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期运行过程分析_投资结构论文

商业周期运行过程分析_投资结构论文

商业循环的运行过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利润,它的各种作用机制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利润追逐上的,所以对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也应该主要从利润的变化及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反应中去寻找。

由于经济危机是结构失衡的结果,而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则是由于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平衡运动,引起投资在各部门的转移和吸纳中进行的,所以经济波动周期性的原因一定在于各部门利润率的非均衡运动所致。结构失衡,意味着有的部门过剩,有的部门短缺,后者只是在前者引起连锁反应中才出现虚假性的暂时过剩。随着萧条的过去,短缺部门显然要比过剩部门更快地走出困境,而且越短缺的部门越快走出困境。尽管经过危机期间的调整,压缩了过剩产业,但这些部门相对短缺的局面并不能由此完全改变,一旦经济开始复苏,其短缺状况就会暴露,并随着复苏的进行而加剧,由此促使其产品价格和资本利润率不断上升。这时其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其他部门,处于各部门利润率最高之列。在此刺激下,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低廉的投入品价格,充裕而低廉的资本供应等有利条件,会促使厂家竞相进行旨在扩大生产能力和满足市场需要的投资,社会上大量寻找出路的游资及低利部门的资本会涌入该部门。这种投资对该部门来讲,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和弥补短缺的结构性适应调整,它是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这种调整产生的加速和乘数作用,会带动为其提供固定资产的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复苏,由此推动整个经济逐步回升。所以,在此我们把在萧条或复苏阶段进行第一轮较大规模投资并带动整个经济攀升的部门,叫作主导性部门。这些部门可能是既有的各类短缺部门,也可能是创新部门。它们也许不是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部门,但却一定是该阶段最短缺、产品比价最有利,从而利润率最高的部门,整个经济的活跃就是由这些部门带动起来的。

但是,主导性部门在高利润刺激下进行的投资虽然带动了经济复苏,但这个过程对主导性部门自身却是非常不利,甚至是灾难性的。因为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由于基本矛盾的作用,这种投资量不是恰到好处,而会矫枉过正,会严重超过弥补短缺的正常需要量和投入品部门的供应能力,使其由原来的短缺变为严重过剩,而使后者由原来的相对过剩变为严重短缺。在市场经济中,一种产品越短缺,利润率越高,若无大的市场势力阻挠,这种矫枉过正的程度就越严重,如我国家用电器的生产情况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情况,在社会各部门萧条、利润率低、投资机会少、资源供应宽裕时更为突出。因为这时,不仅本部门厂商会竞相投资以争夺这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且会吸引其他厂商纷纷加入这一过程,结果将使投资严重过剩。这种过剩性投资,虽会对经济产生一个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主导性部门会因此陷入供给过剩和成本推进的双重压力下而步入困境。因为其过度性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大,将使其产品供给由原来的小于需求变为严重超过需求,价格将下降,这种下降在各厂商的竞争性产品供应和市场争夺中将非常严重,同时,生产能力的这种扩大,必然会大幅增加对原材料等各种投入品的需求,并超过它们的供应能力而使价格上升。因为这些为其提供投入品的相关部门受原来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价格疲软的限制,不可能进行与它的同步性投资,所以在主导性部门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后,他们就会由原来的相对过剩成为短缺,其价格必然会在主导性部门各厂商间的竞争性需求中不断上升。这种上升也就是主导性部门成本的上升。这样,主导性部门就会在产出品价格下跌和投入品价格上升中,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而步入困境,一些厂商甚至会因投资的预期利润不能实现而遭淘汰,与此相应的是其充当火车头的作用消失。

这时,接替主导性部门充当经济火车头,带动经济继续扩张的部门,是为主导性部门提供投入品的相关部门。因为这时,其产品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不断上升,而投入品则由于供过于求而价格疲软。因为,相关部门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它不会因产品价高而扩大对原材料等投入品的需求量,在其生产能力因长期投资实现扩大之前,其产品价格上升不会传导到投入品上面,所以在这段时间,投入品价格相对于产品价格来讲是很低的。在这种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而投入品价格疲软情况下,其利润率会不断上升,会成为这时利润率最高的部门。这样该部门将会在产品供不应求和价高利大下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并由此带动经济扩张。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增加的流动资产成后进行的流动资产投资。这种增加的流动资产投资,扩大了对相关部门的产品需求,使其既定的供应能力面对一个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价格不断上升,由此才促使其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所以在这,主导性部门进行的流动资产投资,对经济起加速作用。正是这种加速作用,创造出了替代其原来作用的推动经济继续扩张的新的火车头。这也就是讲,扩张部门进行的投资对国民经济有两次推动作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乘数作用,二是流动资产投资产生的加速作用。第二种作用不像第一种作用那样直接,它有一个时滞,要等到相关部门的利润率有大的提高,全部潜在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后才会发生。正是这种时滞,使经济在这段时间中会发生衰退和出现波动。

