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损失准备和盈余平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盈余论文,平滑论文,贷款论文,损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盈余管理行为就是对报告期盈余进行操控致使银行并没有真实反映其经营行为。特别地,我们感兴趣的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平滑,其行为只是减少随时间推移的盈余波动性。换句话说,为了稳定银行盈余,当盈余比较高(比较低)的时候,银行多(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盈余平滑行为主要表现为,调整银行当前经营行为至企业特定的均值(Collins等,1995[1]),或者调整到标杆银行的平均行为(Kanagaretnam等,2005[2])。就银行管理者为什么进行盈余平滑的原因,Bhat(1996)[3]强调:盈余平滑行为能够改善银行对监管者的风险感知;随着时间推移,有助于稳定管理者补偿;能够使得管理层给予银行股东一个稳定的股利现金流回报;还能够通过消除盈余波动、稳定银行股票价格。 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最主要的一项应计费用,也是银行进行盈余平滑行为选用的最主要工具。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期间贷款组合质量恶化的可能。贷款损失准备,即LLP,是银行净利息收益的一个抵减项,用来覆盖预期银行贷款组合信贷损失。银行监管者持续强调银行应该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最终支持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转。 本文就贷款损失准备和盈余平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贡献在于:运用2005-2014年中国境内的外资、中资商业银行数据对商业银行的盈余平滑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特别就国内外资、中资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①之间盈余平滑行为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及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最后为结论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及假设 盈余稳定性是一个成熟银行的重要特征,因此,银行管理层会通过抚平盈余波动以增加银行盈余的稳定性。盈余平滑行为可以改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其风险的感知,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补偿计划,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股利流给股东,还可以通过降低盈余的波动性而稳定其股票价格。因为投资者很难准确衡量一个银行的管理质量,所以,通过盈余平滑行为可以将一个低质量的银行管理行为掩饰成一个高质量的银行管理行为。因此,银行具有强烈的盈余平滑动机,亦会进行盈余平滑行为,中外相关研究文献亦为此提供了证据支持。 国外早期相关研究已提供证据表明银行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LLP)进行盈余平滑行为。Greenawalt和Sinkey(1988)[4]研究发现,同资金集中型银行(money-centered bank)相比,区域银行(regional banks)更可能进行盈余平滑行为。Ma(1988)[5]将LLP的影响作为盈余平滑的一个工具进行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使用LLP和贷款注销额(charge-offs)进行盈余平滑行为,银行管理者趋于在经营利润高(低)的时期提取高(低)的贷款损失准备。Collins等(1995)[1]研究也发现银行盈余和LLP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银行进行盈余平滑的观点。Bhat(1996)[3]研究亦表明,如果银行规模小且财务状况差,其更可能会进行盈余平滑行为。 近期研究中,Kanagaretnam等(2004)[6]研究显示,银行会使用操控性的LLP进行盈余平滑行为,特别是在其进行公开交易时。Anandarajan等(2007)[7]使用来自澳大利亚银行数据进行研究也发现银行存在盈余平滑行为。Pérez等(2008)[8]使用来自142家西班牙银行数据进行研究亦提供证据支持盈余平滑行为。Fonseca和Gonzalez(2008)[9]发现,在发展程度更高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系统中,盈余平滑的动机会上升。进一步,根据其研究结果,在以会计披露和监管程度更高为特征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进行盈余平滑的动机会更低。Balbao等(2013)[10]使用1999-2008年9442家银行数据进行研究也提供证据支持银行盈余平滑行为,但同时表示这种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文献并没有发现银行存在盈余平滑行为的证据:Scheiner(1981)[11]、Wetmore和Brick(1994)[12]、Beatty等(1995)[13]和Ahmed等(1999)[14]研究并没有发现银行进行盈余平滑的证据。特别是Ahmed等(1999)[14]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在巴塞尔1协议后银行进行盈余平滑的证据。 国内研究中,张瑞稳和张靖曼(2013)[15]研究表明,贷款损失准备和准备前盈余显著正相关。陈旭东等(2014)[16]以我国2005-2011年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银行存在显著的盈余平滑动机。陈雯靓和吴溪(2014)[17]使用Bankscope数据库提供的2002-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平滑利润的行为。周晔等(2015)[18]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盈余平滑行为。但是,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19]以我国42家商业银行为数据进行的研究却表明样本银行无盈余平滑的动机或需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可能和其数据选择区间有一定关系,其选择的是42家商业银行2004-2007年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1993-2007年的数据。 总的来说,虽然有一些研究文献结果并不支持银行进行盈余平滑行为,但是显然更多研究文献提供了支持证据,即银行利润异常高(低)的时候,趋向于增加(减少)LLP或者最小化盈余的波动以避免监管者的注意(Wall和Koch,2000[20])。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1: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存在盈余平滑行为,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税及贷款损失准备前盈余呈正相关关系。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国内的中资商业银行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主要体现在:指标层面上,不良贷款率、贷款注销额偏高,而贷款额、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偏低;技术层面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薄弱;经营层面上,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质导致经营理念落后和银行治理机制僵化。