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论文_何林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论文_何林

何林(四川省南部县河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四川 南部 6373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新《音乐课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教好音乐呢?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标志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和学生人格的控制者,转变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和人格的失落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的建造者,因此,音乐教学要创设充满音乐美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性和趣味性。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们在音乐课堂活动中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

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琴声,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美,进而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老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轻松的音乐学习空间由此开启了。如在歌曲《拉勾勾》的教学中,我从讲台上走下来,随意拉住一位同学,用亲切甜美的歌声和动作示范全体同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师像大哥哥一样和我们一起来表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增,争着选择自己的表演伙伴,并跟随着老师不断变换表演的方式,不仅很快学会了歌曲,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表演,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师与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生与教师形成愉快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所谓转变音乐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音乐学习方式转向现代音乐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依赖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一种补充,也不只是一种调和,而是一种音乐学习的革命,一种音乐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究。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自主、高效合作、精当探究必然成为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

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在小六音乐教学时,我从教学环境入手,在每节课的座次上进行变化,尝试每节课以学生自由分组变换不同的小组成员,自由安排上课座次。学生对每节课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小伙伴感到非常兴奋,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协作,互相启发,挖掘潜力,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在《大家来劳动》一课中,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大家劳动的场面,由每组挑选一名组长,负责安排表演劳动的内容,组员们按歌曲的节奏编创劳动动作。当时上课的场面令我很兴奋,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有的拍着节奏表演唱;有的干脆一半组员唱,一半组员演;有的一起热火朝天的边唱边演。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要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于是,我也加入到他们其中的一组,让“组长”给我安排一项“劳动工作”,我的加入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的音乐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演唱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音乐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文作者:何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论文_何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