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与乡企协调发展四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小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农村当职工做“市民”
农民现在进城打工居住越来越难了,城市的容纳是有限的,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还要更多地安排城市下岗分流人员就业。农民能不能在农村就从事二、三产业,在农村就享受到城市文明呢?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就可以使农民不到城市就业,打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发展小城镇,打破“农村——农民,城市——市民”的格局,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是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是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城镇化将来发展的趋势就是城乡一体化,也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农村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相依托,互为市场,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城市与农村有着同等生活条件,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益处。城乡一体化没有标准,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在这种环境下,城乡各种优势得以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合理交流与组合,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城乡繁荣,二者趋于融合。
城乡一体化起点就是农村城镇化。如果自上而下地把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很不现实的,中国特色的道路就是自上而下地把城市的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承接这个转移的就是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目前包括1.82万个建制镇在内的5万多个小城镇, 在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改善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大规模地安排了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素质及其生活质量,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大大扩大了国内需求,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三篇文章一起做
哪三篇文章?就是小城镇、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这三者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非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不可。乡镇企业在农业母体的哺育下,充分发挥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发展和壮大起来,回过头来补农建农带农,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对上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对下作为农村社区之上的一个社会实体,承城启乡,成为农业发展的科技指导、生物转化和加工基地。乡镇企业也在分散中集中起来,大大推进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三篇文章一起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工农互助、城乡一体、人民富裕、中华振兴的进程。
小城镇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达程度。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培植、特色经济的推进,并促进市场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并集中布局,就可以大批量地把农业劳动力由农业转移至工业,同时带动第三产业为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服务,而二、三产业的大量发展,就会使大量农民的身份转化为职工,他们聚居在一起,就发育和发展成了小城镇。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和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多小城镇的兴起过程中都有体现。
反过来说,乡镇企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需要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解决。如乡镇企业安排就业能力下降,布局分散,规模偏小,难以充分发挥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等。尤其是分散在自然村落的乡镇企业,不能很好地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效应,从而成为整个工业经济运行的有机环节,乡镇企业本身对农村的辐射效应也受到限制。比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乡镇企业,由于是分散布局,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技术不过关,人员素质差,自己生存尚很困难,如何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这些问题已经不可能通过农村社区自身来解决,只有通过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小城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完善才能解决。
小城镇要有“三气”
现在一些小城镇冷冷清清,日子难熬,濒于衰落,原因就是缺乏人气、市气、灵气。而那些颇具人口规模、市场景气、购销两旺、很有特色、文化氛围浓的小城镇,正在蒸蒸日上,一派繁荣。
目前,我国小城镇从1979年的2854个增加到目前的5万多个, 其中约1.82万多个是建制镇,在小城镇居住的人口不到2亿人, 占农村总人口近1/4。平均每个小城镇只有几千人,这两亿人如果都集中在建制镇,每个镇也只有1万人,规模明显偏小。这对人均年收入只有2080 元的农民来讲,只有几千人和上万人集中在一起,根本形不成气候。这里面一个深刻原因就是,农民的职业转移并没有带来空间上的转移,人在乡镇企业上班,居住仍在农村,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对形成合理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是不利的。适时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长期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向小城镇集中,是现实的,合理的。
小城镇还要有市气,兴一处市场,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建一座城镇,是很多小城镇的成功之路。兴建和发育市场,就可以发挥小城镇的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作用,乡镇企业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就在小城镇上进行,这就顺畅了乡镇企业的流通渠道。小城镇的功能也可以从单一的商业功能向工业、交通、流通等多功能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经济、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多功能转变,使小城镇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灵气总的讲就是要有特色,要有文化底蕴,不能是简单的人口、企业、建筑的堆积。小城镇文化首先是居民的良好的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小城镇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物化在建筑风格和城镇规划上。现在的建筑决定了以后几百年的小城镇面貌,一定要有长远打算。在规划上要有系统性,千万不要出现去年刚盖的新房,由于今年修路而被拆,要分出居民区、工厂区、商业区以及文化区,要设计出主街道和次要街道,搞好上下水、通电、通气等设施的规划设计。
关键是政策推力
小城镇是以农民为主体兴办起来的,它办了很多国家想办而又无力去办的事情。小城镇推进了城乡经济的沟通和融合,为广大农村注入了全新的生产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支持;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流,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和冲击;小城镇建设还为农民带来了城市文化,丰富和活跃了九亿农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已对周围农村乃至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支持。
目前,阻碍小城镇发育、发展和壮大的因素,主要是分割的行政区域、城乡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投资融资制度等制约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流动和聚集,小城镇的聚合效应降低。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要打破社区行政范围限制,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可以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亦可以建立在乡镇企业发展较多的村,还可以离开老村所在地另找空旷的荒地、废地地带兴建。本村不具备办企业条件的,可以到镇里去办。
要制定农民进小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凡是常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店员、服务员等职工,可以考虑让其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由于缺乏保险,原有的承包地可以保留,亦可暂时退包,待失业后有权继续承包。要制定土地使用权的政策。进小城镇的户籍劳力可以考虑在小城镇购买建房用的土地,具有较长期的使用权,或者以作价入股的方式进行。对于是否要向进小城镇落户的新居民收取增容费或城市设施配套费的政策,建议在不超过农民负担限额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收一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城镇的公共建设,公益事业,并采取专项管理,要定期向全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收支结算,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尤其是根据历史情况,乡镇企业的发达情况,农业的发展情况,农村的繁荣程度,农民的富裕水平,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建设数量和地址。
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小城镇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快在一些小城镇进行土地制度、资金流转机制、户籍制度的改革试点;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在现有1.82万个小城镇的基础上,尤其是县城的基础上来发展,并在规划服务、技术扶持、贷款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制订小城镇的高标准,提高质量和层次。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受小城镇建设带动的建筑、建材、第三产业等要尽快发展。要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围绕建制镇和干线公路,规划发展工业小区,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快有关政策的制订和有关小城镇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