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江苏制造业的实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江苏论文,纵向论文,为例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7-0040-06
一、引言
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中,厂商的纵向一体化是表征厂商结构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而相同产业一般会有相似的纵向一体化程度。例如,由于生产的连续性,钢铁和化工企业具有较高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而汽车和电子等产业则正好相反。实证检验某一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与产业的特性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且程度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理论上研究纵向一体化问题,一般是沿着科斯—威廉姆斯范式的思路,分析纵向一体化的成因,这类理论文献丰富了对纵向一体化原因的认识。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没有相应的进展,无法说明某一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也就不能检验纵向一体化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如Hay和Morris(1991)指出:纵向一体化测度的困难无疑是其缺乏系统研究的原因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在实证分析纵向一体化程度的领域中,仅有三种较系统的方法来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周勤,2002)。一是VAS法即价值增值法(Adelman,1955),二是主辅分类法(Gort,1962),三是I—O(投入产出表)法。本文运用I—O法中最新的Davies-Morris指数法,实证检验江苏省制造业的纵向一体化状况,分析其与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按照科斯—威廉姆斯范式,纵向一体化是通过单个厂商是进行内部化的组织变化(在厂商内部)还是外部化的组织变化(在市场中)的决策来实现的。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指数可以反映总产出在厂商内部流动的数量和在外部销售的数量的相关关系。这种测量方法的思想是由Perry(1989)首先提出的,但他指出,要获得在厂商内部和外部交易的准确信息是十分的困难,特别是当使用年鉴数据测度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时,确定在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内部,还是在厂商之间的产业内部流动犹为困难。
Davies-Morries指数为避免上述困难,采取了理论上粗糙些,但更适用的具体产业分析定义。两个基本假设是,在给定产业中所有企业间固定相关系数是相同的;内部交易优先于市场交易。
假设在一个经济部门中,例如制造业,是由N个厂商和R个产业构成的。任一厂商i内部的一体化程度,是其所属不同产业的各个工厂之间的产品流量与总销售的比值:
其中是从产业j的工厂到产业k的工厂的产品流量,而X[i]则是厂商i的各产业间的总销售量,包括在不同产业企业内部的产品流量,但不包括在同一产业内部的产品流动。
产业j的前向一体化程度,是该产业所属厂商流向其他产业自己工厂的产品交易量占产业总销售的比例:
这里X[,j]是产业j的总销售,包括不同产业间的企业内部销售,但不包括同一产业内的销售。
产业后向一体化相似的测量方法,是该产业所属企业从其他产业自己工厂的采购支付与产业的总支付的比例:
上述指数范围位于[0,1]之间,且数值越大则纵向一体化程度就越高。由于上述指数直接计算时,不同产业间企业内部的产品流动的数据很少公布,同样企业内部的数据也难以获得。但绝大多数国家会定期公布一国I—O表来说明有关产业间的产品流量。Davies-Morris指数用一个简单的步骤从后者转换到前者。可以得到指数值是:
如果所有交易发生在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指数就是得到最大化,称之为潜在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即PFVI和PBVI,计算方法就是将I—O表中所有相关系数的初始值加总,见(7)(8)式。
对于任何企业,根据它经营范围所占各产业的市场份额,就能借助I—O总表计算出它的实际和潜在的纵向一体化指数。当然对于所定产业,计算它的一体化指数不仅需要该产业中各企业市场分额数据,而且需要在其他纵向相关产业的数据。
三、数据和计算
Davies-Morries的分析主要是建立在英国统计分类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英国在1963年制定了标准产业分类,将产业分为27个主要产业类和183个亚产业类。本文采用的是中国199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14754-94)和相应的投入产出表,制造业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虽然各国的统计分类有所差别,但是基本的逻辑是一致的。
本文的数据是江苏省1997年I—O表(投入产出表)和《199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以及有关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16个产业部门,其编号为1300—4300(见表1)。
每一个产业选取销售额前5位,共计80个企业分别计算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和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并选取其中纵向一体化程度最大的前20位企业(见表2)。
表1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状况单位:%
表2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估计(最大的前20位)单位:%
续表2
注:由于《统计法》的要求,无法得到每一个企业的具体名称,表格中的企业是各产业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排序。例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就表示该产业中市场份额第一位的企业,其他产业依此类推。
四、分析和比较
