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_因子分析论文

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主导产业驱动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产业论文,进程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归结为工业发达;而几乎所有不发达国家都归结为现代工业的不发达(刘伟,1995)。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主导产业是不同的。西方工业国家“经济起飞前”时,主导产业是食品工业和轻纺织工业;“经济成熟阶段”是机电、重化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汽车与承建工业(王青,2005)。我国在1992年到2005年经济发展主要从农业部门转向了工业部门,最重要的主导产业的演变特征是从重化工业向机械电子类产业转变(李娜,王飞,2012)。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也是不同的,能源及相关产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是各省的重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东部发达省市的重点(王乐乐等,2012)。工业化加速阶段中,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率和规模都快速增加,使得全国产业结构高度也不断地提高(刘伟等,2008)。主导行业推动全行业发展,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效益和规模,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刘伟、张辉,2008)。更进一步,从产业相关性以及行业主导型分析可得到国民经济行业发展驱动机制(张辉、任抒杨,2010)。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1978年至1984年处于工业化前期准备阶段;我国1985年至1997年处于工业化初步阶段;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刘伟、张辉、黄泽华,2008)。本文采用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之后,1998—2009年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进行计算,尽可能长地获得主导产业序列,同时采用工业行业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的数据,进行年度之间的比较,比较全面地研究我国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产业驱动机制。本文使用的方法主要按照(张辉、任抒杨,2010)投入产出分析和行业主导型分析。

一、驱动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导产业集界定

对主导产业的研究起源于罗斯托(Rostow)《经济成长的过程》(1952)和《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这两篇论文。国外学者对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收入弹性基准,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90)认为,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持续高增长的条件。(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某一产业技术进步导致使生产率迅速增长,进而促使总体上技术进步,成本降低,贸易条件和结构改善,资源利用率提高。(3)产业关联度基准,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向前、向后和旁侧)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影响。产业的关联效应指标是选择主导产业的关键原则。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91)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

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认识,周振华(1991)在《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三条基准:即(1)增长后劲基准;(2)短缺替代弹性基准;(3)瓶颈效益基准。整个基准是以缓解结构矛盾,推进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基本框架的。陈刚(2004)提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有五个定量基准: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和规模经济基准。为了界定国家或地区具有扩散效应或有影响力的产业,本文首先依据产业的关联效应指标进行分析,并将这类产业定义为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集。主导产业集对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罗斯托,1988;赫希曼,1991),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驱动力。本文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关联度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来研究产业的关联效应,以确定工业行业的主导产业集,然后进一步来确定工业行业的驱动机制。

1.关联度的总量指标:(1)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拉动力,即影响力系数(Fi)要高,该指标反映了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拉动作用;(2)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推动力,即感应度系数(Ei)要高,该指标反映了该行业对国民经济具有比较厚实的支撑面,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里昂惕夫,1990)。

2.关联度的结构指标:该指标反映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范围比较广,也可称为影响范围指标。该指标要求选取的行业对国民经济影响范围广,对各个行业都有带动作用(拉动力和推动力),本研究中选取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均大于平均值的行业所占的产量百分比来衡量。之所以采用上述主导产业集的研究思路,主要在于:将这三个关联指标从各类指标分析指标中凸现出来,有助于把主导产业最关键的市场辐射带动作用凸现了出来;此外,部分产量、人均产值等指标较高,但是产业关联度小的行业,会在原有分析方法下成为“伪主导产业”,毕竟这些行业的发展并没有给国民经济带来比较广泛的辐射扩张作用,特别是其影响范围一般仅限于行业内部;最后,选取主导产业集的方法有利于在不损失行业各项信息的情况下比较该产业集内各行业的一些特征。

按照以往依据多变量对行业分层的方法,一般采用聚类分析等,然而仅仅依据这三个变量对42个行业(投入产出表行业分类)聚类的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改用选取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的或者影响范围大于平均的行业为主导产业集。也就是说这两类行业将被列入主导产业集:(1)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或拉动力较大(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范围较大(如房地产业)。

