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华裔论文,戏剧论文,现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华裔戏剧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中为人熟知的大多是小说和自传。至于戏剧,除了赵健秀和黄哲伦,其他美国华裔剧作家以及作品知者不多。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华裔就开始创作英文戏剧并在舞台上演。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不断涌现。他们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也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戏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从美国华裔戏剧的主题、戏剧形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以期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传统的构建,探讨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趋向。
一、美国华裔戏剧的冒现
华人首次在美国上演戏剧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据记载,1852年10月8日正值淘金热高潮之际,一个由20个华人男女演员组成的剧团在旧金山Sansome街上的美国剧院进行演出。由于这些剧目都是以中文上演,而且通常都是中国传统剧目,所以美国华裔戏剧研究一般不涉及这一阶段,而是重点研究华裔用英文创造的剧目。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华人上演的中文戏剧应该是美国华裔戏剧发展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华裔剧作家开始出版英文戏剧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1920年到1925年期间,美国的文学季刊《诗学》(Poet Lore)首次发表了几位华裔作家创作的英文戏剧①。第一部由华人剧作家用英文出版的剧本是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The Wedded Husband)。该剧出版于《诗学》1921年春季期(32卷)。1912年洪深曾在哈佛大学参加过乔治·皮尔斯·贝克的著名的戏剧创作会,后来回到中国继续用中文进行文艺创作。
20世纪20年代,一向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开始有亚裔学生创作的剧本问世。这些作品主要是情节剧,大部分都没有上演过,即使演出也是仅仅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由业余演员上演。李玲爱(Ling-ai Li)被认为是这些亚裔学生中最早创作戏剧的华裔学生。李玲爱于1910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父母1896年从广东移民赴美。与那个时代中国移民多在甘蔗种植园作苦力不同,李玲爱的父母均为医生。李玲爱于1930年在夏威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她创作了三部戏剧,分别为:《露丝·梅驯从记》(The Submission of Rose Moy)、《无为之道》(The Law of Wu Wei)和《白蛇》(The White Serpent)。其中《露丝·梅驯从记》1925年在夏威夷首演,剧作于1928年出版②。《露丝·梅驯从记》是一部研究美国华裔戏剧不得不提的作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较早问世的一部华裔剧作,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主题至今仍为当代美国华裔和其他族裔戏剧所延续,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女性主义理想、父权制等等。她关于女性的主题,即使在今天也是亚裔美国戏剧的重要母题之一。在该剧中,父亲传统而保守,一心想让女儿遵从父命,嫁给一个有钱的已婚男人。露丝·梅却想为妇女选举权而奋斗。在追求西方的自由与遵从东方的孝道之间,露丝·梅颇十分迷茫。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1929年出版的《无为之道》中,剧中的男主人公以牺牲真爱为代价,遵从了父母安排的婚姻。1932年李玲爱改编了中国传统剧目《白蛇传》,创作出了《白蛇》。1933年李玲爱专程来到中国,学习音乐和中国戏曲,返回纽约后,她执导了一些电影纪录片并创作出了其他的戏剧作品。1975年,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之际,李玲爱被美国国家女艺术家协会授予二百周年纪念荣誉女性奖。
早期的美国华裔剧作家挪用中国戏曲,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影响。即便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戏剧,也浸润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比如洪深创作的《已婚丈夫》。虽然该剧的副标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中国戏剧”,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该剧并没有像人们期望地那样刻画出华人的新形象,而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偏爱”③。但是,华裔毕竟有离散族裔的本质,因此,除了中国戏剧的影响,华裔戏剧还有跨文化的视域。李玲爱的作品中凸现的关切人种与文化问题的特点,是传统中国戏剧中不曾有的。然而,尽管如此,早期华裔戏剧的影响只局限于局部地域,并没有在美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也没有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
二、美国华裔戏剧的崛起
