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35:国际化并不一定会提升企业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升企业论文,品质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化一直被管理学或者经济学赋予了一种假想的价值,即国际化将有助于公司内在品质的提升,促使公司的价值增长。这是必然的吗?
我们用一个财务学经常用到的指标——托宾Q来考察企业价值的演化。托宾Q是一个比值,是公司的市场价值除以企业的重置成本。当托宾Q很高时(远远高于1),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这样企业就可以发行权益(例如股票和债券),因为企业只需发行少量权益即可购买大量投资品。如果托宾Q很低(例如小于1),则不会有发行权益的冲动, 因为这不值得。
当托宾Q被财务学借用去,则变成了企业品质的一种判断。企业的市场价值状态是一个流动的灵性的活物,而企业的重置成本则是一个死板的企业资产复原。托宾Q越高就意味着企业的品质越好,同样也预示着外在投资者对该企业的评价越高。
数据显示,企业国际化之后,托宾Q值总是毫不停顿地向下降。而中国地区的数据显示,国际化的公司的相对托宾Q值反而更低。这是一个让主流思想为难的反例。
一个推论合乎逻辑地产生了:国际化并不一定会提升企业的品质。企业的品质往往更多地取决于本国资本市场的规范,金融管制的放松,法律的简单有效和执行有力。通过把公司“送入”国际资本市场或者国际并购市场,意在获得“持久的推动力和改革力”是一种智力上的取巧和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