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力量的崛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制造业力量的崛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制造业强国崛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日本的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强国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体系建设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作为物质财富积累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产业,也是新兴国家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制造业兴衰决定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很难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键在于制造业领域的长足进步。而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与该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日本制造业强国崛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键在于制造业领域的长足进步。战败的日本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国土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基础,当时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几乎下降到战前顶峰时期的50%以下,纺织生产能力仅为战前的33%,硫磺的生产能力是战前的42%,造纸生产能力降到战前的46%,自行车生产能力降到战前的20%。①面对虚弱的经济基础,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政策,优先发展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学剂、石油等制造业。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钢铁、造船、电力、纺织、汽车等主要制造业呈现跃进式发展,到1955年,日本的工矿业生产水平已经提高到战前平均水平的1.4倍,煤炭、石油的生产水平是战前的2.9倍,机械和造纸的生产水平均为战前的2.4倍。②

      此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0年的15年间,实际GNP年均增长率接近10%,旺盛的制造业是支撑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日本经济现代史上的里程碑,计划通过十年的努力把经济规模扩大一倍。凭借这一计划,日本在钢铁、化工、机电、汽车等制造业迅速建立了国际竞争优势。由于新兴制造业具有比较长的产业链,产业间的相互递进成为日本制造业不断升级的重要特点。1955-1970年,日本制造业生产额年均增长16.7%,机械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3%。1970年制造业生产额是1955年的10.2倍,而1970年机械工业的生产额是1955年的22.32倍。1973年日本出口额951.05亿美元,是1950年的26.9倍,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增幅。③1960-1973年,堪称美国经济的全盛时期,制造业生产指数增长99%,而同期日本制造业生产指数增长362%,其中机械工业增长更是达到612%。短短的20年,日本一跃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65-1971年,日本钢铁、造船、汽车等产品产量增长占世界产量增长的比重都在50%左右,电子机电产品占世界产量增长的比重高达90%。④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后,日本高能耗制造业进行了大的结构调整,机械、汽车、家电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进一步发展。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下降到28.6%,机械工业的比重增加到35.9%。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产品超过欧洲,一些新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水平超过美国,占据世界市场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Made in Japan”态势,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又一个“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期衰退的尴尬境地,制造业也经历了持续衰减的过程。自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其中制造业功不可没。2003-2007年制造业依次增长5.3%、5.8%、5.2%、3.5%、3.6%,但是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令日本经济陷入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2008年、2009年GDP分别下降1.2%和6.3%。日本制造业也遭受沉重打击,增加值增速由2000-2005年的1.86%下降到2005-2009年的-1.46%。2008年制造业增速由前一年的3.6%转为下降3%,制造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2.2%下降到2009年的20.7%。⑤尽管如此,日本仍然将制造业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竭力保持其竞争优势。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29%。近年来日本还专门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不管是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而这也正是日本制造的强项。如模具制造,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使用的都是“日本造”。因为美国造的模具可轧制3万次,而日本造的模具可以轧制6万到10万次。此外,精密仪器和质量控制也是日本制造的强项。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来自于制造业。

      二、日本制造业强国崛起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⑥,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保证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利器。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该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注重职业教育体系市场适应性,确保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达到经济的全面恢复,日本针对当时钢铁、煤炭等严重短缺的现状,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型工业,采取“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恢复和发展煤炭和钢铁产业,后来逐步扩大到电力、化学及石油等制造业。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采取“集中生产方式”,在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同时,日本政府对纺织、食品等出口导向型工业进行扶持。当时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是,以纺织、食品、香烟为主的轻工业产品额在制造业产品总额中占55.3%,重工业占30.1%,机械工业占14%以上。⑦此时,日本制造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阶段,客观需要大批初级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此,1949年,日本教育革新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技术教育振兴的方案,其中提出避免新制高中单一化,单独设置以进行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195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其核心内容是:为扩充职业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可由国库拨款补助,适用范围为初中、高中、大学里的职业教育,重点在高中。随后,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开始出现。至此,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职业科学生占全体高中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至1956年达到40.1%。⑧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其制造业提供了大批初级技能型人才,纺织、食品等制造业呈现跃进式发展。到1955年,日本经济已经全面恢复并超过了二战前水平。