20世纪60年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戏剧舞台的景观。民权运动引发的民族平等意识给美国华裔以很大的激励。在这十年期间,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美国亚裔运动的风起云涌,都对华裔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华裔戏剧也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了几部由华裔剧作家创作的重要剧作。
其中之一是美国华裔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赵健秀。1972年,赵健秀的剧作《鸡笼中的唐人》(The Chickencoop Chinaman)在美国最负盛名的美国普雷斯剧院上演。时隔两年,他创作的《龙年》(The Year of the Dragon)又在该剧院首演成功,并随后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拍成电视连续剧。《鸡笼中的唐人》以盘根错节的种族关系为背景,剧中涉及白人、印第安人、亚裔人、非洲裔美国人等角色,从多角度展现了少数族裔的生存状况。《龙年》探讨了在面对主流社会时,华裔个体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以及唐人街的传统对第二代移民的强大影响。虽然美国戏剧界对赵健秀的两部剧评价不一,但是它们在美国戏剧史上的显著地位都得到了认可,因为这是纽约出品的第一部原创的亚裔美国戏剧,而且与长期存在的唯唯诺诺、愚蠢可笑的华裔刻板形象截然不同,这两个剧刻画出了敢于直言、愤怒不羁的华裔形象,赵健秀从此引起美国戏剧界的关注。
吴淑英(Merle Woo)是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表现突出的华裔剧作家。吴淑英1941年生于旧金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韩裔美国人。1965年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她非常关注同性恋问题。吴淑英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当她在《贵夫人病危》(Lady Is Dying)中扮演一个角色时。后来她与朱丽爱(Nellie Wong)、基蒂·徐(Kitty Tsui)成立了一个名为“三人不缠足”(Unbound Feet Three)的表演小组,该组于1981年解散。1979年,吴淑英出版了剧本《疗养院电影》(Home Movies:A Dramatic Monologue),1980年出版了剧本《平衡》(Balancing)。《疗养院电影》疾呼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种族歧视。戏剧用人物独白的形式,由一名老妇人口述自己年轻时的屈辱经历。故事的场景设在疗养院,一名老妇人正在观看黑白影片,影片中亚裔女孩遭受白人性骚扰的影像,唤起了她年轻时遭受老板性骚扰的记忆。吴淑英的另一部戏剧《平衡》描写了母亲与十几岁的女儿,彼此相爱、努力接受对方的故事,是美国华裔文学“母女关系”母题的又一表现④。
另一位重要的华裔剧作家是林小琴(Genny Lim)。林小琴1946年出生于旧金山,父母都是广东移民。1973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广播新闻专业证书,随后数年中,从事过不同的工作。1978年她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得戏剧艺术专业学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得创作专业硕士学位。林小琴出版的戏剧有:1978年创作、1980年首演的《纸天使》(Paper Angels),以及《苦甘蔗》(Bitter Cane)和《唯一的语言》(The Only Language)等等,除此之外,尚未出版的作品包括:《和平鸽》(Pigeons)、《冬之地》(Winter Place)、《中国问题》(La China Poblana)等。林小琴凭借《纸天使》获得了中心乡村奖,而且,由于对华人社区的贡献,她荣获了由旧金山华人文化中心基金会颁发的文化贡献奖⑤。
林小琴的《纸天使》和《苦甘蔗》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正如题目《纸天使》所示,《纸天使》使故事回到了1905年的天使岛,天使岛是华人移民心中永远的疮痛,当时中国移民在进入美国之前,先要在这里接受羁押审查。华人移民的身心都受到折磨,有些人不堪痛苦,跳海自尽;有些人被关押长达数年之久。故事讲述了四名华人男性和三名华人女性移民的经历。他们满怀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却最终梦碎天使岛。该剧审视了天使岛拘役和1882年排外法案给华人移民造成的身心伤害。《苦甘蔗》发生在夏威夷的甘蔗种植园中,它探索了中国劳工面对家族史、感情、荣誉、异国奋斗时的过客心态。
随着几位亚裔戏剧作家作品的成功上演和美国亚裔戏剧的表现突出,在经历了长期无声、无语的生存状态之后,20世纪70年代成为了美国亚裔戏剧的崛起阶段。这一阶段的戏剧,多借鉴西方戏剧表现手法和演出方式,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作为一种文学力量,华裔戏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美国华裔戏剧发展迅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作品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大剧院上演。然而,直至70年代末,华裔戏剧仍未出现吸引全国广泛关注的重要剧目。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裔戏剧的领军人物黄哲伦的巨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黄哲伦生于1957年,1979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英语专业,曾在耶鲁大学进修戏剧。他的戏剧《新移民》(FOB)首次在斯坦福大学上演,该剧后来在奥尼尔剧作大会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于1980年在纽约的莎士比亚节公共剧场上演。黄哲伦创作的《舞蹈与铁路》(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家庭奉献》(The Family Devotion)和两个独幕话剧《睡美人之屋》(The House of Sleeping Beauties)、《声之音》(The Sound of Voice)也在公共剧场上演。