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泛化危害研究_课题研究程序论文

中小学泛化危害研究_课题研究程序论文

中小学课题研究泛化的危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课题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出特色学校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都很重视课题研究的工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校校有课题”,甚至“教师人人有课题”,导致了课题研究的泛化。真正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不上就过不了关,评不了优,出不了“成果”。课题,成了继升学率之后,评价学校教育成败的又一条硬指标死杠杠。但是课题的泛化甚至泛滥,走向了它初衷的反面,成了困扰学校教育的又一枷锁,给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科研都带来了相当的危害,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

危害一:导致了教师“不务正业”或“赶鸭子上架”的现象

课题研究的初衷在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头脑,崇高其精神。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解释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社会变得更祥和,更美好,让人无限靠近幸福。这是教师的“主业”。教师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有余力开展“副业”,用“副业”促进“主业”的更好发展,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课题研究的长处,甚至没有“教科研”的能力,而为了检查过关,争先评优,硬逼其作一些与一线教学相关不大的所谓课题研究,实在是勉为其难。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只能取得与领导的意愿相反的效果。

危害二:导致“轻质量、重数量”现象的产生

“教师人人有课题”就是一些领导在“轻质量、重数量”的错误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另外,很多学校都把本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层次,作为评定一所学校好与差的标志之一。为了提高学校的层次,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市、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于是,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方面,学校追求课题的数量,另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周期性较短。学校争取到课题后,会召开一个课题研究的开题大会,应付一下中期评估,最后再来一次结题大会,一个课题就完成了,接着再申请另外的课题。进入了从“一个课题”到“又一个课题”的“生产线怪圈”。根本不考虑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否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

危害三:导致“伪课题研究”的产生

在教师中有一句流行语:“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喝喝吃吃”。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大多数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脱离。课题本身以假、大、空的纯理论性课题为多,大多数是短期内胡拼乱凑的,就是找资料,闭门造车,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最终形成研究的“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价值的“伪课题”的产生。

危害四: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

课题研究本应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者主体,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针对现实问题自行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经历计划、行动、反馈与调整的活动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空”和“虚”:首先是空,有些课题题目大,华而不实。过分追求新颖、超前,赶时髦。其次是虚,有些学校提出课题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从学校、学生、本人的自身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最终,“空”和“虚”的课题研究不能达到课题研究者的初衷,更谈不上课题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和教育力。只能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危害教育教学的效果。

危害五:导致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

目前,在中小学,正在刮着一股日渐肆虐的浮夸歪风,泡沫盛行,学术“注水”,急功近利猖獗。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渎职行为屡见不鲜且不断壮大;而诲人不倦、诲人不厌的教育精神却正在不断离我们远去。课题研究自然也沾上了这股恶习。学校为了“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研究的高级别,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从一般性课题到所谓的“重点”课题。参与研究的老师,往往会把这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历”,成为自己职务晋升的重要砝码。

危害六: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

在当前,学校领导往往会尽力争取市、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课题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由于僧多粥少,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用不正当手法获取高级别的课题,导致了一些腐败行为的产生。这是课题研究中的腐败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实际上,课题研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腐败行为的产生渠道,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知道,课题的基本程序是:申请课题、开题、中期评估、结题共计四个步骤。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目前缺乏客观科学的课题评价体系,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从课题的立项、申请、开题、中期评估、结题都是一些“专家”自始至终的全程参与。也就是说,课题的成败、有无价值全在这些“专家”的一句话。正是“专家”的这种特殊身份,参与课题研究的单位或个人,自然少不了“特殊招待”了。

最后,笔者呼吁:课题研究在“学术下嫁”中,不能丢掉其应有的科学性、实践性、生成性、指导性。如果一个课题研究没有这“四性”作为支柱,那么,这个课题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课题的生存空间了。这样的课题不要也罢!

标签:;  ;  

中小学泛化危害研究_课题研究程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