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和谐: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先进性论文,重要标志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联系的。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样,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①,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自身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
党内和谐,主要指党内关系的和谐,其内涵包括党内思想、组织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把党内和谐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1、党内和谐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内和谐与党的事业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革命阶段,我们党虽然没有提出党内和谐的概念,但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刘少奇同志曾经指出:“党的团结就是党的生命”。② 我们党内曾经发生多次路线斗争,而每一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泛滥都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从1931到1934年,党的主要领导人王明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不仅在政治上搞乱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而且在组织上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政策,伤害了不少同志。在王明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党内无法实现和谐和统一,党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的经验,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着力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统一,实现了党内和谐。我们党之所以只用三年多时间就打败号称800万的国民党军队,重要原因是党内上下一致,高度团结,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出现了全党上下鼓足干劲的大好政治局面,旧中国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我们党内的“左”倾思潮开始滋长,党内斗争也随之趋向激烈。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形成派别,党内矛盾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痛定思痛,果断抛弃“资产阶级就在党内”的错误观点,同时进行党内整风,使全党在新的思想政治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团结,为开拓改革开放事业作好了充分准备。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是以党内和谐为基础的。当党内和谐的时候,党就有战斗力,就能承担和完成历史赋予的历史重任;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致力于党内和谐。
2、党内和谐是党实现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依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推动社会进步总是以实现正确的纲领和目标为前提的。在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先进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先进性。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了先进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先进性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作用中展现出来。党要推进社会和谐,首先要求自身实现和谐。一方面,实现党内和谐,党才能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我们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发展的战略机遇,也有克服社会不和谐因素的种种困难。如果党内不和谐,党就不能承担领导的责任,更不能克服诸如党内腐败、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处理社会矛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一般都是由强大的执政党推动的。新加坡人民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启动现代化建设后,以党内团结推行新权威主义,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我们党应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以自身和谐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内和谐,党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党在内部形成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促进社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各方面的和谐。因此,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面旗帜,是社会和谐的表率。
3、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内和谐就是指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状态。建党8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关键在于全党保持了团结和统一,形成了强大的整体战斗力。因此,党内和谐不仅是党完成历史使命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保证,而且以团结统一的整体力量展示了自身的先进性。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内的和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党内思想不和谐。党内和谐是以全党的思想统一为基础的。没有全党的思想统一,就没有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和谐。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社会利益出现了多元化和西方各种思想的侵入,党内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不少杂音。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有的党员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在政治上与中央不能保持高度一致;也有个别党员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党内思想不和谐,影响了党在整体上的战斗力。二是党内组织不和谐。党组织之间的和谐是实现党内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党形成强大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党的组织系统与行政系统相对应,自上而下的组织关系是严密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党组织系统伴随经济体制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如不少改制后的企业党组织与原有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被分割,战斗堡垒作用明显下降。在党内权力机构上,纪委与同级党组织、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委员会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三是党内行动不和谐。党内和谐是以利益认同为基础的。从发生学的角度,政党的产生是源于相同利益的人群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在革命或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内同志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共同的理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存在多种社会阶层的成员,因而党员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党内有不同的利益,就存在政治倾向的差异性,从而对全党行动的一致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眼于党在思想、组织和行动上的和谐是一个迫切任务。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内涵