他的新剧作《金孩子》(Golden Child)获奥比奖。奥比奖是每年向纽约外百老汇剧院上演的杰出戏剧颁发的奖项。黄哲伦最著名的戏剧是《蝴蝶君》(M.Butterfly),该剧不但奠定了黄哲伦在美国华裔文坛的地位,也为他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赢得一席之地。批评家伊斯特·凯姆说:“黄哲伦在《蝴蝶君》中运用了中西方的戏剧形式,和超戏剧的表演模式,探索了性别、性属性和东方主义表面与本质悖离的矛盾。这种感知与蒙骗之间的动态互动影响使得《蝴蝶君》成为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蝴蝶君》也成为继彼德·沙弗的《莫扎特》(Amadeus)之后,在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非音乐戏剧。“黄哲伦把东西方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娴熟的结合在一起。黄哲伦的书写主题也不断地扩展,从唐人街和新移民到修建铁路的历史人物,再到对死亡的态度这些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⑥黄哲伦的戏剧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并给予高度评价,是华裔戏剧进入主流戏剧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美国华裔剧作家赵健秀和黄哲伦,增加了美国华裔戏剧在主流戏剧舞台上的显示度。
三、美国华裔戏剧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华裔剧作家。他们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戏剧形式更加多样,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较为突出的是华裔戏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导演庄平(Ping Chong)。庄平于1946年出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美国纽约唐人街长大。他最初在纽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和普拉蒂学院学习电影制作和图片设计,却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在戏剧表演,于是转而投身戏剧。从1964年至1966年他加入了舞蹈设计师、作曲家梅瑞狄斯·蒙克的郝思基金会,与她合作了几部戏剧。1971年庄平正式作为一名表演艺术家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事业。1973年他执导并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剧《拉撒路》(Lazarus)。随后创立了斐济戏剧公司,后更名为庄平公司,他自己的剧作都在这里上演。庄平的作品在美国各主要城市、北美地区、欧洲和亚洲广泛上演。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众多作品中的三部,分别为:《善意》(Kind Ness)、《雪》(Snow)和《努伊·布兰奇》(Nuit Blanche)。在他尚未出版的众多剧本、电影剧本和多媒体作品中,剧作《不期之事》(Undesirable Elements)已经广为流传⑦。虽然庄平早在赵健秀成名之时就开始创作,但是他是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重要剧作家之一。
庄平获得过众多奖项和荣誉,如:1986年音乐剧杰出成就奖(与梅瑞狄斯·蒙克共同获得),1988年的乡村奖,1988年美国戏剧作家奖,1990和1998年的贝西奖(贝西奖是一种自1984年以来每年由“纽约市舞蹈剧院创作室”颁发的奖项,为在舞蹈和表演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的艺术家设立),1977和2000年两度凭借《乡村之音》(Village Voice)荣获奥比奖。1981年,庄平的第一部重要的剧作《努伊·布兰奇:凡人眼光》(Nuit Blanche:A Select View of Earthlings)在纽约首演。《努伊·布兰奇》讲述的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故事。故事的地点从南美跨越到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些地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作品对此进行了审视和批判。当故事的场景移至美国时,重点放在奴隶制对美国的影响,并以卡罗莱纳州为缩影进行了演绎。《善意》1986年首演,接着很快在诸多东南部城市演出,并多次出国表演。戏剧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郊区,描写了五个孩子和一个名叫巴斯的大猩猩的故事,讽刺了人类对有智慧的动物的剥削,例如对早熟的灵长类动物。1988年《雪》(Snow)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上演,该剧跨越了历史和国界,将德国,日本,法国和美国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度的人们连接起来的主线正是下雪这个自然现象。该剧说明在纷繁复杂的自然和文化差异中,不变的是相同的人性。
林保罗(Paul Stephen Lim)也是这一时期一位重要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他出生在菲律宾马尼拉,父母均为华人,24岁时移民美国。1970年林保罗在堪萨斯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74年获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1976年,林保罗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创作了第一部戏剧《反角》(Conpersonas),之后他放弃了博士学业,全身心投入戏剧创作。他的剧本很多,出版的有八个,分别为:《反角》(Conpersonas)、《分别时刻》(Points of Departure)、《肉体,闪光和弗兰克·哈里斯》(Flesh,Flash and Frank Harris)、《斧头帮》(Hatchet Club)、《同性美国:性解放的故事》(Homerica:A Trilology on Sexual Liberation)、《女性:一部新剧》(Woman:A New Play)、《肉体凡胎》(Figures in Clay)、《母语》(Mother Tongue)。未出版的剧本包括:《密室》(Chambers:A Recreation in Four Parts)、《李和密室男孩们》(Lee and the Boys in the Backroom:A Play in Two Acts)、《河边报告》(Report to the River),还和史蒂夫·莱斯合写了一部作品《该死的》(Zooks)等等⑧。
