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刘习平(湖北经济学院 低碳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索凯峰(湖北经济学院 发展规划处,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 培养低碳专业人才是应对全球化“低碳革命”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教材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业就业指导、拓宽国际人才培养渠道等。
关键词: 低碳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向低碳经济转型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低碳化浪潮则是继农业文明浪潮、工业文明浪潮、信息化浪潮后的第四次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我国也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各项低碳政策的落实,各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新型低碳科技人才。
2015年,湖北经济学院获批湖北省首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权,2016年,湖北经济学院在资源环境经济学下设低碳经济与管理方向特色专业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该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8年,学校在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低碳经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模式,有力推动新兴学科的培育和发展。下面根据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结合国内外案例经验,对湖北经济学院该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借鉴,为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支撑。
一、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根据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属性,该人才培养目标以“复合型、创新型、前沿化、国际化”(简称“两型、两化”)为导向。复合型,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兼有经济学、管理学、低碳科学、资源环境法学的交叉优势,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型,发展低碳经济,与过去的经济发展形态相比,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能够借鉴一些经验和模式,但是各个国家有特殊的国情,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应实现其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把创新作为培养人才的生力军,即在传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逐渐重视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前沿化,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像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都是当前国际关注的前沿问题,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作为支撑。国际化,像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国家)在低碳经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需要我们了解和领会,有助于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多方面,包括对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师队伍和教学手段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06份,合格问卷为100份,另外与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更深入地交流访谈,获取一些该专业建设的相关信息。下文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情况、对课程教学的意见情况等七个方面来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文调查的对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各个阶段,学生人数比例大致均衡。关于对低碳专业的选择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上,66%的学生表示是自愿选择,但也有34%的学生表示是被调剂过来的,这就可能会存在这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见表图1、图2)。
图1:低碳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布
图2:对专业的选择自愿性
(二)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情况
为了解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情况,我们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从课时安排、上课形式、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专业课程总体是比较满意的,但在课程课时安排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两个方面,不赞同的学生比例偏高,分别达到27%和30%,这说明对于专业课程课时的安排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做出相应调整(见图3)。
图3: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情况
(三)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情况
进一步得知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教材选用是否恰当的问题上,一般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学生比例最多,分别占到38%和35%的比例。此外,也有共计20%的学生表示不太认同本专业教材的选用。这表明在教材的选用上,仍有不足的地方等待改进(见图4)。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不同意教学内容实用性强的学生比例只占到23%(见图5)。
图4: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图的情况
5: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 实用性强的情况
(四)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教师的感知情况
湖北经济学院的低碳经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完全没有可以套用的专业发展模式和方法。但学校可以以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为依托,充分发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形成鲜明的经管专业特色和研究特色。同时,借鉴国内外低碳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方法,重点推进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研究、特色成果及特色专业的建设[5],进一步拓展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内涵,培养具备扎实的低碳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低碳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市场交易规则及产品,能熟练使用碳金融工具及碳资产管理相关工具的复合型、创新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愿意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情况
在明确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探索,总结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在此,从总体思路、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就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等内容,提出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图6:学生对教师的感知情况
图7:学生愿意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情况
(六)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困难情况
由于本科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又因为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它兼有经济学、管理学、低碳科学、资源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的性质,导致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其他学科的区分度不够。据部分同学的访谈结果显示: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方面,他们很难从实质上区分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差异,没有明显感受到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另外,有同学反映,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定位广泛,既有经济学又有管理学,培养方向不够明确。一方面有关低碳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时间晚,导致同学们不能对本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中涉及金融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内容繁杂,学生们样样都通,却不能做到样样都精,使得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特色专业特色和优势不突出。
图8:学生课程学习的困难情况
三、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向定位区分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困难是:实践经验不足和教材知识理解困难,知识沉淀不够,这两个方面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79%和66%。有2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1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精力不够,还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解不到位造成了自己课程学习上的困难。这些情况表明,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待加强,要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能力(见图8)。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成熟。由于低碳经济与管理是复合型学科,其专业方向跨度大,涉及知识面广,这就易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庞杂,学生们学的多、学的杂,但教学的核心课程不明显、专业特色不突出。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授的内容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实用性不强,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的联系,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这就容易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果,并没有多少工作可让我干。民众既安静又顺从,他们的恐慌在很久以前就消耗光了。我分发创可贴,给他们开安眠药和救急喷雾剂,后者是村子里的药剂师从一只行李箱里拿出来的。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较差
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因此,在教授此专业时,仍按照旧的教学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据问卷调查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从而造成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不够深入、知识浅显、积淀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等,促进国内各高校开设应对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但由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低碳”专业在全国开设点仍然较少,其往往成为了人们眼中看似很“热”门而实际却很“冷”门的专业,这就直接影响了主动选择本专业学生的数量[1]。据问卷调查显示,湖北经济学院本专业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调剂到此,在本专业中更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对有关低碳专业的知识没有太大兴趣,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更多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汲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抱着浓厚的兴趣,其学习的主动性也会相应提高。
美国的低碳教育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其通过学校开办的各种低碳与环保相关的课堂内外的兴趣小组,鼓励学生们选择有关低碳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包含能源与环境、环保与节能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自主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低碳方面的创新人才[2]。
