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是创新——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考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之二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优势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发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滞后,对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和投机活动冲击缺乏承受和应变能力。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增加了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但主要是转移劳动密集型甚至污染环境严重的产业,而控制高技术的转移。迄今东亚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产业仍是垂直分工。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综合国力的“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这三者的关系是:经济是基础,军事是依托,科技是先导。因此,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从公元1001到1500年期间,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约占58%,“中国保持了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200年史研究报告中统计,1820年时中国仍是最大的经济强国, 依次是印度、法国和英国,美国排在第九位。据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分析,1830年中国的工业产量还是英国的三倍。但是,科学中心已经从中国转移到欧洲,中国科学技术已经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中坚船利炮残酷地进攻手持长矛大刀的中国军民,轰开了清王朝封闭的国门。
15世纪以前,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输入欧洲,那时既没有专利法,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最早的专利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于1421年授予的。此后这个概念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但直到18世纪末才出现了正式的专利法规,即1790年美国的专利法规和1791年法国的专利法规。迄今完全没有专利法的只有极少数国家。国际上有关专利的条约,最重要的是《保护工业产权公约》,最初于1883年在巴黎签订,后经多次修改,到1970年为止参加国达78个,组成“保护工业产权联盟”。《公约》的内容除有关专利外,还包括设计、商标等工业产权以及不正当竞争等规定。根据公约所建立的常设机构称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随着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逐步完善,发挥“后发优势”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
所谓“后来居上”,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超越式发展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创新后者才能超过前者。瓦特利用他人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成功地发明了高效能蒸汽机,自1800年起继英国之后欧洲大陆和美国、日本等国全力推广蒸汽机,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到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还是个落后农业国。但是以从法国学成回国的李比希(1803—1873)为首的科学家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煤化学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1871年才得到统一的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几乎晚了一个半世纪。但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界。1875年世界科学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
美国自1850年结束了完全照搬欧洲技术的历史,走上工业技术创新之路。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维·西门子发明电机之后,1876年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随着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如果说英国、德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还只是解决生产文明问题,那么美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就不只是解决生产文明(钢铁、化工和电力技术),还发展了生活文明(汽车、无线电和航空工业技术)。世界科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日本善于消化和改进引进的技术。日本曾用几十亿美元的技术引进费用,买回了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只用技术应有投资的25%,完成了主体工程所需技术的70%,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基础研究滞后,缺乏创新后劲。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日本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日本一些企业家估计,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领域,日本比美国落后10年以上。
迄今90%以上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科技人才和专利集中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更加困难。1998 年3月4 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科学家们座谈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入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对东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是,要切实重视教育,千方百计地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在新起点上重振经济,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和竞争力上,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
(注:文中所引资料除注明来源外,均引自《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特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