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远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前言
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对乡村旅游建设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了乡村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确保科学发展观的高效落实,突出了乡村特点,确保了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体系相结合,对乡村进行优化布局,营造了整洁的乡村环境,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1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宗旨
1.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就是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弊端就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量大,经济发展方式几乎都是粗放型的。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在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要大力发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开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上游产业中的生产废料变成下游产业中的原料。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合理规划农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美丽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发展农村经济要做到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发使用环保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等。其次,已经存在的污染现象,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去治理。最后,靠近山区水流的乡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乡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止天灾给乡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3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导
虽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乡村的规划不应该忽略农民的想法,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根本来说,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规划美丽乡村,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乡村规划的出发点,切实保障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国内有许多农村城镇化示范点,在该村进行城镇化建设,将耕地集中、住房集中、活动区域集中,这种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仅仅是将城市的建设规划模式生搬硬套到乡村建设中,忽略了乡村本身的形态特征。更有甚者,为实现城镇化模式,将原有“山”、“湖”等通过人为改变,形成布局规整的居住区,对乡村原有生态大肆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所要坚持的原则应该就是“美丽”,美丽应理解为生态、环保、和谐。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尊重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结合原有生态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才能建设美丽乡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乡村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会经历村干部的换届,这就会出现前一任领导制定的乡村建设方针与现任的领导的认知有所不同,而其对于乡村建设的专业解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乡村建设中很难有统一的风貌。再有,传统的乡村建设都是居民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房屋的建设,导致乡村房屋凌乱,毫无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而言。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居民自己将本村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在保证房屋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现阶段,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乡村的亮化、彩化,但是,其村落整体的生活生产仍旧未能得到彻底的改善,这种只追求表面功夫的行为不可取。首先会将村落的形象布置的比较浮夸,华而不实,其次不能很好地展现乡村的传统文化,这种美丽乡村的建设必将不能长久。究其原因:首先,在进行规划设计前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特色产业;其次,在规划阶段未能突出乡村特有的传统文化。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3.1“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
3.2打造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道路对于乡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乡村道路是乡村空间中的脉络,乡村中的道路或弯曲、或笔直,纵横交错,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地理面貌。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及设计工作中,必须要注重打造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这是因为如果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不合理,则可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当对破损的道路进行修复、调整规划不科学的路线,切实地为乡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近年来,乡村居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因此,需要做好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增加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将公共设施设置在人员流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要注意提升周边环境的安全性,不宜将公共设施设置在杂草丛生之处,从而防止乡民被蛇类毒虫咬伤。
3.3从植被及地域等方面来开展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应当结合实际的气候条件来开展“美丽乡村”的设计工作。在气候温暖舒适的区域中栽培一些喜暖的花卉,在气候严寒的区域种植耐寒的乔木,总之,应当依据区域的气候特点来布置合适的植物,使植物点缀乡村。不同地区水体条件也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北方乡村降水稀少,天然水体较少,而南方乡村常有“小巧、流水、人家”之景,湖泊、池沼密集,因此,就水资源规划设计而言,南北乡村应当是有所不同的。南方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应当利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生植物及浅水植物,在湖泊、河流附近种植水生植物有利于净化水质,增强水体的可观赏性。在北方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中,可以设置一些人工湖泊,喷泉等,从而增添乡村的灵动之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应该立足于农村的发展现状,以保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合理规划乡村的建设布局,积极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大力开发旅游产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乡村的发展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此来实现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41+44.
[2]段汉明,李会.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01):144-148.
[3]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32(04):97-100.
[4]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9):20-23.
[5]丁蕾,陈思南.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生态规划设计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6,(10):32-37.
论文作者:翟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9
标签:乡村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美丽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城乡论文; 布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