表1和表2显示了江苏省制造业16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趋势和20家纵向一体化最显著的企业(80家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指数估计中的前20位企业)。计算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的不同表现出企业VI分布明显的不同。从本文选择的产业中市场份额最大的5个企业分析,主导厂商显然是非纵向一体化的,其中80个企业平均值仅为0.035%。表2所示纵向一体化程度最大的20家企业的平均值仅为1.15%,其中仅有6家接近或超过1%,最大达到6.369%,产业的分布与产业的基本特征是相符的。这一估计与Davies和Morris对英国1986年的估计的趋势是一致,他们的结果认为在3位数的产业层面至少有50%的主导厂商是明显非纵向一体化,其306个企业平均值仅为1.38%,只有20家企业接近或超过3%(Davies和Morris,1995)。
(2)产业之间的FVI和BVI分布显示出正相关。表3平均值较低,但大多数纵向一体化产业的估计与预期是相符的,前向纵向一体化较高的几个产业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8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23%)、化学工业(9.09%)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8.98%),而后向纵向一体化较高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2.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11%)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80%),后向一体化程度平均比前向一体化程度低。
表3产业水平的纵向一体化单位:%
(3)实际和潜在纵向一体化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特别是前向一体化(见表4)。这可以说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至少部分地反映在I—O表中。然而,相关系数比较低,表明了单纯的技术因素并不能对产业间纵向一体化原因做出完整的解释。
表4产业水平的相关性
五、纵向一体化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重点是测量纵向一体化程度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选择自变量为产业的集中度(CR[,5]),验证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与其是否相关。CR[,5]的高低意味着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的高低。卖者之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纵向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买者较高的集中度也是必备条件,只有高的买者和卖者集中度都具备时,双边垄断利润厂商才会产生,纵向一体化就是企业可能的市场行为。
运用这些测量数据来检验纵向一体化和市场竞争力的关系,虽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但我们还是可以将产业水平上纵向一体化估计与产业的集中度做一个初步的回归分析。利用表1的数据和相应产业的CR[,5](产业前5位集中度)做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得到(9)式。
其中,*表示0.01单边检验显著,**表示0.001单边检验显著,***表示0.01单边检验不显著。
(1)回归方程的总体描述,可决系数R[2]和调整的可决系数达到0.711和0.607以及各个自变量的散点图分布可以说明,参数的选择和相应的描述是可行和较合理的,检验的结果也令人满意。
(2)FVI和BVI与CR[,5]呈现为正相关,表明跨产业前后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越高产业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越高,也就是说,纵向一体化程度越高的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就越强。从另一个方面,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基本思想,只有有效控制一个产业的企业才有可能有效控制产业链,这一点在现实中的案例比比皆是。统计显著性检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3)PFVI和PBVI与CR[,5]呈现为负相关。从PFVI和PBVI的定义是产业中最大可能的纵向一体化程度,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假设检验的结果,但是较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思想,就是产业越接近潜在纵向一体化的状况,则产业内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小,这也就验证了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业实际上对市场的控制力是弱于较专业化的企业的,实践中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4)方程式中的常数项的检验不显著,说明人为设定回归方程中的常数可能是不合理的,如果常数项存在是合理的,则表明市场的控制力完全不需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这进一步反映了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对产业的控制力。也就是说,不存在不具有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的状况。
本文估计的江苏制造业及制造业主导厂商的纵向一体化指数,产业与企业纵向一体化分布与我们的预期是相符的,与潜在技术因素也是相关的,并将部分数据与英国等国家的检验相比较,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的分析也是很有说服力的,表明实际的纵向一体化程度是与市场控制力正相关,且存在一个最优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部分产业特征与其他文献对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研究有相似的结论(Feenstra,et al,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