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规划设计院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发展的原则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积存和净化雨水,加强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要基于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方法
1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具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功能的城市,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良性水循环。与传统城市处理雨水的模式差异明显。海绵城市建设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滞纳雨水。一方面解决城市雨水集中排放造成的内涝严重,管网瞬时压力过载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雨水利用率,缓解城市缺水的问题。
2海绵城市在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主要规划内容
2.1总体规划层面
总体规划是统筹全局、明确目标,注重系统性的总体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中的内容体现在:总体规划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完整识别城市生态系统,明确水文生态循环格局并纳入总体规划进行控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划定蓝线,即规划范围内较大规模的水域及岸线一定保护范围内的控制线,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等;第二,划定不准建设区,即区域绿地、城市潜在的内涝风险地区等;第三,倡导土地利用集约开发,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第四,明确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根据城市片区的用地性质、功能布局、水文地质条件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提出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
2.2详细规划层面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对地块范围、地块性质、开发强度、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控制,作为用地建设的出让条件,实现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衔接上位规划的要求和具体地块的建设。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蓝线、绿线,提出适宜的落地策略。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对场地基础条件(地形地势、水文条件等)的分析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的落实,在场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绿化空间、水体空间、设施配建等方面实现水体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持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2.3各类专项规划
从城市规划的横向深化角度思考,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主要涉及到道路交通专项、绿地系统专项及水系统规划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与排水系统密切相关,除城市排水管网通常沿城市道路分布外,城市道路也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通过道路竖向、道路排水、道路断面等的设计收集径流雨水,利用城市道路防护绿化带、停车场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控制。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注重对雨水去向处理,包括消纳、渗透和净化。城市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除了具有较强的开敞空间属性,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当前城市水系统规划包括供水、污水、雨水、防洪排涝、河湖沟渠自然水系等。河湖沟渠等自然水系通常融入绿地系统专项,防洪排涝通常结合城市防灾综合规划,而供水、污水、雨水等系统通常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建设。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内容全面涵盖整个城市水系统、涉及绿地系统专项和道路交通专项等,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各专项规划均难以覆盖海绵城市的主要规划内容。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做好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总体规划工作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应当要做好前期资料的搜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如:根据城市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自然情况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城市的发展范围等。此外,在收集了相关资料后,需要根据这些资料数据来进行城市用地的布局和结构规划,以水系、绿道等结构为基础架构来划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明确城市重大设施的布局,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作出严格要求,统筹河流的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排水系统与河流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用水的整体性和安全性。比如:在济南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导致地下水资源补给严重下降,因此,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对济南市区的占地面积、扩建面积、地质情况、洪涝高风险区、区域内渗漏带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为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3.2保护并修护天然的“海绵体系”
天然的海绵体系对城市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和修护工作,如:对城市周边的森林、草地、湖泊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修护,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情况中,为了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系,城市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定出“限建区”以及“禁建区”,并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划分,让城市中及其周边的天然海绵体系得以保存,保持其良好的“调洪”能力,有效实施其“海绵吞吐”的特质,为城市的洪涝灾害做出一定贡献。展开良好的修复工作,通过生态砌岸、植物培养等方式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让城市内部及周边的自然海绵体系得以保存,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建设生态走廊,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的生态走廊来加强生态环境板块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整体性的自然生态海绵体系,同时也能够方便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图1所示为某地区的生态走廊效果图。
图1
3.3适当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系”
我国城市较多,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天然的海绵体系供城市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的发展,可以采用人工建设或是改造生态海绵体系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国相关文件中曾指出建设城市下沉式绿地和湿地公园能够起到一定的净化生态系统、降低洪涝灾害的危害、补充地下水等作用,对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改造城市海绵体系、规划城市建设:建设人工园林绿地。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当建设人工园林绿地,提升城市对洪涝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起到更好的排污作用。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在传统模式中,工业和居民建设是城市的主要发展和建设方向,但是过多地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会让城市变得过于“工业化”,因此,为了城市的发展,可以转变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在保持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小而散的下沉式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更好地将雨水进行过滤和排放。改造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使用LID来进行改造,结合下凹式绿地,有效提升绿地的透水面积,进而实现园林的水系循环使用。比如:白城市生态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小区改造工程、公园河道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等几大项工程,并通过56个分工程来对海绵城市功能进行改造和建设,涵盖了“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海绵城市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理解海绵城市的真正含义,并在城市规划中渗透,让城市向着更加现代化、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J].何加梁.居舍.2018(08)
[2]嘉兴、武汉:成功举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培训班”[J].城乡建设.2017(23)
[3]关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方婧.居业.2016(11)
[4]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略探讨[J].丁巍.居业.2018(02)
论文作者:何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绿地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雨水论文; 生态论文; 体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