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洲论文,出口贸易论文,中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于这一大潮之外。美洲贸易自由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西半球经济一体化的集中体现。目前,参与这一进程的北南美洲国家正在加紧磋商与谈判,力争到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美洲贸易自由化具有“开放的地区主义”特性,但与其他一切区域经济集团一样,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排他”的内容,在运行之后或多或少会给区域外国家带来“贸易转移”效应。面对着一个覆盖整个西半球的贸易集团,如何能够保持和发展中国出口品在西半球市场上的占有率,看来是中国在未来必须应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一
中国自1978年以来一直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冷战结束后这一步伐明显加快。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显示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勃勃生机。
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目的不仅是向外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国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将本国长期受国家保护的产品置于与外国同类产品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1980到1999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上升到3606.5亿美元,增长了近8.5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81.2亿美元上升到1949.3亿美元,增长了近9.8倍。这些数字表明,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背后总是伴随着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置于经济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各国通过不同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时,虽密切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但也引起了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国同样无法回避这一严峻的现实。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要想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速度的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程度不同的重要意义,而且这些市场出现大的变动都有可能对中国开拓国际市场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西半球国家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可说是该地区市场将要出现的一个较大变动。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动,并且把随之而来的负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显然是中国在美洲贸易自由化这个大趋势下,继续保持和发展与该地区经贸关系的关键。
美洲自由贸易区囊括了西半球除古巴之外的所有国家,对区内外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前景看好的巨大市场。按照1999年的统计数字,中国与西半球国家的贸易总额为744.64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近20.7%,其中出口为496.5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5.5%,进口为248.08亿美元,占15%。然而,这些数字在该地区国家间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美国是中国向西半球出口的主要市场,占中国向该地区出口总额的近85%。其余的15%大部分又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国家。加拿大占中国向西半球总出口额的近4.9%,巴拿马占不到2.1%,巴西占不到1.8%,墨西哥占不到1.6%,智利占1.2%强,阿根廷占1%。当然,中国向上述国家的出口额会因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分布没有太大改变。显而易见,中国出口品只要维持或不断扩大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中国对西半球地区的出口贸易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在拉美市场的份额,中国在该地区的贸易就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美洲贸易自由化会给西半球地区贸易的开发带来活力,但却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外国家在发展与FTAA国家贸易关系时面对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中国缺乏切实可行的战略,FTAA对中国向西半球国家出口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就会由可能变成现实。
二
中国对美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以最近10年为例。1990年中国对美出口额为48.15亿美元,以后逐年增长,到1999年出口额已达419.46亿美元。其中,90年代前半期增长较快,如1992年增长39.5%,1993年增长高达97.4%;后半期速度相对放慢,但也有个别年份出现较大增长。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也在不断上升,1990年不到1%,1993年为2.9%强,到1999年已接近4.1%。(注:按照美国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更多。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给国会的年度报告表明,199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817.86亿美元。按照这一数字,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为7.7%。参见USTR,The 2000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Washington D.C.,March 2000,p.475.)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构成主要是机电产品、玩具及家具、鞋类、纺织品、金属制品、光学仪器和医疗仪器及钟表、皮革及箱包、塑料及橡胶制品、化工产品、车辆等运输设备。这些商品物美价廉,适应了美国人的消费需要,在美国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不存在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这种增长速度未来将会继续保持下去。然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90年代已经历了NAFTA的冲击,未来又面临着FTAA的挑战。