高利润率在不同部门的转换,必然会引起投资的相应转换。当主导性部门由于严重过剩,利润率下降而停止投资时,相关部门则会由于短缺而在高利润刺激下开始新的一轮投资,充当经济火车头作用。由于相关部门的范围或者讲数量比主导性部门大,所以这一轮投资的规模也更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强,经济也就在这种一轮轮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中由复苏走向繁荣。自然,相关部门投资过程之作用及后果,与主导性部门原来的情况并无两样,它也会在基本矛盾的作用下投资过度,使该部门由短缺变为过剩,价格由升转降,投入品则会由原来的相对过剩、价格低廉变为短缺和价格高昂,以致成本不断侵蚀利润而使利润率下降。在这双重压力下,它将由盛转衰。这时为其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即次相关部门会取代它原来的位置,成为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和投资的主导者。同时,原主导性部门也会从中受益,处境会有所改善。因为相关部门产品的严重过剩,会改善其供应条件,降低其成本和提高利润率。但由于受到需求的限制,其处境不可能恢复到原来那种主导地位。

次相关部门的投资过程及其结果自然是与前者一样,它也会在利润率的不断提高中进行投资,并在基本矛盾作用下投资过度而由盛转衰,为其提供投入品的又次相关部门会取代它的地位而成为经济的火车头,这个过程将不断地在各部门间转换下去,直到危机发生。所以在这,由经济结构失调产生的高利润率在不同部门间交替出现,引起社会资源和投资有序地投向一个个部门,它既调整原有的结构失衡,但又造成新的结构失衡,由此引起经济做周期运动。这个过程还说明,产品投入产出这种纵向联系的各部门间的商业周期是不一致的,从而会出现萧条中的繁荣和繁荣中的萧条局面。

在现实经济中,这种以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形成的纵向型的投资并不是唯一的投资活动,其时还并存或交织着一种以职能分工为联系的横向型投资活动。如前者进行的旨在扩大生产力的投资,会推动为其提供固定资产部门生产的扩张,当前者对后者的需求超过其能力,从而使其利润率不断提高时,后者也会进行旨在扩大生产能力的逐利投资,这种投资的过程及其对横向型的相关部门和纵向型的相关部门的影响,与前者是完全一样的,即它也会在实际上投资过度,产生对投入品的过度需求,使后者取代其位置,自身则会在生产过剩与成本推进中走向衰退。另一方面,与主导部门对它的作用一样,它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也会带动为其提供固定资产部门的投资,这种以不同职能分工为联系的投资的机制作用与后果与那种纵向联系的投资是一样的。这种投资同样会引起它们之间结构比例的不断变化,使每一个部门由短缺变为过剩,然后再变为短缺这种无止境的循环中。

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这种由高利润率引起的投资过度,使短缺部门变为过剩,由此人们在对利润的追逐中却为利润抛弃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当某一部门出现高利润率时,有许多厂商会对此做出反应,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彼此不能协调行动,或者因厂商太多使协调的费用太高,而不经济,以致在争夺这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时会竞相投资而使总投资过度。在这,也许每个厂商的投资规模占总投资的比重都很小,但所有厂商这种增量投资的结合却会严重超过社会需要,结果使人们的投资预期利润不能实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所有厂商知道这个结果也同样如此。因为在此过程中,如果某个厂商预知道路的尽头是个陷阱而不参与其过程,那么他并不能因此而避免损失,反而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不参与此过程,他就不能分享其中的好处,受固定资产的约束,他又不能立即转移出去,以致当厄运来时,他更会因其规模效益低,市场份额小,竞争力低等不利条件而首当其冲,为了避免这种最不利的后果,人们是“明知山有鬼,也得往山行”。这种行为的后果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自然,这种对所有个人来讲的理性行为,其结合却可能产生极端的社会无理性结果。这种情况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每一个部门实行垄断,或者讲,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厂商不能太多,并且他们之间能够有效地协调行动才行。显然,众所周知的是,垄断虽可避免这种后果,但它会因此扼杀经济的活力,造成僵化。由此,竞争与波动并存,垄断与僵化共生,这是现代经济的两难选择。

