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凯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445000
【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作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巩固、拓展、延伸知识,提高能力和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本文从自我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结合相关著作的阅读,以“作业有效性”为写作视域,突出对如何实现语文课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语文作业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实质上对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如何增加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是解决作业流于形式、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认识到作业意义的关键点。“布置课外作业在‘质’的方面,应考虑什么类型的课外作业最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 ,什么样的语文作业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发现并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作业设计上的系统性、目标性与主体性、加强作业的践行性、合作性与开放性以及多学科的交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后作业;高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11-093-01
1改变传统观念,发现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于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与作业的态度,更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尽可能的根据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分层作业。一、对于班级中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求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外,可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设计一些相关且典型的自主探究性作业与社会实践类的作业。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吃透课本知识点后,可以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其他能力的培养上。这样做不但能够使学生的精力得到合理安排,更增加了学生自我挑战与提升的自信心与场所。针对班级中学习能力强,二、针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除了布置相关的课本作业与习题巩固课堂知识外,可以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为时间单位轮换、4-6人为一小组,对一些预习作业的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实践作业、探究合作型作业,小组的共同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多种作业形式中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提高作业完成质量与有效性,更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一模式也比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性,对于急需要得到同伴肯定、鼓励与注意力的高中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够有尽可能大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够通过小组的形式,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三、针对班级中学习与实践能力都相对不是很好的同学,作业的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让学生先吃透课本知识,夯实基础。增加课堂提问次数,让这一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口头简单作业的训练,增强自信心与参与感,最终在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笨,而是缺乏自信勇气与关注度。教师在作业布置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作业,“差异是一种资源!” 不仅增加作业的有效完成的概率与有效作业的质量保证,间接塑造学生“三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作业内容设计的系统性、目标性、主体性
虽然高中语文模块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语文作业似乎应根据模块内容的不同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从长远来看,作业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其系统性、目标性与主体性。针对作业的系统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作业有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作业的功能系统性、实施步骤的系统性把握。根据作业的功用不同可以划分为知识巩固型、能力培养与提升型、探究与合作型、实践动手型等。虽然这些功能在某些方面是重复的,但是总体来说,每一种作业类型的功能各有其侧重点,“每种独立的作业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学生全面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怎样系统性、周期性的全面考虑并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只有将多类型的作业放置于具体的课程与作业中,根据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的加 以强化并长期实施,作业的多类型下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获得。
作业的布置者是教师,但是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师在作业布置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要结合课本知识。对于作业内容与量的把握中,要实现均衡。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主体性原则、系统化原则以及目标性原则。
3增强践行性、合作性与开放性
“教育绝对不应该成为一代人的简单‘克隆’和‘复制’。” 现在的思想语文课作业大多只是对书本的抄袭与延续,很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作业成为空洞的理论。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有效性设计时,要注重围绕确定的目标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独立或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课本知识点,通过阅读资料、社会调查与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活动。首先根据课本知识的类型,寻找出能够很好实践与合作的课程;其次根据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作业进行相应的设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再次,在学生亲身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相对可靠、有效的环境使得实践性作业不流于形式;最后,教师在检查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课堂结果讨论、实践报告的批改与讨论,巩固学生实践作业的成果。从作业的设计到作业的评改整个流程的保质保量的完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语文课的本职工作,让学生在喜爱的作业形式中,亲身投入其中,经过自我的亲身实践或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自然、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实质,根据自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语文课作业真正的“活”起来。 探究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合作教育理念是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美国罗杰斯、斯莱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和法国K.沙勒交往教学论共同组成并形成的一种教育潮流。”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与合作生存的模式,只有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的行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在高中人的“三观”逐步建立的时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合作探究性作业。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晓燕.教育法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田世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师论文; 课本论文; 能力论文; 主体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