      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驶入经济迅速增长的快车道,此时电力不足、铁道运输能力不足和钢铁供应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日本政府重点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家电等支柱产业,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制造业发展客观需要大批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此,培养大批初中技术人员成为当务之急。1960年,日本经济审议会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1960-1970年的10年间,需提供44万名工业高中毕业生,以机械、电气、工业化学、木工等学科为中心,工业高中的入学定员增加8.5%,并增加8700名工业师资。随着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制造业跨越发展,日本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政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性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呼之欲出。1962年,第一批19所工业技术专门学校诞生,以培养中级骨干技术人才。此后,各地增设各种类型的专门学校。截至1974年,高等专门学校已有63所,学生数达84391人。⑨高等专门学校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中级技术人员有了相应的培养机构,也大大满足了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轻纺阶段转型为资金密集型重化工业阶段所需中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据统计,仅1965-1970年的5年间就业于各部门的中级技术人员就有19万人之多,这些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第一线技术人员,为实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⑩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暴涨,对能源77%依靠石油、而石油99%又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摆脱资源成本大幅度上涨和资源对经济的严重束缚,日本政府开始发展消耗资源与能源较少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机械、汽车和家电等成为发展的重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客观需要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此,1976年10月,日本当局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技术科学大学”,招收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和具有同等学历者入学,开设了许多与新科技有关的专业,如长冈技术科学大学设有机械系统、制造设计、电气电子系统、电子仪器、材料开发、建设等6个工业类专业。科学技术大学为日本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性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一些著名的大学也积极跻身职业教育行列,视“培养高级职业人”为己任,面向广大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开设各类职业类课程。

      2.重视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多样性,满足了制造业强国崛起所需的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

      制造业强国的崛起,离不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战后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是多层次的,从初中阶段起,经高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院,培养大批制造业需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了技术进步,满足了制造业强国崛起的现实需求。

      战后初期,1947年日本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开始实施新学制,在初中教育阶段设有职业科,其中分设了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政等课程。为了满足战后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日本提倡工业科学生学习手工技艺(手工、纺织、染色、裁缝、刺绣、洗涤、修理)、机械操作(装配、操作、分解、修理)和制图(制图、设计)等项目,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高速发展,产业界大力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此,1957年日本修订了《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职业、家政科编》,将工业科的内容加以充实调整,主要包括制图(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建筑制图)、机械(金属加工、操作运转、装备修理)、电气(机器制作、维修)和建设(测量、木材加工、混凝土)。1961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出现了制造业熟练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此时,日本将工业科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关于制造和操作的基础技术,提高对工业的兴趣,培养职业生活方面必要的能力和态度,其内容由金属加工、机械、电气三部分组成。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设置有关职业科目的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逐年减少,到了70年代,培养工业初级技术人员和技工的职能基本上为工业高中所承担。