危机是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但为什么并不是每一轮投资产生的结构失调和过剩都引发大的危机,而要等到几轮投资完成后才发生危机呢?这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在一个朱格拉周期的前几轮投资中,由于投资的部门较少,其投资占国民经济的规模也较小。所以即使投资过度使这些部门严重过剩,但这种过剩相对于国民经济规模来讲却是不大的,所以其产品价格下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也较小。同时这时资源未充分就业,社会有闲散资源来吸纳它,使其不立即冲击市场。再就是每一轮投资的结果都会引发一轮更大的投资,只要社会有足够的资源,能够使后一轮投资产生,那么这种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扩张作用就会抵消过剩部门衰退对国民经济的抑制作用而有余。所以朱格拉周期的前几轮投资造成的结构失衡不会立即引发大的危机。只是随着投资转换的进行,投资部门的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过度造成的比例失调程度将日益严重,当社会资源不能吸纳这种失调产生的日益庞大的过剩产品,或者当资源充分就业,使新一轮投资的扩张不能抵消这些过剩部门造成的衰退时,才会发生危机。同时,使朱格拉周期前几轮投资造成的失衡不立即引发危机的,还在于经济内部存在一系列条件,它们缓和了过剩部门对经济的冲击,使经济得以在结构失衡中前进。这些条件主要有:

一是投机活动。在复苏到繁荣的整个阶段,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扩张,整个社会的价格总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这种上升为人们囤积商品获取买卖时间差利益提供了条件,因而会刺激人们的投机行为,使人们在价格上升中为牟取暴利而囤积商品。同时,需求的扩大,也会导致正常商业库存的增加。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中,人们不仅对短缺商品进行投机,而且也会囤积过剩商品。因为在整个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下,不仅短缺商品价格会上升,过剩商品在成本推进和需求扩大等因素作用下也会上升。这种上升虽然并不改善生产者的处境,(因为利润率是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两者的函数,只要投入品价格上升快于产出品价格的上升速度,其利润率就会下降)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这上面的投机。只要这种价格上升使人们的利得超过投机成本,人们就不会停止对这种商品的投机。正是这种投机行为及商业库存的增加为那些过剩产品提供了出路。所以,危机前那些投资过度造成的结构失衡及其生产的过剩商品没有冲击市场和引发危机,一方面在于其过剩的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就是这些过剩产品大部分被投机吸纳了,它甚至会在此过程中表现为供不应求或短缺。但由于这种投机需求并不是社会的真实需求,因此它只是积累了这种过剩,使其暂时不冲击市场引发危机,却不能消除危机,反而会加深即将到来的危机的深度。随着经济结构失调的加剧,过剩产品以不断扩大的规模生产出来,它会逐渐超过投机的吸纳能力。同时,随着资源的充分就业,利率会不断提高,它将使投机变得无利可图,不利的市场前景和即将到来的支付,会迫使投机者进行清仓拍卖,由此大量过剩产品如决堤洪水涌入市场,导致价格崩溃和普遍的支付困难,危机由此全面发生。所以,朱格拉周期中的前几轮投资引起的结构失调及局部过剩,未导致危机发生的部分原因,就在于社会的投机活动吸纳了这些过剩产品,延缓了危机的发生,但却加深了危机的程度。

二是产业后备军和资本后备军的存在。关于前者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已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部分阐述,后者在周期中的作用则由杜冈在《周期性工业危机》一书中作了部分说明。它们在萧条期间的大量存在,不仅为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而且会极大地降低工资和利率水平,促使利润率回升,从而推动经济复苏。资本后备军还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资金,使得在危机前的几轮投资中出现的过剩不会立即冲击市场,为经济的调整和投资转换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它们在经济扩张中的充分就业,劳动工资和资本利率会在不断扩大的需求中上升,由此侵蚀利润,使利润率下降,促使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大量资本和劳动又不断从生产过程中被游离出来,为新一轮扩张做准备。