既然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那么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必然把党内和谐作为重要内容。可以说,党内和谐是时代赋予党的先进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1、党内和谐是党在思想上空前统一的体现,是党站在时代前列的首要条件。党内和谐,首先是党内思想的和谐。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和谐,就能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组织上的整体力量,从而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内思想和谐,全党就空前团结,反之,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就会发生分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在苏区推行“凡是共产国际的主张就支持,凡是共产国际的决定就执行”的政治主张,就引起了党内思想的极大混乱,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我们党经过万里长征到达延安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把党内思想统一作为推进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1942年开展延安整风,我们党在全党开展读书学习,弄清思想方法,然后是联系实际,认识党内各次“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最后要求全党把思想统一到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上来。延安整风是我们党实现思想和谐的成功实践。根据延安整风的经验,党内思想和谐一方面要求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全党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党的正确路线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必要前提。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党内思想才能达到真正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实现了全党在新的认识基础上的和谐,从而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标志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是实现党内思想和谐的关键。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实现党内和谐,全党才能团结合作,引领社会进步,展现自身的先进性。
2、党内和谐是党在政治上高度一致的象征,是党推进社会进步的行动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而行动是思想的实践。实现党内和谐,既需要党内思想的和谐,更需要党内行动的和谐。党内行动的和谐,也就是党内的政治和谐,是全党在政治上高度一致的展现。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把党内思想和谐转化为党内政治和谐,使全党在行动上坚决贯彻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才能实现先进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党内存在“左”的思潮,“两个凡是”还有一定的市场。我们党根据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开展党内整风,要求全党在政治上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是否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作为检验和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结果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我们党在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党内的“左”倾思潮又一次抬头。当时有人提出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口号。中国的改革开放上是否要持续下去?党内外都存在疑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在思想上纠正“左”的思潮,把全党的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路线上来,结果迎来90年代的大发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推动社会进步都是在正确的纲领政策指导下,全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基础上实现的。苏共发生演变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党内思想混乱和全党政治上的分裂。实践证明,党在政治上的和谐是全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是把先进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和现实成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强调政治纪律,强调党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在政治上的一致性有不同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目标的追求,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教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实现先进性,就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实现党内的政治和谐,就是要求全党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行动上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处理好效率与公正、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的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党内和谐是党在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展示,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政治目标的物质保证。组织是政党的载体,是开展政治活动的物质要素。实现党内和谐,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党内各个组织之间的和谐。我们党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组织之间的和谐是形成整体战斗力的物质保证。列宁曾经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物质统一来巩固的。”③ 从组织层次看,我们党有中央党组织、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从权力系统看,我们党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等方面的关系。有的地方还设有党的常任制机构;从党员个体来看,有党员与组织,党员与党员干部,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实现党内和谐,就是要求上述各种关系都能和谐。党内组织关系和谐了,党的决策机制就会有效率,领导国家和社会就会有强大的领导力。在党的组织关系中,权力运行的效率是最重要的和谐。我们党是执政党,掌控着国家的权力,党内权力关系的和谐就意味着执政的效率和国家的稳定。一个执政党内部的权力关系不和谐,民主的原则就不可能实施,重大决策就不可能科学,纠错机制也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党内权力关系的和谐是执政党在组织上巩固的重要标志。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演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内权力关系的混乱,党在组织上没有巩固起来。苏共失败固然有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政策的因素,但苏共党内的组织混乱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搞市场经济是推行“哈佛方案”,而叶利钦在俄罗斯推行的是“500天计划”。苏共的改革方案在俄罗斯得不到贯彻,而叶利钦在俄罗斯的改革一时也没有组织力量予以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共垮台是党内组织分裂的结果。
