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_舆情论文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_舆情论文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情论文,领导干部论文,化与论文,政府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6)08-0041-05

       网络舆情引导既是网络治理的基本内容,也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网络舆情形势复杂而严峻,政府治理风险加剧,另一方面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明显不足。搞好网络舆情引导,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亟需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引导力。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网络舆情引导

       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良好的网络治理,而网络舆情引导则是网络治理的基本内容。网络时代,执政者面临着线上和线下的双重考验,网络舆情引导力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网络舆情越发复杂、混乱,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风险。

       (一)网络舆情引导是实现良好政府治理的基础

       网络舆情引导既是政府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良好政府治理的基础。网络社会是以现实为依托的现代社会延伸,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型社会形态。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不仅包括对传统现实社会的治理,也包含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当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正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二者彼此依托,相互影响。此景之下,政府治理面临着线上和线下的双重考验。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力。

       首先,政治行为方式的网络化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①。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网络以其平等、开放、便捷和经济性而深受民众欢迎,成为人们离不开的新宠。它不仅仅是人们工作、社交和娱乐消遣的主要工具,也是公众进行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在极大便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政者必须敏锐地发现和认清这一客观趋势,并在积极地适应过程中主动把握和引领这一时代潮流。为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及时学会利用网络提供公共服务、搞好网络问政,也要及时回应网民关切,通过网络解疑释惑,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其次,良好的政府治理需要和谐的网络环境。作为真实社会的网络延伸,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非虚构,而是以现实为根基的网络投影。不仅如此,网络社会还会积极反作用于现实实践,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选择。一定程度上而言,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主导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和网络覆盖区域最广的国家。但相对而言,我国网络治理较为滞后,网民也理性不足、不够成熟,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为促进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政府治理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应及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②,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网络舆情、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和有利的执政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网络舆情泛滥增加了政府治理风险

       一方面,失真的信息、随意的言论、情绪的宣泄和监管不力等多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泛滥。当下,我国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网络失范现象,网络舆情的乱象首当其冲。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和网络监管不力的背景下,出现了网络意见的随意表达和网络信息的泛滥,进而导致了网络舆情的泛滥。首先,网络言论和信息的自由泛滥容易混淆视听。网络不仅拓展了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改变了信息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通过BBS、QQ、博客、微博和微信等交流信息、发表观点。社会公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主动发布者。由于网络信息发布求证环节的缺失和监管的不足,致使海量的网络信息自由泛滥和真假难辨。其次,虽然网络信息无计其数,但基本上都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因此极易误导网民偏听偏信、误听误信。此外,客观上而言,当下的网络业已成了人们习惯的泄愤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新旧矛盾交织,社会迎来了高风险时代。同时,相对的不公平感和剥夺感致使人们普遍心生不满,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说,但却苦于缺乏合适的表达场域和有效的表达渠道,因此转而借助网络进行非理性地情绪宣泄。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泛滥增加了政府治理风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聚集和扩散,进而增加了社会风险,可能引发各类危机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混乱的网络舆情中寄生着各类负面信息,通过多种网络平台的不断传播后,原本微小的事件也会被人为扭曲、放大,并会借助社会偶发事件激起网络情绪共振,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上正弥漫着一些对现实不满的怨气,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这些民怨借助网络的发酵随时可因偶发事件的触发而引起较大的危机事件③。与此同时,一些境外的敌对势力也从未放松利用网络进行反华宣传。而国内也有人借用网络宣讲西方自由化思想,公然充当西方社会的吹鼓手,并利用偶发事件攻击党和政府,企图搅浑社会舆论。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煽动极端宗教主义,宣扬极端民族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攻击地方党政机关、企图分裂国家。总之,当前网络舆情形势相当复杂、严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敏锐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

       二、新媒体下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的缺失

       面对悄无声息、捉摸不定,但随时可风起云涌、形成巨大压力的网络舆情,一些领导干部既缺乏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基本的媒体素养,也缺少实践处置技巧和经验,在实际应对中常常“望网兴叹”,坐失良机。