三是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易是促使经济尽快从萧条中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时,商品积压,价格很低,汇率下降,会促使商品出口,使外贸出现大量顺差或使逆差减少,从而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复苏。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外贸条件会不断变化,这时国内的总需求会由原来的小于总供给变为大于总供给,使国内价格及汇率不断上升,产品逐渐失去国际竞争优势,出口增加缓慢,而进口却会大量增加,以弥补国内供给的不足。这时虽然出口由于国内生产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不断增加,但速度要比进口慢得多,出现对外贸易的逆差或顺差的减少,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国外资本的输入,以弥补国内资本供给的不足。此说明,一国经济的高涨部分是靠外国资本的供给来支撑的。在此,外贸条件的变化既是经济周期的结果,但又调节着经济周期。同时,对外贸易不仅调节总供求,而且调节结构性的比例失调,减轻了危机前投资失调产生的过剩产品对经济的冲击,如在这些产品严重过剩时,它会促进其出口,从而减少国内过剩的程度,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以上条件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才使经济没有在每一轮投资的结构失调中发生危机,而要等到几轮投资完成后,随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的结构失调积累到严重程度时才发生。

一般,投资在不同部门间的转换有个间隙期,这是因为后续部门的投资要等到前导部门投资实现,引起对其产品的过度需求,使其利润率提高后才会进行。在此期间,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会发生下降。虽然这时前导部门会进行与固定资产配套的流动资产投资,但这种投资一般不足以抵消其下降的程度。因为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来讲,其规模更小,同时,其对经济的作用是加速作用,而这种加速作用有时滞性,其本身的乘数作用很小。这是由于原材料供应部门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流动资产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价格上升而不是实物产出。这样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转换期间,经济会发生衰退。这种衰退是否会很快为新一轮投资所抵消,或是引发大的危机,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如经济结构失调的比例,资源的就业程度等。由于以扩张生产能力为主的长期投资所完成的时间平均为3年左右,所以经济每隔这个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波动, 这种波动叫基钦周期。一般,基钦周期波动的幅度,取决于不同职能分工部门的投资及相应的纵向投资是否同步,同步性越大,波动越大,反之则小;若恰好交叉,则会使经济在此过程中发生18个月左右的周期。若不同步,基钦周期则会以其中投资比例最大的这个纵向投资的波动为其表现形式。

在此过程中,如果每一轮投资的规模相当,那么以上这个过程就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经济活动就只有基钦周期,而不会有其他更长的周期,同时也不会有明显的萧条和繁荣了。然而这个条件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由于各部门的生产或产品的性质、生产周期、在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的不同,使各部门的投资规模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这种投资活动是由点到面逐渐扩大到整个经济的,因而每一轮投资的规模都是不同的。一般讲,越靠近起点规模越小,越靠后规模越大。国民经济中与一个部门直接联系的部门总是少于与后者有联系的部门,从而每一轮投资引起的后续投资都会由于其投资的范围更宽而更大。正是这种作用使我们看到,在萧条到繁荣阶段,投资规模随着投资转换不断扩大。这种不断扩大的投资,会使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但同时在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其投资过度造成的一级级的结构性比例失调的程度及范围也更深更宽,过剩产品的规模也更大。当这种比例失调积累到一定程度,大量过剩产品涌入市场,而新一轮投资又在资源约束下不能实现,高利润率部门的扩张不能抵消这些部门的衰退时,危机也就发生。危机的发生,使我们回到分析的起点。当大量过剩和落后的生产力被淘汰,资源从生产过程游离出来后,经济也就进入萧条阶段,当萧条逐步走向复苏时,短缺部门就会在高利润下进行投资,由此重复上面分析的过程。

由于这种周期的危机总是发生在投资转换的间隙,从而其与基钦周期的衰退,或者两个不同基钦周期的交接点是重复的。因为这时,一者后一轮投资未能替代前一轮投资完成出现的空缺,因而投资规模会大幅下降,减少社会总需求;二者前轮投资实现后比例已失调到严重程度,大量新增及过剩产品涌向市场,导致价格大幅下降;其产生的连锁反应会波及所有部门;再者新投资受资源充分就业约束而难于实现,由此使经济在过剩产品冲击和投资规模下降中发生危机。一般每经过几轮投资,或经历三到五个基钦周期,经济结构就会在资源充分就业中失调到无法再顺利调整,不得不以危机方式解决的地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隔十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较严重危机的原因。

所以在此,经济周期的原因,是在非均衡的经济结构中,利润率在各部门间的不平衡而又有序的交错运转,使资源有序地投向一个个部门,它既带动经济由衰转盛,调整原来的结构失调,但又在基本矛盾作用下,造成新的一级级供过于求的结构失调和使经济由盛转衰,这么一个循环反复过程。

标签:;  ;  ;  ;  

商业周期运行过程分析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