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国务院和国家认监察委员会对新能源汽车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明确了新能源车辆的定义和范围、制造企业进入规定、零部件及产品的准入条件及检验审批处理程序、测试活动等。新能源汽车的认证管理今后要规范审批工作、优化服务,才能造福企业,造福人民。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认证管理;标准体系
前言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TC11)2016年度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新能源汽车管理,建议纳入CCC认证范围的新能源汽车标准30余项,明确变更实施规则,加入新能源汽车实施规则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纳入管理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1新能源汽车认证管理
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1月6日发布第39号令《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着力规范审批、优化服务、利企便民。
1.1定义和范围
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范围: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定》第三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并将范围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1.2完善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
一是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申请人应当是已取得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已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二是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三是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进一步规定了17项审查要求,明确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
1.3完善了产品准入条件
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条件,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相关标准,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中进一步规定了39项检验标准,明确了产品准入条件。准入条件达到后方可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1.4简化了审批程序
一是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如已通过了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的,将免予审查《准入审查要求》的相关要求;二是取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准入的生产企业,申请相同类别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准入的,只进行资料审查;三是现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按照本规定进行改造、审查时,将免予审查其取得准入时已审查的有关内容。
1.5完善了监督检查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停产12个月以上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在恢复生产前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
2标准体系的现状和作用
2.1标准体系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从孤立到系统以及从国内到国际的历史阶段,发展至今将近二十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共有标准72项,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整车,以及电机、电池等关键部件,基本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各相关方的使用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电动汽车的发展,还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标准,截至目前,约有40项充电设施相关的标准。
2.2标准体系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作用,简言之就是系统地规划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规范和统一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整车产品、关键系统和部件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保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促进互换、互联和互通,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二是引导技术发展,统一术语和定义,促进技术交流,加速技术发展,指引技术发展方向。三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供需沟通,降低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行和管理成本,提升行业竞争力。四是支撑政府管理,在型式检验、产品准入等方面提供技术法规的支撑。
3保障及落实措施
3.1汇集各方力量
新能源汽车标准涉及行业的方方面面,标准体系的完善也应由利益各方出谋划策,需要站在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新能源汽车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检测机构、标准化机构和主管部门的共同智慧,为标准体系添砖加瓦。
3.2利用辅助研究
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完善需要科学合理的标准分析和项目规划,我国已完成《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的编制,路线图汇集了全行业的力量,借鉴了国外先进理念,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项目和工作节点,指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化工作。我国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在2012年下达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工作规划,从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系统梳理、分析电动汽车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构建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电动汽车行业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用标准化的手段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4发展方向
第一,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多头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各部门的想法和要求不同,相当于给企业同时设置了多种规则,且规则之间又有交叉、重叠,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没有融合的政策不利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尽管管理部门出台各种政策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汽车业健康发展,但管理细节如何统一确实有待于深入思考。
第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新能源汽车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尚且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标准体系还是技术标准,都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对接,逐步提高在国际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中的话语权。
第三,加强团体标准建设。目前而言,国家推荐标准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国家推荐标准总体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建设。团体标准有较强的自主性,也具备较高的水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加强团体标准的建设,对于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四,促进关键技术水平提升。我国积极发展纯电动车,在整车关键技术发展方面,中国纯电动汽车技术基本与国际保持同一水平,纯电动客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以动力电池系统为例,中国动力电池依然存在能量密度偏低、成本较高、安全性能低和一致性较差等问题,部分高端隔膜及其生产设备仍旧依赖进口[3]。
第五,稳定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的前提,也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依托。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相对缺乏,需要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的健全。
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比例,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就要求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战略需求,以保证各项政策落地实施,确保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周立军,王美萍.国外团体标准发展经验研究——以ASTM国际标准组织为例[J].标准科学,2016(10):106-110.
论文作者:罗堃,谢运和,申富强,姚祥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2
标签:新能源论文; 汽车论文; 标准论文; 生产企业论文; 体系论文; 我国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