确定好主导产业集(表1和表2)后,我们进行主导产业综合分析。这里选择了17个主导产业判断指标(表3),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全国各产业的产业关联、规模、技术指标等做全面的评估。并结合因子分析等方法来判定1998年以来全国工业行业主导产业群落的基本构成和变迁轨迹。

二、全国工业主导产业排序

(一)全国各年份主导产业排序

本文主要以全国2009年为例介绍在主导产业集的基础上,如何选出全国工业行业的主导产业,以及各产业的主导性排序。

1.因子分析过程。第一,测度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由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传统模型简单地使用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加权各个指标不能很好地综合表现指标的意义。我们考虑通过因子分析,求出公因子,并以此为依托建立指标分析的综合框架。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提取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是否适用,结果因子旋转后较主成分分析法更显著。通过比较旋转前后的因子荷载矩阵,发现旋转后的系数的绝对值>0.5,并且旋转前的矩阵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0、1靠近趋势,也就是说,使用因子分析法较主成分分析法更为有效,更能将相应的变量归类分析。

第三,使用SPSS中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工具进行因子分析。这里使用Principal Components(主成分法)的方法进行公因子提取,并采用Varimax旋转,使得每个因子上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方便对各个变量进行归类。选择了特征值大于1的相应公因子,记为fac_1,fac_2,fac_3,fac_4和fac_5,方差总和达到80%,从而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并由此获得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确定个变量对应的公因子(参见表4)。

根据表4分析情况,对各指标或变量分类,主要划分为五大对应因子。因子一:影响力,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科研人员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二: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需求弹性;因子三:感应度,产值增速,就业增速,产值利税率;因子四: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因子五:影响范围。

2.综合得分排名。通过regression法得到了各个因子的得分函数并计算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前五位的主导产业分别为:化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金属冶炼业。后五位产业分别为:石油与天然气开采,金属矿采选,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纺织业。

下面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全国工业行业1998—2009年进行主导产业排序,如表6所示。

(二)各年度全国前六位主导产业因子分析

上述由因子分析法得到了2009年的五大因子,因子一:影响力、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科研人员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二: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需求弹性;因子三:感应度、产值增速、就业增速、产值利税率;因子四: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因子五:影响范围。

这里通过图1详细地分析2009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一经济辐射拉动和经济规模等方面较为突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二新增资本投资方面较为突出;交通运输设备业在因子三产值增速等方面较突出。

1998年至2008年参照2009年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如下结论。

2008年因子分布基本与2009年类似,同样为17个指标对应五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新增固定资产、科研人员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三:影响力、产值增速、就业增速;因子四:固定资产规模、劳动生产率、需求弹性;因子五:影响范围、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

图1 2009年前六位主导产业五因子分析

2008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产值利税率、总资产贡献率等方面较为突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四固定资产规模、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五影响范围等方面比较突出。

2007年,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为四大因子涵盖了17个经济指标。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科研人员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三:产值增速、就业增速、需求弹性;因子四:影响力、影响范围、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劳动生产率。

2007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产值利税率、总资产贡献率等方面较为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四影响范围、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突出。

2006年,按照17项指标分析得到五大因子,因子一:影响范围、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科研人员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三:产值增速、需求弹性;因子四:感应度、影响力、劳动生产率;因子五: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就业增速。

2006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等方面较为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五就业增速等方面比较突出。

2005年,经因子分析得到16个指标对应形成六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影响力、产值增速、就业增速;因子三: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四:影响范围、劳动生产率;因子五: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因子六:需求弹性。

2005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品废料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废品废料业在因子二产值增速、就业增速等方面尤其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三影响范围、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很突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因子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较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五发展指标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方面突出。

2004年,分析发现16个指标形成了五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增加值比重;因子二:影响力、产值增速、就业增速、需求弹性;因子三: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四: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因子五:影响范围、劳动生产率。