林保罗荣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1975年菲律宾授予他享有盛誉的帕拉卡文学纪念奖,1996年肯尼迪中心对他在美国大学戏剧节的杰出表现授予的金质大奖章。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是同性恋问题,作品中常常含有自传成分,反映了他对性关系、性别政治和人种政治的关注。《反角》就通过自杀者迈尔斯·赛格勒与其他三个角色的关系反映出了这点。这三个角色分别为他的同性恋爱人、未婚妻和孪生兄弟。该剧说明人的身份是由他的性关系或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的成长发展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肉体凡胎》的主题也是同性恋关系。故事发生在堪萨斯的劳伦斯市,涉及了不同时代、两个种族的三名男子的三角恋爱。主角是一名叫作李大卫的菲律宾华裔美国人。与此剧同时完成的剧本《母语》,有着同样的场景和人物,是《肉体凡胎》的姐妹篇。作品审视了人种、性别、性取向和职业对李大卫产生的综合影响。在创作《河边报告》时,林保罗的创作主题发生了转向。在这部作品中,犯罪与惩罚搅乱了一座宁静的美国中西部小镇。故事发生在考河边,考河是一条流经劳伦斯、将其一分为二的河流。年轻人麦克死于流浪汉杰克之手,在调查和定罪的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将小镇的人们搞得四分五裂,相互猜忌。换言之,犯罪地点考河,不但是劳伦斯市的地理分界线,也成为破坏小镇人们团结和睦的罪魁。
狄梅·罗伯茨(Dmae Roberts)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剧作家。罗伯茨1957年生于台湾,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美国人。8岁时来到美国,在俄勒冈州章克森市长大。1984年毕业于俄勒冈大学新闻专业。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三部戏剧作品,分别为:《后座上的毕加索》(Picasso in the Back Seat)、《打碎玻璃》(Breaking Glass)、《告诉我,珍妮·毕果》(Tell Me,Janie Bigo)。《后座上的毕加索》探索了艺术与消费者的关系。两个窃贼盗走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寻找和发现这幅画的过程对每个参与其中的角色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剧中的角色包括:两名窃贼、博物馆馆长和一名无家可归的女人。这部戏剧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说明了艺术具有改变人性、提升精神品质的巨大作用。《打破玻璃》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探讨了在种族混合的家庭中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问题。在这个剧中,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美国白种人,他们有两个混血孩子。他们不仅要努力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还要共同应对俄勒冈州章克森市的种族歧视。这部作品突出描写了父子关系⑨。
除了一部剧作之外,罗伯茨所有未出版的作品均被搬上了舞台,它们有:《美美,女儿的一首歌》(Mei Mei,a Daughter's Song)、《佛陀女士》(Lady Buddha)和《拥抱火山》(Volcano Embrace)等等。作品《美美,女儿的一首歌》聚焦于母女关系,戏剧《佛陀女士》则证明了人类皆有怜悯同情之心,正如题目所示:“佛陀女士”这一题目本身就暗含怜悯慈悲之意。
罗伯茨获得过诸多奖项,包括有她凭借广播文献剧《美美,女儿的一首歌》荣获的乔治·福斯特·皮博迪奖;凭借《后座上的毕加索》获得的波特兰戏剧批评奖最佳原创戏剧奖和俄勒冈图书奖最佳戏剧奖和罗伯特·F·肯尼迪新闻奖等等。
另一位重要的美国华裔剧作家是叶添祥(Laurence Michael Yep)。叶添祥是第三代华人移民。他1948年出生于旧金山,在一个非常贫困的黑人社区长大。1970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文学学士学位,197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叶添祥是一名多产的儿童读物作家和小说家。他的戏剧作品亦属上乘。1987年《偿还华人》(Pay the Chinaman)在旧金山首演,《偿还华人》讲述了两个华人的生存故事。《龙翼》(Dragonwings)是儿童剧作,很受欢迎,在加州伯克利上演。《龙翼》是他的八本“龙”系列儿童读物之一,每本都以龙身体的一部分冠名,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该剧探讨了种族和谐的主题,剧中的华人移民与白人一起工作,他们跨越了种族的藩篱,建立了友谊。华人终于在异邦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仙骨》(Fairy Bones)在旧金山的西风剧院首演⑩。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蒂萨·张(Tisa Chang)、伊丽莎白·黄(Elizabeth Wong)、谢耀(Chay Yew)和谢里林·李(Cherylyne Lee)等也是有重要成就的剧作家,特别是谢耀,他是目前活跃在华裔戏剧界的年轻有为的戏剧人,值得专题研究。
四、美国华裔戏剧的发展变化
美国华裔戏剧在近百年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25年李玲爱的戏剧《露丝·梅驯从记》首次搬上舞台到21世纪的今天,美国华裔戏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华裔剧作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中以生力军的身份冒现。回首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今天的美国华裔戏剧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变化。