四、国内外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借鉴
(一)国际方面
英国作为最早研究低碳教育的地区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低碳教育非常重视,且有着自己的特色,其突出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课程设置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低碳环保知识的兴趣,同时结合实践性、综合性的低碳教学,将低碳教育理念深入家庭,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起低碳教育的责任,让学校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践行低碳行为,共同推进低碳教育的发展。
第二级日本进口可乐丽活性炭滤芯,经过NSF认证,采用日本可乐丽本土工厂深加工椰壳碳粉,碳颗粒内部更多发达微孔,先进活化工艺大大增加比表面积,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粒度均一,保证稳定的过滤精度和吸附性能,其余氯去除率达到95%。
同年,河北经贸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大学布鲁克贝尔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绿色环保实验室等,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攻方向培养人才。上述两所高校坚持把学生国际化培养作为一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大事抓紧推进,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际化培养人才的力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低碳人才。
(二)国内方面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重视国际合作,采取“1+1+0.5”的模式,致力于培养低碳产业领域的国际创新人才,开展前沿性、创新性、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低碳拔尖创新人才。
日本则是着力打造低碳校园,将环境教育设置为必修课,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将会接受不同的环境课程教育,使低碳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并落实到行动中去。除了学校的教育外,日本政府还经常发起诸如“清晨的挑战”等倡导人们践行低碳行为的活动,向人们普及低碳知识,促进低碳教育的发展[3]。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在招生计划中新增金融工程专业(首个碳金融方向)[4],将老牌经济专业与新生碳金融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出不仅掌握金融理论与方法和低碳技术环境科学,并且有相当强的计算机水平和数学知识体系,还具备管理和商务技巧的专业型新人才。该校更加突出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强调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推荐理由: 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力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系统思考专家邱昭良博士的《如何系统思考》凝聚了他20余年的实践心得,辅导数百家企业、上万名经理人的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帮助读者快速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并由知到行。
五、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就问卷得出的数据中,有72%的学生表示想要参加实践调研,约65%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愿意参加课件展示与分享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43%,其他少数学生表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这也显示了学生们对于理想课堂的期望,以及他们对于课堂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强烈愿望(见图7)。
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4大板块,结合PBL教学法基本原理,以制药工程专业文献检索课程为例,笔者做出如下方案(表1)。
(一)发挥专业特色优势
为了解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教师的感知情况,我们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从教师的的教学态度、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据图表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比较认可的,其中学生们对教师丰富、广阔的专业知识认可程度最高(见图6)。
(2) 加强对国际科技前沿重点领域的谋划布局。我国基础研究相关资助计划和专项按学科领域布局相对均衡,学科间差异不大,对生命科学等弱势学科的支持力度低于其他科技强国(地区)[9]。建议加强对国际科技前沿重点领域的资助,在继续强优势的基础上注重补短板,如加大对脑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生命科学的支持力度,夯实我国生物技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根基,弥补我国产业发展的短板。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及其在各年级的学习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是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统一整体。为了使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学院可根据社会就业形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针对其他课程,可有序进行调整,安排好学习顺序,提高课程教学计划的综合性、各个专业课程搭配的合理性。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玉米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尤其是在2018年8月份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共同发布通知,将玉米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之中,鼓励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为了能够更加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本文针对玉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可以缩小植株差距,保证玉米地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玉米的产量。
(三)改进教学、教材内容
由于低碳经济与管理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教材较为缺乏,因此,教材内容的编写是一大要事。将有关低碳运作方面的内容编入经济管理的教材之中,使低碳方面的知识与原有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融合。另外,由于新的知识、理论对于学生理解而言可能有些抽象,所以应当在教材中加入大量的典型案例,方便学生的理解,也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相关低碳的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时刻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多关注低碳方面的书籍、新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
(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低碳经济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低碳型人才要求是实用型人才,所以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培养模式,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方面加大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6]。注重同学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同学们能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下,学习到真正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本领,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可以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到工作地点进行调查,让学生与低碳专业人士进行当面的学术交流,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利用专业化的软硬件资源,参与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并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研究[7]。学生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接触低碳市场,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分类,使思路更加清晰,促进后续的知识学习;对于企业来说,这能使企业的项目研究更加具有学术价值,这样一来高校、企业互利共赢。所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实用型的低碳人才,可以解决相关企业人才不足问题,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8]。
(五)加强学业、就业指导
湖北经济学院的低碳经济专业学生有部分为被动调剂过来的,他们本身对本专业并没有太大的了解,其次对低碳专业可能也并不感兴趣。针对这点,学院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开设具有专业性质的讲座,让同学们对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加深对低碳专业的认识[9]。另外,针对低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讲座来帮助同学们实现自我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通过讲座来构建高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通过专业性的讲座让学生初步地接触到实践工作,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同时讲座时间的合理安排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大二时期,学院就可以邀请相关的低碳业界人士来为学生做讲解报告,让学生对低碳专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增添对专业的兴趣,扩展眼界。
(六)拓宽国际人才培养渠道
鉴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在低碳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寻求与他们的合作,联合培养低碳经济与管理的人才。结合现有资源,可以努力拓展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与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合作渠道。以此为平台,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学习到更为先进的低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表1可知,C、D泊位装卸作业的危险货物作业种类含有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危险货物(乙炔、溶解的;涂料、油漆相关材料)。
参考文献:
[1]石洪艾.低碳经济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6):97-98.
[2]丁晓楠.国内外低碳教育现状比较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98-100.
[3]邱吉,赵畅,苏泽.日本低碳价值观推广模式及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16(3):28-30.
[4]蓝舟琳.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民营科技,2015,(8):94-94.
[5]薛立,刘飞,金益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和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2-73.
[6]张陶新,张旺,周跃云.低碳城建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147-150.
[7]钟润生,贺小凤.基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4):46-50.
[8]冯霞,李菽林.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物流人才培育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9):118-119.
[9]何容瑶,陈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128-130.
基金项目: 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两型两化”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8043)
作者简介: 刘习平(1984- ),男,湖北公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学;索凯峰(1978- ),男,湖北天门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科学。
标签:低碳经济论文; 特色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论文; 湖北经济学院发展规划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