯,历史上共赢得过1,204枚奥运会奖牌、395枚夏奥和78枚冬奥金牌,其中108枚夏奥和36枚冬奥金牌仅分别来自4届、5届奥运会,对德国竞技奥运的军团构成了直接和巨大的挑战。俄国、德国都是竞技强国,但仅依靠4次、5次奥运会(表7),俄罗斯就进账108枚和36枚金牌无疑显示了其对德国强大的奥运竞技优势。除此之外,俄“红粉军团”对国际女子职业网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此众多来自一个国家的女网球员,表现如此优异,从2004年至2012年的8年间始终保持女网最强大的国家集团确属罕见。俄“红粉军团”既有莎拉波娃和萨芬娜的两位前世界第一,又有库兹涅佐娃、德门蒂耶娃等排名长期稳定在世界前10,表现优异的实力型选手,长期压制着德国女子网球(表8)。无论自信的德国网球界是否相信,全球化意识对培养网球高手极为关键,虽然萨宾·利斯基2011年闯进温网半决赛,2013年挺进温网决赛;克贝尔荣获2016年澳网女单冠军,缩短了与俄罗斯女网的差距,但德国女网赶超之路仍很长。 除此之外,俄罗斯竞技几乎全方位构成对德国的强大挑战,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其他知名品牌赛事等均如此,尤其是冬奥会。如前所述,凭借东道主优势,2014年的索契,俄罗斯以13金、11银、9铜,共33枚奖牌名列榜首,而德国仅则以8金、6银、5铜,共19枚奖牌列第6。在可预见的未来多届冬奥会,俄罗斯将始终保持对德国的压制。作为有效应对,利用优势来处理或避免危机的(Maxi-Maxi)策略应用手段,德国以男子网球、F1赛车、自行车和足球与足球联盟等众多职业竞技与竞技联盟展开和俄罗斯的竞争。平心而论,由于价值观、理念以及历史和竞技体制等原因,德国虽然与俄罗斯在奥运金牌领域有较大的差距,但在职业竞技领域遥遥领先于俄罗斯,其竞技强国地位丝毫不逊于俄罗斯;就职业竞技联盟而言,目前俄罗斯最成功的赛事及联盟是成立于1991年的俄罗斯足球超级联赛,圣彼得堡泽尼特和莫斯科中央陆军俱乐部在欧冠联赛中均有亮眼的表现,但这相比德国足球实在微不足道,而且由俄超产生的竞技产业值更无法比拟欧洲最成功的德甲联赛,同样,俄罗斯足球与职业联盟远落后于德国。 (2)东欧及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应对 就历史而言,东欧国家大多拥有极强的竞技传统。匈牙利465枚历届奥运会奖牌的总数看似不显眼,但其459枚的夏奥会奖牌(金牌159枚)相当于德国夏奥会全部奖牌的1/2,击剑和皮划艇还是德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形成了对德国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大的夏奥和品牌赛事威胁。来自前南的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黑和黑山的职业网球、篮球、手球、排球、田径等都是德国同类项目的巨大挑战和潜在的威胁;罗马尼亚,波兰,乌克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在世界竞技领域也有其独特的地位,经常导致德国失去奥运和品牌赛桂冠,丢失现代职业田径、赛艇和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奖牌。竞技是许多东欧国家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之所以称之为“社会活动”,首先是因为现代竞技运动促成了这些国家社会个体和群体走到一起,凸显竞技“团队”及“团队精神”特征。东欧国家有别于其他竞技强国最特殊之处可能是其各竞技运动中表现出的隐形、或显性的“团队”及“团队精神”。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足球、篮球虽然没有梅西、C罗和穆勒这样的巨星,也没有科比、乔丹、库里如此的天才,但包括德国在内的任何强队都有对其翻船的历史纪录;其次,职业竞技和品牌赛事的不断完善促使东欧国家将其提升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地区稳定、民族识别和凝聚力的增强等高度待之。这意味着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东欧竞技往往为东、西欧融合的早期代表,促使东欧改变历史惯性,形成日益与西欧相当的职业竞技联盟及品牌赛事。从生物学、人类学领域俯瞰,东欧竞技高手无不具有西方竞技强国选手同样的先天优势和潜质,只要竞技体制和机制允许,尤其是高度职业化的竞技联盟及品牌赛事,辅之以“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东欧各国不仅会对德国竞技形成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威胁到任何竞技强国。