NAFTA是个北南型的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来说,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北方强邻签署这一协定,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本国产品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创造条件。NAFTA运作已近7年,墨西哥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的,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稳步上升,约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10。NAFTA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冲击主要来自墨西哥的产品。墨西哥与中国的贸易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90年代以后也呈增长之势(个别年份除外),但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90年中国与墨西哥贸易总额为1.26亿美元,其中从墨进口0.66亿美元,出口0.60亿美元;以后虽一直增长,但到1999年仍只有9.51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1.59亿美元,出口7.91亿美元。中墨两国贸易走不出“低谷”固然存在着很多因素,但两国出口产品缺乏较强的互补性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两国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相比之下,没有一国纺织品比另一国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两国其他出口行业中。缺乏互补性不仅使两国贸易发展潜力受到限制,也使两国出口产品在第三国的市场上形成了竞争。在NAFTA签署之前,中墨两国出口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可以说各具优势。墨西哥有着地理之便,但中国产品在价格上略胜一筹。NAFTA运行后,墨西哥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获得了取消或减免关税的优惠,在美国市场上自然比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墨西哥纺织品对美国的出口扶摇直上,到1998年即取代中国稳居榜首至今。中国与墨西哥在美国市场上形成竞争的其他产品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类似冲击。
NAFTA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但影响还不是太大。一是墨西哥与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构成仍有所区别。如中国的机电、玩具、家具、鞋类、皮革等出口品并不是墨西哥出口的长项,而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电视、咖啡、食品等产品,中国也很难与之形成竞争。二是就墨西哥而言,NAFTA使其产品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但与此同时却对区外国家造成了程度不同的“贸易转移”效应。这种效应不光影响到中国,而且对在美国市场上与墨西哥产品形成竞争的所有其他区外国家(包括许多拉美国家)都会有影响。易言之,在美国市场上,当一种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不是由一国而是由多国所承担时,对一国来说,其作用往往不是很大或者很明显。所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继续呈上升态势,即使纺织品也依然在美国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冲击可能要比NAFTA大得多。拉美国家之所以愿意与美国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与墨西哥当初愿意进行NAFTA谈判一样,就是希望其产品能够在美国市场上居有一席之地。可以预料,FTAA建成运作后,美洲国家之间将会在许多产品上实行自由贸易,拉美国家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由于无关税障碍,将比现在更具有竞争力。拉美国家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不相上下,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依然占有相当比例,许多产品会对中国产品的市均占有率构成挑战。纺织品自不待言,化工产品、皮革制品、纸张、灯具、鞋类、玩具等等都可能失去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任何一种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产品都将会面对拉美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当30余个拉美国家通过FTAA在美国市场上分享“贸易创造”效应时,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从“贸易转移”效应中遭受的损失比起NAFTA来可能更大或更明显。
三
拉美地区90年代以来一直奉行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战略”。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新兴市场之一,拉美地区越来越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据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从1990到1999年,拉美地区出口年增长率为8%,进口年增长率为11%。1990年其进口额占全球总进口额的3.7%,到1999年这一数字便上升为5.8%;1999年出口总额为297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350亿美元。(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0",p.18/p.38.http://www.wto.org.)美国急于与拉美国家结成以自由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盟,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是出口大国,1999年在全世界排名第9位。可以预言,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看到了拉美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认识到发展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增长了4.5倍,不过绝对数字还是相当低。1990年中拉贸易总额为18.46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11.8亿多美元,出口6.63亿美元;此后除1998、1999年略微下降外,都是增长之势,但到1999年贸易额仍然只有82.6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29.91亿美元,出口52.69亿美元。
中国出口品在拉美市场上的份额总体上是在上升。1990年这一数字为0.6%,1993年达到1.0%,1999年为1.6%。这种市场占有率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远不相称;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拉美地区来说,中国在其进口贸易中很难说是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即使是这样一种非常低的占有率,在未来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中国向拉美地区主要出口机电、纺织、服装、家电、旅行用具等产品。FTAA建成后,整个美洲地区将在内部形成一个比现在贸易流动更为自由的大环境,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产品将会长驱南下,以比FTAA之外国家更有利的条件占领拉美市场。北美国家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进入,对区外国家产品在拉美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必然带来冲击,也会使拉美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将借助自由贸易的优越条件,在本地区市场上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中国出口到这一地区的产品所面临的不利境况将可想而知。