1.戏剧主题的变化。美国华裔戏剧最初曾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甚至直接移植和挪用中国传统戏曲,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例如李玲爱根据中国传统戏曲《白蛇传》改编创作的《白蛇》。随着华人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努力,华人开始转而聚焦居住国的现实。与此相同,美国华裔戏剧也开始反映华人移民在美国所经历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等现实问题。之后,由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影响,美国华裔剧作家的少数族裔意识被唤醒,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剧作表现了种族冲突、家庭矛盾、唐人街压抑的生活、个人与族裔群体的关系,以及渴望建立美国华裔传统、打破亚洲人的刻板形象、追求“美国华裔感性”,以及抒发华裔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等等内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华裔戏剧创作主题更加丰富、广泛。在继续表现种族矛盾、文化冲突的同时,开始从多种不同角度审视美国华人的生活,试图准确地表达美国华裔多样化的经历与情感。不仅如此,剧作家还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注的话题:战争、艺术、死亡、全球化等等,这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华人和华裔剧作家同其他少数族裔剧作家一样,反映了美国梦、文化融合等广泛见诸于离散文学的创作主题。华裔剧作家从最初的对祖籍国戏剧资源的依赖,和对华裔族裔性的关注,扩展为与居住国的戏剧融合和对非族裔性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主题的关注,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主题层面的变化表明了在不同的时期华裔在祖籍国与居住国之间身份定位的不同选择,也表现了华裔戏剧从主题上逐渐跨越族裔身份而趋同于主流戏剧的特点。
2.戏剧形式的变化。早期的美国华裔戏剧曾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20世纪70年代的华裔戏剧多采用西方戏剧形式,角色言说的是认同为美国华裔的话语,戏剧的视角是美国华裔的跨文化视角,他们不同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早期戏剧,也不同于美国主流戏剧。他们表现了华裔新的形象。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以黄哲伦的《蝴蝶君》为代表,展现了东西方戏剧元素和表现手法的结合。这种东西方戏剧舞台效果的结合,使《蝴蝶君》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也应合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审美观。另外一些新近出现的试验剧目,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表演方法,将使美国华裔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可以看出,美国华裔戏剧形式大致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从单一到杂糅的发展道路,表现出逐渐接近美国主流戏剧传统的趋势。
3.影响范围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裔戏剧的第一部作品《露丝·梅驯从记》是在夏威夷上演,基本上没有对美国本土造成影响;20世纪70年代华裔戏剧崛起时的作品,均在美国本土各大剧院上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华裔戏剧繁荣时,戏剧在全国上演,剧作家获奖频频,有些戏剧还代表美国出国演出,获得了国际声誉。华裔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一方面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华裔戏剧越来越符合美国主流受众的审美趣味有关。从中我们也了解到美国华裔戏剧被美国主流接受的程度。从美国华裔戏剧主题变化、戏剧形式变化和影响范围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特点,这是我们了解美国华裔文学全貌不可或缺的内容。
收稿日期:2009-04-27
注释:
①Dave Williams,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New York:Peter Lang,2000,p.175.
②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pp.16-17.
③Dave Williams,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p.177.
④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07-108.
⑤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50-51,pp.99-100.
⑥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294.
⑦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87-88.
⑧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00-101.
⑨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02-103.
⑩Guiyou Huang,ed.,The Columbia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1945,pp.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