作为应对,德国首先在足球领域以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俱乐部为标杆,另辟蹊径,“只选对,不买贵”,形成了务实、守纪、低调的德甲联赛,2013年的欧冠成为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的德甲内战,傲视东欧,同时还吸引了众多东欧顶级足球选手的加盟,削弱其职业联盟的观赏性,降低其竞技体育产业值与知名度。 作为优势与机会(Maxi-Maxi)策略的体现,德国还以冬奥会为突破应对东欧整体的挑战,不仅在职业竞技,而且还在奥运竞技两个领域从容应对。从表9可见,冬奥金、奖牌领域,俄罗斯以37.8%列第1,德国的22.4%列第2,美国11.5%第3。冬奥金牌(与全部金、奖牌)比例,德国第1(5.60%、8.10%),俄罗斯第2(7.32%、19.4%),美国第3(3.57%、8.90%),德国成功的错位竞争,保持其在奥运会金、奖牌领域对东欧的巨大优势。 按起源和历史原因,欧洲现代竞技大致有以下4大类:1)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和前英属殖民地流行的竞技;2)在特定气候、地理位置的国家、地区起源和流行的冬季竞技;3)起初与军事相连的德国和瑞典体操及体操类竞技;4)起源于美国,或起源于英国、成型于美国、流行于欧洲的竞技,如棒、篮球等。 现代流行竞技多源于对传统游戏的改变和规范,目前欧洲最受欢迎的流行竞技为足球和橄榄球。即便是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小国也有着世界上组织最有序、运转最良好,经济、社会效益最佳的职业联盟和品牌赛事,甚至卢森堡等4大袖珍小国在世界杯、欧洲杯预选赛也会爆出冷门。篮球、手球、排球、冰球、水球和曲棍球在西欧许多国家都很流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区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在北欧四国和奥地利、瑞士、卢森堡、列支敦士顿,各种雪上、冰上运动广受欢迎,这些西欧小国冰雪竞技经常使德、法、英等竞技强国颜面尽失,西欧高水平冬季运动选手联手占据的冬奥和传统品牌赛事经常使德国束手无策。德国利用优势来处理或避免危机的策略为,一方面紧抓雪车和花样滑冰两项之外,在冬季两项、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单板滑雪,以及速度滑冰等拳头项目不放松,索契所获金、奖牌大部分均来自以上拳头项目;另一方面,德国以夏奥会取胜,表10显示了这一策略,尽管索契冬奥会西欧6国总计获得32金、33银和铜牌,总数达98枚,但德国却在伦敦奥运会获得11金、19银和14铜,总数44枚,比西欧6国多出12枚奖牌,只要不出现西(北)欧小国联盟,无论是奥运金、奖牌,还是职业竞技联盟,德国都将坐稳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宝座。 此外,德国还推出劣势与机会(Mini-Maxi),避免劣势、消除危机等的发展战略(Mini-Mini)作为应对: (1)在世界各地创建竞技夏、冬令营和竞技学校,派遣优秀后备人才在项目优势国家训练、学习; (2)派遣优秀后备人才到拥有顶级竞技资源的国家进行中、长期训练、比赛和适应; (3)众多德国竞技品牌赞助商自新世纪始,常年在全世界设置国际竞技冬、夏令营或培训组织,为有天资的青少年设立各种资助,阿迪达斯就经常主办双向海外竞技项目推广,促销其产品的同时,资助德国选手参与国际流行单项运动; (4)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德国是欧盟限制移民与归化最严厉的国家,但2000年的德国已完成了国籍法修改,允许在德出生的非德籍公民子女有条件加入德国籍,作为竞技强国的德国从足球开始其融入国际竞技移民和归化球员的进程,成为世界公认的竞技体育强国。 3 结语 中国与德国曾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也曾有着相似的竞技体制和机制。统一的德国在20多年时间内实现了竞技强国之梦,而中国仍处于漫漫长路之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试图将德国竞技强国成功经验之“石”攻中国竞技强国之“玉”,使中国也能发现其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克服劣势,消除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竞技强国之路。 收稿日期:2015-11-12标签:竞技体育论文; 德国足球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俄罗斯历史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品牌联盟论文; 网球赛事论文; 职业体育论文; 足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