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构建
郭勤艺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摘 要: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构架起由思想理论体系的“继承保护”,到学术研究体系的“价值选择”,再到话语传播体系的“有效传递”的系统过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既要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延续性,又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前瞻性,是历史与当代、继承与创新、大众与世界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弘扬途径 传统文化 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理直气壮地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当代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力与影响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动权,迫切需要全面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明确其要义、目标及路径。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构建之要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要突出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就是有自己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完成“继承保护”,到“价值选择”,再到“有效传递”的系统过程。
1.继承保护,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指中华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正确了解。在人类漫漫长河发展中,文化始终伴随我们左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的认识、认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也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思想是路径选择的外在表达,路径的选择受思想理论体系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同时,任何思想理论体系都需要一定的路径传递出去,不同的路径选择对于思想理论体系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年的积淀、是历史的纹路、是民族的烙印,庞大而深刻的文化体系要求我们厘清概念界定、内容涵盖、历史脉络等问题,并理直气壮地继承保护从而形成一套完整能够支撑弘扬之路的思想理论体系。
然而,部分在校学生并不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课余生活较为懒散。有的沉迷于娱乐被动应付学业,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课余生活单一、作息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生活质量不高等。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也存在形式化、层次不高、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2.价值选择,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话语体系。
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话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人类价值实现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价值目标的实现。“价值选择不仅要符合客观世界的外在逻辑,而且要符合人世的内在逻辑即理性和公义等人的各种内在价值尺度”[1]。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应该通过价值选择既能准确反映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又能有效承载和传播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既能不断充实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涵,又能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论形态。如《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之一,《易传》当中提出的“保合太和”的价值观念,经过历代学者的阐扬,表现为当下社会的“和谐”思想。这就要求学术研究体系不仅关注于“传统文化”的概念解释、内容辨析、语言分析,而且必须着眼于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各种价值观念中能够真实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社会现实的话语进行探究、整合,形成人们当下能够接受的话语表达。学术研究的真理性与科学性程度越高,其研究成果被社会广泛关注、认同的可能性就越高。只有那些立足社会实践,为全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深刻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话语,才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1.2.1 制作碱基模型 为了体现AUCG 4种碱基的不同,在制作过程中特意设计4种碱基具有不同的形状,但是要确保碱基A模型与碱基U模型嵌入吻合,碱基G模型与碱基C模型嵌入吻合。同时,碱基A与碱基G的模型长度要相等,碱基U与碱基C的模型长度要相等,且短于碱基A与碱基G。打印出4种碱基并粘贴在软磁贴上,用剪刀准确地按轮廓裁剪好。
3.有效传递,强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传播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本身。传承本来,就是我们要继承和坚守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站稳立场就是我们要矢志不渝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2]。由此可见,认识过去、了解历史、传承经典是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的基本方向。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根源,即传统的、固有的根本。中国文化若抛弃传统、丢掉根源,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文化基因,就会丧失中国文化应有的精神特质。但是自19世纪中叶中国的反清运动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先后遭遇数次劫难。先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中国从一个在各方面都遥遥领先的大国没落为不堪一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巨大的反差被国人们判定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都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阻碍。于是,批判历史、否定传统成为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事实上,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可以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掘其现代价值,并大力弘扬发展,才能源远流长使之惠及当代、恩泽后人。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以史为鉴才能立足现实,这就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全盘否定、彻底摒弃;避免深陷复古主义的牢笼,简单复制、刻板行事;避免步入功利主义的怪圈,利益至上、败坏道德,才能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构建的目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延续性,又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前瞻性,是继承与创新、现实与未来、大众与世界的统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从未中断的文明,现在中华民族更呈蓬勃复兴之势。中国理应而且能够提出超越西方又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普遍性的话语体系”[5]。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让广大群众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传承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更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吸引力与影响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各国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广泛传播,使他们由衷地喜爱中华传统文化,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精神领域的交锋与文化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一方面,中国人需要通过展现民族的个性和独立性、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实现自己在国际大环境中的身份认同,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中国人在不断地探索和发掘能够符合自己身份、表达自己形象、代表自己风格的文化。另一方面,文明的相互借鉴无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选择。在历史上,中国在科学、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都在世界文化体系的变革中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今,“国学热”“中华文化热”“孔子热”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大放异彩。这种文化热潮的出现,不仅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寻根”与认同,更是国际上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强音。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路向,因此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传播途径与形式,进一步在国际事务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繁荣和谐的美好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交流学习才能展望未来,这就要求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思理论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
