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及其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周健

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及其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周健

周健

陕西省城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省城固县 723200

摘要:河道治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分析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质量控制策略,以期通过此次研究深化河道治理的积极影响,提高河道生态环境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质量控制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开展的意义

1.1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河道流域治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通过污水集中处理、污染物集中处理等途径,使得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过去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水源得到净化,避免了过去水体严重污染的状况出现。因此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做好河道治理工作则实现了水资源持续利用。

1.2河道流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价值

河道流域具备生态水体环境调节的重要功能,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作中,通过引进治污物种,从而达到对水体环境改善的目的,同时使得河道流域具备一定的恢复力和抵抗污染的能力,河道流域的小型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生态价值,对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2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水体富营养化降低了生态调节能力

一些城市存在着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的情况,由于排放污水具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超过了河流的使用量,造成河流富营养化,导致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的环保意识又不足,外来物种也引入河流造成外来物种缺乏天敌进行疯狂的生长,生态数量发生变化,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污染问题又出现,长此以往河流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明显降低,水质严重变差,河流的自然环境日渐恶化,甚至河流无法修复逐渐消失。

2.2河道淤积现象严重降低了防洪能力

河道淤积是河流治理的普遍问题,河流淤积严重将会导致河流蓄藏能力减弱,在雨季河流无法有效的蓄藏,出现洪涝灾害,城市将出现内涝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常见的河道淤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或乡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道,城市的污水处理程度低,在水流速较弱时沉积河底,造成河道淤积,乡村存在管理缺失,生活污水垃圾径直排入河道,短时间内造成河道淤积严重。二是雨水冲刷土壤出现径流,造成部分土壤随雨水流入河中,河流中土壤的增加造成淤积现象。三是自然沉降造成一些悬浮颗粒落入河床,造成河道变窄,河流发生淤积。

2.3河道治理出现多头管理,责任划分不清

河道综合治理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所以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所以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存在职责漏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责任推脱扯皮等情况,影响了河道治理效率。加上当前对于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污水排放等情况,对河道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不完善,很多事情无人管、不想管。这些责任不清、划分不明、处罚监督不到位、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河道管理工作效率,导致很多河道污染和破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质量控制策略

3.1建立健全河道管理责任落实制度

在河道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化“政企、政事、管办”分开的改革,采用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主体,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体系之下,全面推进河道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根据当地的河道具体情况成立专门河道治理机构,使之精简高效、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同时,各部门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仔细研究和分析当地区域的河道状况,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并用一定的激励奖惩措施较好地落实河道管理的制度,切实推进当地区域河道治理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还要建构与当地区域实际相契合的河道管理法规标准化体系和框架,依循“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的原则,实现对河道管理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工作,具体包括如:专家监督、听证会监督、委托监理单位监督等,并且还要完善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制度,梳理和完善河道治理标准、定额、指标体系,使之形成条块联动、流程互动的网路化管理模式,较好地推动河道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数字化,较好地提升河道管理的效能。

3.2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施工质量管理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河道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中有许多需要遵守的原则。如要准守河道的平顺和走势,始终本着上下游、左右岸统筹的原则来建设河道。此外还要根据河道,河床的演变特点,因河势利导。在宽河固堤时,要为泥沙淤积留下较大空间,确保河道有足够的断面来调节洪水,储存泥沙,确保防洪堤的安全,减缓淤积速度等。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首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始终把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重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施工工程成本。

3.3积极应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

(1)植物生存繁殖的空间

通过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但可以将河流、堤防以及岸边的动植物进行整体化连接,从而有效设计并构建出一个符合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大自然地貌的科学配置,实现互惠共存的生态系统。如河堤脚增设一些小堆石体,能够为鱼类提供生存场所,为河道两端的绿树以及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

(2)资源的净化功能

水资源的自我净化能力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重点要考虑的部分。良好的净化功能不但可以将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同时可以通过水资源中的真菌以及细菌分解无机物并为水中的藻类提供养分,水藻得到养分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充分的氧气供其他生物使用,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促进其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如采用格宾石笼建造河堤,不搞混凝土、浆砌石硬化河堤,使得河水与河堤土壤微生物充分交流,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对于净化水质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3)河道修复内容

浅滩修复,增加有机物氧化作用,起到硝化,为水生生物提供溶解氧;深滩恢复重建,可以提升水体净化能力,起到脱氮作用;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增加水生物,形成良好的食物链;河岸带植物群落的恢复重建,加强有机物生物膜氧化能力,提升水体自我净化悬能力,起到硝化、脱氮作用,为鱼类产卵和昆虫、两栖类、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

3.4采用多元化治污手段

河流治理的最终目的为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在河流治理过程中经常存在因为河流垃圾大量存在,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此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生活垃圾聚集的区域进行集中打捞,同时采取管网等进行拦截,从而达到垃圾处理的目的;对于河流上游出现的水体污染,水资源管理中心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然后进行排放,避免因为局部水体污染造成水环境恶化,因此在现阶段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采用多元化治污手段完成水资源保护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为了全面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增强河道防护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的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和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河道治理设计、施工管理与生态管理的平衡,在保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能的同时最大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6):191+193.

[2]解学相,刘敬初,张永霞.生态河道治理之我见[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09):34-37.

[3]刘林华.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2):275-276.

[4]周顶顶.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224+256.

论文作者:周健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及其质量控制的探讨论文_周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