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楠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河南驻马店 463400)
【摘要】目的: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中的诊断评价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检查,对比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关节腔积液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的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高信号的STIR像;韧带损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较低的T1W1信号,较高的T2W1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骨质改变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较低的T1W1信号,较高或较低的T2W1信号;半月板损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可见椭圆形阴影或者球状、裂缝样阴影。结论:核磁共振检测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弥补CT检测的不足,提高患者确诊率。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核磁共振;CT;诊断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118-02
膝关节为人体的屈曲关节,结果复杂,常受到较高的杠杆作用[1],因此较容易发生损伤。膝关节损伤的及早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关键[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对象,对部分患者采取了核磁共振的检测方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3.28±7.61)岁;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4.17±7.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测,取仰卧位,选用常规的矢状面T1W1、T2W1、STIR,常规的横断面T1W1,常规的冠状面STIR、T1W1[3]。矢状面T1W1回波测量时间为20ms,本次和下次激发的间隔时间为500ms;STIR回波测量时间为100ms,本次和下次激发的间隔时间为400ms;T2W1回波测量时间为90ms,本次和下次激发的间隔时间为300ms。层间距保持为1mm,层厚保持为4mm,FOV在10~16cm之间。检测过程中医护人员注意确保患者膝关节始终处于伸直的状态,若患者膝关节弯曲注意及时纠正患者,若患者膝关节受伤严重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酌情调整患者体位。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检测,选用ANATOM ASR-1000型螺旋CT机,将患者膝关节释放垫高并弯曲,根据定位片位置将扫描范围确定下来,之后使用1~2mm的薄层螺旋CT对患者膝关节进行扫描。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不同损伤类型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统计两组患者各损伤类型确诊例数,并计算确诊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到并经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患者确诊率采用(n,%)表示,并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损伤类型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
关节腔积液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的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高信号的STIR像,同时部分患者检查结果分层,从下到上依次表现为等T2W1信号、等T1W1信号、T2W1长信号、T1W1长信号、T2W1短信号、短T1W1信号。韧带损伤患者中包括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胫侧副韧带损伤2例、腓侧副韧带损伤1例,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较低的T1W1信号,较高的T2W1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骨质改变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较低的T1W1信号,较高或较低的T2W1信号。半月板损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现为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可见椭圆形阴影或者球状、裂缝样阴影。
2.2两组患者确诊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确诊率为79.07%,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患者、韧带损伤患者以及骨质改变患者确诊率一致,但对照组患者半月板损伤确诊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确诊率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膝关节为人体中最复杂、最大的关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临床传统多采用X线片检测和CT检测对膝关节损伤进行诊断,虽然以上两种检测方式能够较好的显示患者具体的脱位部位和骨折部位,但在半月股损伤、肌肉损伤等方面的检测上存在较大缺陷与不足,导致最终确诊率不高[4-5]。核磁共振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检测方法,相较于传统检测方式具有分辨率更高、准确性更高等优点[6],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检测分辨率不高、肌肉损伤检测率等问题[7]。
本次研究中,不同类型损伤中关节腔积液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依次为半月板损伤患者、韧带损伤患者和骨质改变患者,与侯志超[8]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接受核磁共振检测的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100%,显著高于接受常规CT检查的对照组患者(79.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半月板损伤确诊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半月板损伤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余损伤类型确诊率一致,研究认为CT检查难以将斜行、横行、纵行的低密度条状影与伪影区有效区分开来,导致最终的诊断结果不准确。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视野广、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多方位进行观测等优点,可有效弥补传统CT检测半月板损伤检出率减低等问题,评估能力较强,能够显著提高膝关节损伤患者确诊率,对于患者损伤类型的确定和及时的对症治疗均有着积极意义,能够为患者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虹越.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48-49.
[2]范金华.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5):251-251.
[3]高海燕.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上的应用[J].当代医药论丛,2014,(5):187-188.
[4]李波,骆殿存,刘志敏等.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101-102.
[5]杨淑琴.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4):4967-4968.
[6]林伟.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91-92.
[7]满延军.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1):69-70.
[8]聂忠敏,张冬梅,方美芬等.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诊断评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8):407-407.
论文作者:任亚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膝关节论文; 信号论文; 检查结果论文; 韧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