在党的政治架构中,组织和谐是党实现政治目标的物质保证,因而对实现党的先进性有重要意义。在新的世纪,我们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这也是党实现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完成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理顺各个方面的组织关系,使党在整体上呈现强大的物质力量。过去,我们党的组织关系比较突出集中,是通过严密的纪律把党建成严密的组织整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的组织关系更加突出民主,用民主的机制把全党统一起来。事实上,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利用民主的有效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党内的组织和谐,才能把党建成真正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党内和谐是党员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生动说明,是党推动社会和谐的模范和榜样。党内和谐与党内成员的行为表现有密切联系。当党内成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时候,就表明党的内部是和谐的。因此,党内和谐是党内成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生动体现。在我们党的理念中,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党内成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党员先锋作用为特征的党内和谐凸现了党的先进性。事实上,党内的思想和谐、政治和谐和组织和谐,最终都是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首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以认同党的思想理论为条件的。思想理论是党员行动的指南。当党员在思想上完全认同党的理论的时候,就会把实践这个理论变为自觉的行动。相反,党员在行动上就会出现情绪波动,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作用。因此,党内和谐以思想理论的认同为条件,而党员的先锋作用正是党内思想和谐的重要表现。其次,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是以党内组织和谐为基础的。我们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每个党员都要编入一个组织。党内组织关系和谐,党组织对党员有严格的管理,党员才能有发挥先锋作用的组织载体。当党内组织关系紧张,党员在组织体系内感到压抑,党员就不可能发挥先锋作用。因此,党员发挥先锋作用不仅体现党员个体的先进性,而且体现组织系统的和谐程度。最后,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是以党内政治和谐为前提的。党内政治和谐的基础是全体党员与党的纲领路线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具有党的理想信念,认同党的现行政策,行动上就能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历史上,如果党的纲领政策出现失误,党员在思想上就会出现迷惑,行动上与中央就难以保持一致。当党的纲领政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时候,党员心情就能舒畅,就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见,党内和谐是党内成员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生动说明,也是党的先进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发挥了先锋战士的作用,就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就能带领群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途径
由于党内和谐是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以推进党内和谐为抓手,一方面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新的执政理念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1、推进党内和谐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党员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党内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全体党员的和谐。如果每一个党员政治坚定,思想统一,遵守纪律和心情舒畅,党内就在总体上实现了和谐。当前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党员的权利和关心党员利益最为重要。在党内传统的政治教育中,强调党员的义务往往要比强调党员的权利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在党内民主的推动下已经十分关注自己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党内的知情权、质询权、选举权、表决权和罢免权等方面。如果党员不能享受党章规定的权利,那么党员也不可能尽党章所规定的义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党员,让党员享受应有的权利,使党员真正成为党内的主人。同时,我们还要关心党员的利益。在党内的传统教育中我们讲党员的奉献往往多于利益。奉献是党员的宗旨,是实现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讲党员的利益也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的阶层成分已经多元化,党员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利益。如老板党员与雇工党员、厂长党员与一线党员就存在不同的利益。当前,党内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党员有情绪。因此,当前党内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党员的利益要求,进而了解其政治态度,做好思想工作。无论是关心党员的权利还是关心党员的利益,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实现党内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
2、推进党内和谐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内和谐是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空前团结。党内和谐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来实现。如果党内一团和气,搞无原则的团结,那么党内最后还是不能实现和谐。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我们党通过延安整风达到的空前团结,是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既是对党的传统经验的借鉴,也是当前推进党内和谐的重要途径。党内和谐,不是党内没有矛盾。事实上,党内没有矛盾,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今天,我们党内还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西方的和平演变对我党还在继续渗透。特别在因特网普及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还会对党内成员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党不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传播开来,党内不仅不和谐,而且会产生分裂。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内的团结和和谐是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实现的。我们党推进党内和谐,一定要承认党内思想矛盾的客观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清除党内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只有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达到实现党内和谐的目的。
3、推进党内和谐要健全党内制度。健全党内的各种制度,主要是理顺党内的组织关系,使党内权力运作顺畅,领导活动规范有序。我们党执政以来,党内运动不断,出现过严重的不和谐。造成党内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治,党内政治制度不健全。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个人的长官意志代替了党内的规定,领导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正,搞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党内就不可能和谐。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及时总结历史的教训,提出了“走制度建党”的路子。他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活动已经走向规范化。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制度建党,开展了以学习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教育活动。同时,我们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员纪律制度和党员权利保障等制度。制度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的规范下运作,党的决策才能科学,党员的权利才能保障,党内错误才能得到纠正。当前我们党推进党内和谐建设,一定要把健全党内制度作为重中之重。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27页。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