2004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废品废料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业在因子二影响力、产值增速等方面非常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三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等方面很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因子四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上较突出。

2003年,五大因子涵盖了16个经济指标。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三:影响力、产值增速、就业增速、需求弹性;因子四:劳动生产率;因子五:影响范围、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

2003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感应度、总资产贡献率等方面尤其突出;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因子四劳动生产率上较为突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五影响范围、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方面表现较突出。

2002年,因子分析显示16个指标形成五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新增固定资产、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三:影响力、需求弹性;因子四:就业增速、劳动生产率;因子五:影响范围: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产值增速。

2002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感应度、新增固定资产等方面尤其突出;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因子四就业增速、劳动生产率上较为突出。

2001年,与2002年类似,同样为16个指标对应五大因子。因子一:影响力、影响范围、产值增速、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二:产值规模、就业规模、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增加值比重;因子三: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因子四:感应度、就业增速、需求弹性;因子五:劳动生产率。

2001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一影响力、影响范围等方面非常突出;化学工业在因子二经济规模等方面较为突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三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上很突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在因子四感应度、就业增速上较为突出;同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因子五劳动生产率方面较突出。

2000年,同2001年,五大因子包含着16个指标。因子一:影响力、影响范围、就业增速、总资产贡献率、产值利税率;因子二: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增加值比重;因子三: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因子四:产值增速、劳动生产率;因子五:感应度、需求弹性。

2000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一影响力、影响范围等方面非常突出;化学工业在因子二产值规模、就业规模等方面较为突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三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上非常突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在因子五感应度、需求弹性上比较突出。

1999年,经因子分析法得到16个指标分为五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增加值比重;因子二:感应度、影响力、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产值利税率;因子三:产值增速、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因子四:影响范围、就业增速;因子五:需求弹性。

1999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二感应度、影响力等方面较为突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五需求弹性上比较突出。

1998年,按照上述分析同样可知16个指标对应五大因子。因子一: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增加值比重;因子二: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新增固定资产、就业增速、需求弹性;因子三:感应度、影响力、资本形成直接分配系数、产值利税率;因子四:产值增速、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因子五:影响范围。

1998年我国工业排名前6位主导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在因子一经济规模等方面比较突出;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因子二利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等方面非常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因子三感应度、影响力等方面和因子五影响范围上较为突出。

三、结论

从产业驱动机制来看。首先,全国工业行业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在产业关联角度有影响力、感应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例如,化学工业等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主导产业驱动机制之一。第二,主导产业驱动机制在于行业的经济效益,出色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全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第三,驱动机制包括较大的生产规模,比如电力及热力生产供应业是全行业发展的基础,大量的固定投资以及生产规模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最后,驱动机制还包括劳动生产率,例如,电子设备制造业就具备比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也是主导行业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国2009年工业按主导性排名前五位的产业分别为: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排名后五位的产业分别为: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由于因子三感应度、产值增速等方面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工业内部已经发生从纺织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轻工业向化学工业等重化产业的逐步转变过程;另外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进程中虽然仍依赖于以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为代表的传统重化工业,但是一些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已经在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工业化加速进程是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是相同步的。

从1998年至2009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常年居于全国工业主导行业的首位,但各行业在主导特性上有着显著差别。化学工业的特点在于其全面和稳定的发展,经济规模、经济效益、资本投资以及产业关联都拥有较高的行业评价,发展较为全面和成熟,支撑着全行业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在经济效益方面较为突出,该行业的企业多为国务院直接审批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优势使得该类企业能够为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尤其随着工业科技的提升,国际石油市场的升温以及对石油的依赖,该行业对于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自1998年便成为主导产业中的主要驱动力,这些行业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生产边界不断向外扩张,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水平。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标签:;  ;  ;  ;  ;  ;  ;  ;  ;  

中国工业化加速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