四
从以上分析来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将会导致西半球市场发生明显的变动。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也会由此受到影响。在FTAA运作之初,中国出口品主要在美国市场上遇到拉美同类产品的竞争。目前距FTAA运作还有5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应该有目的地对美国市场进行研究,了解中国在该市场的产品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同类产品相比,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竞争力;对各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深入比较,以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此外,要对美国各项贸易法规进行深入研究,注意以法律手段解决中国产品可能在美国市场上受到的“歧视”;如果中国成为WTO成员国,还可向WTO有关机构提出申诉,以保证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美国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产品在未来又无法避开来自FTAA国家的竞争。在这一严重的挑战面前,如何能够做到趋利避害,既要把带来的消极影响或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设法扩大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这是中国理论界亟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未来中国对美国出口能够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巴西利亚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瓦米伦·夏贡·德阿布克尔曾指出,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有可能建成,这对中国来说还是存在着机会的。如果中国在2005年前扩大对南方共同市场的投资与贸易,中国在南方共同市场获得发展的机会将比较容易。(注:《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6期,第59页。)这番话值得深思。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尽管会遇到FTAA的挑战,但并非没有发展的空间。首先,中国与拉美许多国家都有进一步加强经贸关系的愿望。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市场潜力巨大。1980到1999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近7.3倍。拉美地区有30余个国家,人口近4.7亿,进口规模甚至比中国还高两倍。中国和拉美地区国家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市场,也都把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作为未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因此,中国和拉美相互间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近些年双方高层往来日益增多,加强经贸领域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其次,拉美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该地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许多拉美国家为了吸引外资,给予外资企业许多优惠条件。中国的许多企业实力雄厚,只要得到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完全有条件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其实,一些企业已经这样做了。如中国首都钢铁公司购买了秘鲁生铁公司580平方千米矿区50年的开采权,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别以1.18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在委内瑞拉购买了两个区块油田的开采权,中国长江集团在墨西哥建立了一个“中国纺织城”。中国企业到拉美地区实施资源性开发投资项目尽管为数还不是很多,但的确是促进中拉双边贸易的一个发展方向。
再次,拉美地区的关税率在发展中国家中相对较低,最高关税已降到20%左右,税率级别已经减少到4至5种,有的国家已经实行单一税率。中国成为WTO成员国指日可待。非歧视原则是该组织的基石。中国一旦加入WTO,就可自动在成员国之间享受最惠国待遇。不过。按照《关贸总协定》第24条规定,最惠国待遇不适用于同一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相互给予的特殊优惠。如从1985到1997年,在南方共同市场,平均最惠国关税从37.2%下降到12.3%,而同一时期对成员国的平均关税从35.2%下降到4.2%。(注:Antoni Estevadeordal,Junichi Goto and Raul Saez,"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Americas:The Case of Mercosur,"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Working Paper 5,Buenos Aires,April 2000,p.2.)FTAA国家之间在关税方面的特殊待遇不能给予订立最惠国待遇的区外国家。这种区域性安排尽管与非歧视原则不一致,但同一条款限制了FTAA成员国对区外国家随意提高关税,即对区外国家出口到FTAA市场上产品征收的关税不得高于该自由贸易区运行之前的关税。这种限制为区外国家产品进入FTAA市场仍是一种保证。只要中国产品对路,适合当地市场所需,至少不会因为被征收高额关税而与当地产品相比失去竞争力。
最后,目前中国出口到拉美市场上的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居多,这些产品主要以价格低占取优势,与当地产品竞争有时要遭受“反倾销”的干扰。如1999年1月,阿根廷对来自不是WTO成员国的玩具大幅度提高了关税。FTAA运行之后,“贸易转移”效应很容易波及到这类产品。因此,中国要想扩大对拉美地区的出口,就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有目的地开发拉美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如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纺织机械、农业机械、电子电器、化学产品等。目前,中国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具备了开发这些产品的能力,而且这类产品在档次、水平、价格等方面也比较适合拉美市场的需要。因此,只要中国公司或企业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摸清拉美市场的供求状况,努力使出口产品多样化,拉美市场还是大有潜力可挖。
FTAA现在正处于谈判之中,它建成后对中国在西半球的贸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对中国来说,发展与西半球国家的经贸关系对未来保持稳定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又回避不了FTAA所带来的西半球市场的重大变动。因此,中国应该在一种切实可行的战略指导下积极行动,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美洲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