       (一)政治意识缺乏导致网络舆情主导权丧失

       在新媒体时代,要引导社会舆论,必先引导网络舆情,抢占网络舆情阵地,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网络是社会言论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也是舆论斗争的主阵地。然而,当下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网络舆情发展规律,面对突发网络舆情缺乏敏锐的政治意识,因循守旧、反应迟钝,最终丧失了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反复“逆转”,各种负面舆论混杂其间,不断地被转载传播,影响范围极速扩展,随时会引发严重的网络危机事件。可是,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政治意识和网络阵地意识,面对网络不良苗头或无视、忽略,或轻视、怠慢,认为舆论苗头无关要紧、会自行消退,因此不主动去占领网络这块重要舆论阵地,结果拱手放弃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导权。也有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对负面言论说“不”的担当和胆识,麻木观望、等待上级领导或部门出面表态,坐看网络舆情扩散、恶化。由于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初,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以抢占舆论的第一落点,给负面信息的乘虚而入提供了充分时机,使得负面舆论得以大面积扩散。正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政治意识缺乏,且反应迟钝,贻误了网络舆情疏导的最佳时机,在客观上丧失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导权,导致现实工作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极其被动的境地。

       (二)媒体素养缺乏,不懂善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尊重媒体、直面媒体、善用媒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本领。不懂新媒体,不善用新媒体,就无法把控网络舆情。当下,各类新兴媒体不断面世,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多变。然而不少领导干部却知之不多,缺乏基本的运用技能和媒体素养,未能认识到新媒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资源。既缺乏对新媒体特点和规律的了解与把握,也缺乏正确的媒体观,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由于个别领导干部对待媒体的态度不当而引发的公众不满情绪,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加剧了事件的发酵。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身份呈现多重性,既是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又是社会舆论重点关注和监督的对象,还是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重视、尊重和善待新闻媒体,还要积极地去了解和认识新媒体,主动地运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但很多领导干部基本不懂新媒体、也不会运用新媒体,甚至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患有“媒体恐惧症”④,更不用说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导向、推动实际工作。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善于使用网络,即使上网,也只是将其作为聊天、娱乐消遣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倾听民声、化解民怨、为民服务的。

       (三)应对不当致使网络舆情恶化

       面对突发危机事件,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应对方式的选择决定着应对成效,进而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情不是主动出击、积极回应,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及时给公众一个完整的交代,而是依然采取“瞒、拖、推、堵”的老套方式⑤,结果导致舆情更加恶化。实践中常见的错误做法有:一是对舆情事件不及时公开、不说明,企图息事宁人,结果事与愿违,情况更糟糕。二是习惯性地拖延,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官方权威的声音,致使政府话语权、主动权的缺失,最终导致谣言四起。三是不担当、怕担责,相互推诿,激发了公众更大的不满。如在“8.12”天津爆炸案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有官员面对记者的提问,竟然公然以“不了解”“不清楚”和“不是我的职责”加以搪塞,引发了舆论的一片哗然和社会公众的极大愤慨。四是简单地封堵。有些领导干部对自认为不利的信息,往往习惯性地动用行政权力进行粗暴地删除、屏蔽、禁止搜索甚至断网等等。如此,既是掩耳盗铃,也是欲盖弥彰。如,“8.12”天津爆炸案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时提问环节的多次人为中断,既显示了主办官方的不自信,也引发了网络舆论场上的诸多臆测,进而诱发了大量的网络谣言⑥。

       (四)监管不力导致网络舆情失控

       网络舆情犹如雨季的江水,必须实时监管、及时疏导,否则就会泛滥成灾。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突发性和难控性等特征,这本来就增加了舆情监管的难度,但是,当前仍然有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够重视,监管不力导致网络舆情失控。要么疏于监管致使舆情泛滥成灾,要么监管滞后导致监管失效。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往往不重视、置之不理,当网络舆论逐渐演变为一场盥情危机时才仓促应对,但此时负面舆论的影响已被无限放大,想要控制舆论、引导舆情向预设的方向发展都已非常困难。此外,缺乏科学的监管,监管能力较低。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较少,运用网络的能力较低,根本就不熟悉网络;另一方面,也缺乏科学的监管方法和监管机制。如,随着各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和短信等成了各类社会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搞好网络舆情监管必须与相关移动通讯运营商建立合作协调机制,进行多方合作共治,但不少领导干部依然热衷于传统的行政管制。网络舆情的监管必须遵循网络舆情自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否则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舆情失控、覆水难收。

       三、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路径

       搞好网络舆情疏导,需要及时提升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引导力。为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同时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网络运用能力和与新闻媒体沟通的能力,进而提升网络舆情的把控力。