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的最终落脚点是必须强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传播体系,这直接关系到如何落实教学或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有通过传播的话语才能真正有力发声,才能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旨。传播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将思想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体系中新的成果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使之成为具有普遍影响力和主导掌控力的话语体系。无论是思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还是学术研究贡献都不可能自由地发展成为话语体系,只有立足实践,经过传播体系有效传递、交流,才能真正使话语体系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力量”,才能让整个社会认识、认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具有普遍影响力和主导掌控力的话语体系。只有通过有效传递,才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能力;没有传播力,再丰富的话语体系都将成为“体系空壳”,必然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言无声”。可以说系统的话语体系离不开思想理论体系的发展、学术研究体系的创新和话语传播体系的助推。就目前看,推动传播体系的建设,就是要落实如何在人们的基层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各个层面进行中华文化教学与普及的问题,尤其是在各个学习阶段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和教学模式的问题。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阿替普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不同剂量、中国人群、随机对照研究(RCT)等。英文检索词为alteplase,acute ischemic stroke,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different doses,Chinese patien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等。检索时间从建库-2018年3月。
1.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支持。
3.着眼将来、把握方向,既面向大众又要走向世界。
1.传承本来、站稳立场,既承接历史又与时俱进。
2.推陈出新、创新转化,既面向现代化又符合现实实践。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构建的有效路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创建话语体形成的合力,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支持、离不开大众传播的氛围营造、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引导。
文化的现代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若不能创新转化,那么它终将成为过去式存在于历史的记忆中;若不能立足现实、推陈出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定被当下时代淘汰。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就要求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既面向现代化又符合现实实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弘扬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内容上体现丰富的时代内涵,易于传承和弘扬,还要在话语表达上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易于接受和传播。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正因为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才得以经久不衰而绵延流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但是,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好的,好不好要落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检验方能做出定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4]。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自我反思精神才能不断进步,这就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既不搞厚古薄今又不以古非今,而是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即对所惯用的又不能表达生活实践的概念、术语加以改造、提升,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内涵。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急需构建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一定群体利益的,都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突出特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服务。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就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就是要“牢牢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活动,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6]。
如果说,中国钾肥探索者和开拓者的精神追求,使中国钾肥产业众志成城,那么钾盐企业的崛起则构成了中国钾盐的“龙脉”、钾肥产业的“脊梁”。青海盐湖集团有限公司则正是引领这条脉络走向的风向标和领航者。
本文提出利用再制造胶粘修复技术对工程机械中含有表面疲劳裂纹的损伤结构进行再制造修复。这项技术采用力学性能强的复合材料补片,通过环氧结构的胶粘剂将补片胶粘于含有裂纹的损伤结构表面,建立损伤结构-胶粘剂-复合材料补片三者为一体的再制造修复结构。再制造修复通过胶层中的胶粘界面将损伤结构承受的一部分载荷传递给补片,以此缓解损伤结构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延缓裂纹生长,使其扩展趋势放缓。形成再制造修复结构以后,整体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均获得明显提升,工作寿命周期得以延长。
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强领导意识,发挥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仅要在政策上提供相应保障,还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支持学术团队坚持不懈地研究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二是保证社会文化资源的存续性,如文物古迹、博物馆、展览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强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既要加强专门师资配备又要统筹安排专门教材的编写工作。由此才能保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形成持久有效的机制,顺利开展。
2.离不开大众传播的氛围营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活动,而是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场域展开的一套话语系统。这就意味着,当代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基层话语氛围。目前,在多种娱乐形式的挤压下,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渐渐脱离社会基层生活,即便是在当下通过微博、博客、选秀节目等电视网络传媒传播形式,传统文化似乎也仅仅成为大众的一次性消费,很难成为持久的、自觉的文化意识。广泛的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如果说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和发展的话,就必将失去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只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凝练学术智慧,才能聚焦当代中国的社会现象和基本矛盾,只有在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揭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才能解决当下社会实际问题和基本矛盾。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必须营造通俗但不低俗、张扬但不张狂、个性但不任性的话语氛围。
小说的要义不在于准确无误地临摹生活,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 自道教的风水学说传入朝鲜半岛,与当地流传的萨满信仰结合后,形成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和人文观念在以堪舆为主题的汉文小说中也可见一斑。 朝鲜半岛的堪舆风俗和社会观念影响了其小说创作,致使大批以堪舆为主题的汉文小说应运而生,同时,这些堪舆主题的汉文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鲜半岛的丧葬民俗和人文观念。
3.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引导。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及自觉践行传统文化精华要义的行为习惯是构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话语体系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责任不容忽视。学校要构建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即如何在青少年教育阶段,实行有计划、有层次、有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任务,从宏观层面把握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整体趋向。还要注意学校的教育责任并不是让宋明理学代替现代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各种各样丰富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探讨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的价值意义,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君琦.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及其检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3]习近平.在几年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5]王义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代中国正在形成的新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5-01-21.
[6]崔唯航.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2-09-12.
基金: 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qn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