随着外资商业银行的大量涌入,虽然通过“溢出”效应和市场竞争能够一定程度提高中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但中资商业银行总体表现上仍弱于外资商业银行。相关文献研究对此类问题给予了支持,Isik和Hassan(2002)[21]、Jemric和Vujcic(2002)[22]、Weill(2003)[23]、Green等(2004)[24]、Havrylchyk(2006)[25]等文献主要以中、东欧国家数据为基础对其国内的内、外资银行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内资银行的经营效率普遍低于外资银行。Berger等(2000)[26]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进行了研究,表明外资银行的成本效率最高。邱洪华(2012)[27]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创新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创新能力比中资银行更强。邱洪华(2013)[28]研究显示,在专利竞争力方面,外资银行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中资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率弱于外资商业银行,获取同样的经营效果需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为支撑同样多的银行贷款,中资商业银行需提取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综合竞争力的薄弱会给国内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压力,为保持其经营业绩的稳定性、持续性,中资商业银行还会更有动机使用贷款损失准备(LLP)进行盈余平滑行为。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同中国境内外资商业银行相比,中资商业银行会提取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 假设2b:同中国境内外资商业银行相比,中资商业银行盈余平滑行为更显著,即中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税及贷款损失准备前盈余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 商业银行上市是资本市场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成功上市会使其面临的外部制度、监管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自身不断完善。第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入可以弱化“国有一股独大”的状况,改善商业银行自身股权结构,规范自身经营行为。第二,为更好保护资本市场各种投资者,上市之后,除需遵守原有法律、法规外,还需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和证券市场的强力约束,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约束、监管环境更为严格。第三,商业银行上市可以缓解重要人员完全政府任命以及随之带来的行政干预弊端,同时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并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建立科学考核、激励体系,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完善自身治理机制。这一系列变化必然会影响上市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如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和盈余平滑行为等。中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亦对此提供了支持。 Leuz等(2003)[29]对31个国家盈余管理行为的系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强有力的制度环境保护能够限制内部信息者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所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会随着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上升而下降。Fonseca和Gonzalez(2008)[9]使用来自41个国家的4546家银行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行为会受到市场规范、行为监管、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投资者保护程度、会计披露程度、银行行为的限制以及监管程度的上升,银行的盈余平滑行为会下降。李延喜等(2012)[30]从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和外部治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局域空间集群现象,外部治理环境越好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李延喜和陈克兢(2014)[31]的后续研究再次验证了外部治理环境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因此,中资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后,市场监管行为和约束显著增强,投资者保护、信息披露和经营行为限制程度上升,这些外部因素的重大变化会导致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平滑行为下降,而非上市商业银行盈余平滑行为仍处于较高程度。所以,与中国境内外资商业银行相比,中资商业银行存在更显著的盈余平滑行为,即贷款损失准备和税及贷款损失准备前盈余的更显著正相关关系,会更多地来自中资非上市商业银行。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中资商业银行更显著的盈余平滑行为,即中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税及贷款损失准备前盈余的更显著正相关关系,更多地来自于中资非上市商业银行。 三、研究设计 相关数据来源于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和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过程中,整体以Bankscope数据库为主,当其数据有缺失时,再用国泰安数据库进行补充。在删除有缺失数据后,最终共获得187家银行,时间区间为2005-2014年,合计766个银行年度数据。其中:外资银行21家,86个银行年度数据;中资商业银行166家,680个银行年度数据。中资商业银行包括上市商业银行16家、143个银行年度数据;非上市商业银行150家、537个银行年度数据。为避免极端值影响,所有数据均在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 根据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使用如下模型:贷款损失准备金和盈余平滑_银行论文
贷款损失准备金和盈余平滑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