       (一)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阵地意识

       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阵地意识是新时期社会舆论格局大变革的必然要求。当下,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⑦。新媒体时代,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越来越被边缘化,而网络则日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成了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同时,网络舆论传播的扩散性和即时性也聚集和加剧了社会风险,因而要求提高网络舆情处置的及时性。当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新媒体应用国,因而也拥有了全世界最庞大、最复杂和最热闹的网络舆论场,我们必须主动占领这一新的社会舆论阵地,搞好网络舆情引导。为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准确了解新形势下我国社会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在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既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网民,因此应该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面对突发网络舆情反应迟缓,贻误了最佳疏导时机,丧失了话语主导权,进而给现实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麻烦。面对社会舆论格局的大变革,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而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尽快转变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消极被动的惯性思维,摈弃过时老套的应对方法,把重点转移到网络舆情引导上来,增强政治敏锐力,即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新情况和异常苗头,善于化解网络舆论危机,传播正能量。

       (二)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运用能力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⑧。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的能力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的战略,这是推进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信息化时代,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而网络不仅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是新型的治国之利器。但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拓展了民众参政议政和监督的渠道,有利于社情民意的表达和搜集;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正在快速摧毁着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冲击着现实的社会秩序,甚至可能加速社会风险的聚集、引发社会突发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好网络,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让其更好地造福社会。搞好网络治理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的能力,进而提升网络的驾驭能力。在网络化时代,善于通过网络联系群众、汇集民智、解决问题,既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其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把网络这个新式治国利器利用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大力提高自己运用网络的能力,避免面临网络时出现本领恐慌。只有与时俱进,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熟悉新媒体,养成自觉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各种软件终端的习惯。如此,既不至于“两耳不闻网上事”,与社会各说各话,也不至于遇事“望网兴叹”。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方能从容应对。

       (三)提升领导干部新闻媒体的沟通力

       在新媒体时代,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同新闻媒体和网民打交道。一方面,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信息更加透明,社会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诉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因而领导干部面临的新闻媒体压力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新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报纸三大传媒都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与指挥,领导干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基本以管理和被管理为主。然而,当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新闻舆论管控模式,而且日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于完全不同的传播规律。因此,面临网络时代的新闻媒体不少领导干部都出现了前述的本领恐慌。

       新闻舆论工作是事关安邦定国的大事,而新闻媒体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为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应全面提升同新闻媒体和网民打交道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及时更新理念,尽快转变对新闻媒体的传统简单管控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迎接新媒体、适应新媒体、融入新媒体;其次要了解和尊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增强对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理解,提升对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认识,搞好舆隋引导;三是要努力掌握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基本技巧,提高运用新闻媒体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

       (四)增强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把控力

       网络乃国之利器,网络舆情是民意的网络表达,对其引导的成败则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作为民意的网络集中表现形式,网络舆情既可能是为政府呐喊助威、对社会凝心聚力的加油器,也可能成为扰乱社会、危害国家的帮凶。网络舆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舆情的失控,肆意泛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网络舆情的把控力,牢牢掌握住主导权。为此,首先应重视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完善,提升网络舆情监控能力。通过全天候的即时监控为网络舆情引导导航,同时善于随时发现异常舆情,提前预警。其次应加强网络舆情搜集,搞好网络舆情研判。积极整合、统领各类媒体资源,协同合作,聚焦社会舆论的热点和焦点,定期发布权威分析报告,既为社会公众释疑,也为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提供科学参考。其三,主动发声,及时回应。针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官方只有及时、主动、准确和有效地进行正面回应,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完整的权威信息,才能把握先机、抢占舆论高地、抓住社会舆论的主导权。除了要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提升政府“权威”声音的公信力之外,各级领导干部也要敢于担当,善意运用各类网络终端技术主动发声,为群众答疑解惑。同时应重视与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类网络大V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正功能。

       注释:

       ①⑦马利:《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7日。

       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4月25日。

       ③郑万军:《批评的舆论疏导功能与保障机制》,《理论视野》2016年第5期。

       ④⑤顾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⑥郑万军:《突发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疏导》,《情报杂志》2016年第6期。

       ⑧[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6页。

标签:;  ;  ;  ;  ;  ;  ;  ;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_舆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