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论文_严珍

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论文_严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 上海 201306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血液科白血病患者予以化疗药物静脉输注,同时予以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护理前发生皮疹、疼痛、药物外渗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后(P<0.05)。结论: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必要且有价值,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进而增强化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化疗药物;静脉;护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44-01

静脉输注是临床使用化疗药物的主要方式,但是容易发生药物外渗现象,尤其是刺激作用较大的化疗药物出现外渗,可能引发局部组织坏死,严重时容易造成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化疗过程中,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必要且有价值。笔者主要探讨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的10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血液科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0.2±5.6)岁;患病时间:2-5年,平均患病时间(3.5±1.2)年。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血液科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临床采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干预治疗。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化疗药物静脉输注,具体给药方法如下:1d持续静脉滴注CTX(环磷酰胺)400-600mg,连续4d;1d静脉滴注VCR(长春新碱)1-2mg,首次滴完即可;1d分2次滴注150-200mgAra-C(阿糖胞苷),滴完即可。并采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化疗药物预防护理措施、药物外渗处理措施。

1.2.1化疗药物预防护理措施

第一,进行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评估。在患者化疗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需要了解的内容有患者是否有静脉化疗史、静脉炎等,观察患者血管的粗细和评估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另外要全面评估引起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因素,具体如下:药物因素。药物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超出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容易造成局部血管损伤。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物质等都是可能造成血管损伤的因素。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可根据风险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第二,化疗指导。化疗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化疗指导,主要包括化疗药物作用、存在的风险以及药物外渗产生的不良影响,嘱咐患者认真观察药物输注情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争取患者的配合支持。

第三,穿刺过程护理。化疗前护理人员要选择好穿刺血管,医生进行确认。一般情况下,选择血液循环良好、血流量大的粗直血管,避开手背侧和肘窝。长期进行化疗患者,要做好血管保护工作,交替使用远端和近端血管。上腔静脉压迫患者可选择下肢静脉血管,但患者要适当抬高下肢,便于回流。护理人员按照穿刺操作规范建立静脉输注通路,要求护理人员“快、准、稳”进行穿刺,采用透明敷料进行固定,减少药液外渗。

第四,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具体负责患者静脉化疗输注,因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是提高化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医院要定期对血液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化疗药物刺激性分类、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等,能够准确判断药物外渗并科学进行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高年资护士操作,注意不能用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者拔针,应该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采用等渗溶液冲洗,促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化疗药物输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要输注3min以上,注射4ml回抽1次,检查是否回血,避免出现血管损害。

1.2.2药物外渗护理措施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现象,要立即停止静脉化疗,护理人员要对药物外渗程度和范围进行判断,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一,局部应用解毒剂。药物发生外渗,除了立即停药紧急处理外,可采用激素+利多卡因局部解毒剂对抗药物对身体带来的损伤,促进药物的排泄。可采用外敷,但是要用冷敷的形式;也可采用湿敷或者中药湿敷。

第二,清创换药。药物外渗后,对于造成局部损伤部位可进行清创,清除溃疡和坏死组织并进行换药,1d后可采用红外线等进行局部理疗。

第三,药物外渗知识指导。部分患者对药物外渗存在错误认识,了解不到位,对药物外渗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发生药物外渗后采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处理,加重了对身体的损伤。因此发生药物外渗后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指导,转变患者的错误认识,提高患者对药物外渗的重视和了解正确的防范措施,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1.3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前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指标包括药物外渗、皮疹、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患者100例,发生皮疹25例(25%)、疼痛23例(23%)、药物外渗8例(8%);护理后发生皮疹3例(3%)、疼痛2(2%)、药物外渗0(0%),患者护理后发生皮疹、疼痛、药物外渗比例明显优于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输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损伤[1]。在血液科白血病化疗中,非特异性化疗药物包括抗叶酸代谢药甲氨蝶呤(MTX)、抗代谢药6-巯基嘌呤、DNA模块插入剂柔红霉素、微管蛋白抑制剂长春新碱和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特异性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左旋门冬酰胺酶(L- ASP)及其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ATRA)砒霜、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等,局部毒性严重,外渗后会对身体组织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因此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滴注,要加强全程护理,做好预防、加强管理、仔细观察、及时处理[2]。在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全面的护理措施,做好患者的血管保护工作,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排解患者心中的不良情绪,在实践中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通过化疗前预防和药物外渗后处理措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实施,增强化疗效果[3-4]。

本研究中,患者护理前发生皮疹、疼痛、药物外渗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护理后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研究表明在化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可以有效了解患者的需求,以患者为中心,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进而增强化疗效果,减少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综上所述,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必要且有价值,护理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惠丽.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03):105-108.

[2]傅炜. 发疱类化疗药物静脉输注临床安全护理[A]. 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4(3).

[3]郑小华. 不保留法使用静脉留置针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外漏性损伤的临床观察[A]. 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26(2).

[4]付亚丽. 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521-522.

论文作者:严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  ;  ;  ;  ;  ;  ;  ;  

临床使用化疗药物静脉的护理与保护论文_严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