      战后日本高中教育分为以普通教育为主的高中和以专门教育为主的高中,其中以专门教育为主的高中里又分为农、工、商等科目。从1951年开始,单科制工业高中逐渐增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成为未来日本工业建设发展基础上的骨干技术员必需的技能、知识、态度,有关科目主要是机械、电气、化学、纺织等,这和战后日本重点发展以纺织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一致的。随着日本将发展重点转向钢铁、机械、石油化工、造船、家电等支柱产业,日本高中工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呈现多样化,工业科目有机械、机械工作、汽车、造船、电气、电力、电气通讯、建筑、土木、工业化学等,增设了新学科,课程门类共达228种,其中机械、汽车、造船、电气、电力、工业化学、冶金、金属工业占重要位置,达114种,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时在1958-1959年度,在新增设的机械、电气、工业化学科中,分别增招定员4千人、5千人、1千人,合计约1万人。(11)这充分反映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以技术革新为特点的制造业高速增长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部省根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发展目标,预计这期间将缺少44万工业高中毕业生的指标,以机械、电气、工业化学、建筑、土木学科为中心,1961-1970年间,机械科增招35205人,电气科增招32695人,工业化学科增招2930人,共增招85140人。在技工、生产过程作业者当中,工业高中学生占高中学生的比率由10.9%增至13.4%。(12)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高中教育目标实现了以培养为推进日本未来工业发展的技术员向培养熟练技工的转变,满足了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统计,1960年,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和化学等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为304100人,占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43.6%,到1971年上述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到418800人,占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的52.9%。(1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对高中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中毕业生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知识、较灵活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日本提出了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具有伸缩性和加强劳动体验等改革措施,来满足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日本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是通过工业大学、大学的工学部、短期大学的工业科、专修学校和高等专门学校以及研究生院进行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四年制大学和研究生院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短大和高专则以传授和研究高深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阵地;专修学校则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各界需要的有“即战力”的短线人才的阵地。(14)根据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加强了大学的理工科教育,制定了增招理工科大学生的计划,增招的实际情况是1957年1152人,1958年2401人,1959年2787人,1960年1621人,共计7961人,提前两年基本实现计划指标。根据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在计划期间缺少17万大学毕业生的科技人员,制定了增招大学理工科大学生2万人的计划。之后,从1964-1973年的十年间,大学理工科又增招定员约25000人,短期大学约2000人,共约27000人,致使工科系学生由1959年的14.3%增至1969年的21.1%,满足了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性人才的需要。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业开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为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日本在97所工学院设置了99种672个科系,其中机械科系为155个,占总数的23.1%,化学工业科系为145个,占总数的21.5%,建筑工业科系为118个,占总数的17.4%,电气电子工业科系为157个,占总数的23.2%,其他科系102个,占总数的15.6%。而且,在教学计划上注重基础学科,强调综合科目,设置新兴学科等,这都是使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服务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日本大学的研究院下设研究科,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据1976年统计,研究科总数为583个,其中工科为68个,比例最高。从专攻的领域来看,修工科硕士课程的增长也较快,如1960年修硕士课程中的工科学生占14.7%,到1973年增至39.2%。就高等专门学校而言,其毕业生绝大部分是从事专门的、技术的职业,特别是技术员。高等专门学校专业设置以机械、电工、土木、工业化学等学科居多,如1973年学习上述学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2%,充分显示了高等专门学校的学科结构和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一致性。(15)这些都表明,日本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满足了日本制造业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3.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有利于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壮大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制造业强国转变成功与否,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积累,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有利于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壮大。日本职业教育,除了学校教育机构进行的以外,企业内的职工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也占有重要地位。战后日本的企业内教育,主要分为技工教育、技术员教育和经营者教育,教育形式有企业自行创设的,也有企业同学校合作的,水平有以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各种学校和工业高中,也有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大专程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技术革新条件下出现的企业内各种学校,设施、设备及教育内容方面较为完善的有丸善石油工学院、积水化学高等工学院以及松下电器工学院,而企业内创设的工业高中较为著名的有印刷工艺高中、模范高中、石川岛工业高中和大阪工业高中等四所,这些培养熟练技工的各种学校和企业内高中为当时制造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技术高度专业化和在技工中间高中毕业生比重的增大,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企业内教育不再只是培养骨干技术员和专门技术员了,而是培养程度较高的技能工,如日本炼钢厂、东芝公司等,根据企业的特点都把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工置于重要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一些企业开始举办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大学教育设施,以培养程度较高的技工为目的,如关西钢铁短期大学等。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又创办大学,还有的创办可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院。(16)同时,对于企业内教育来说,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要抓职业教育,还要抓企业的经营教育,对经营者、管理者、骨干职员和新职员进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教育,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就公共训练而言,日本相当重视国民的职业技能开发与培训,通过立法确定职业能力开发的地位和作用。日本《职业训练法》规定,公共职业训练主要包括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身心残缺者的职业训练及指导员训练,还包括企业委托开展的有偿培训。日本公共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35岁以下的年轻人,申请者通过职业安定介绍所的就业咨询,形成明确的培训要求,由独立行政法人和职业能力开发机构共同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培训。(17)总之,日本在实现制造业强国崛起的过程中,企业内职业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适应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设备和工艺过程的要求,不断补充和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水平,因而大大促进了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三、日本制造业强国崛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由1990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17.6%,先后超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制造业大国。2012年我国制造业产出约占全球份额的20%,高于美国的19.4%,中国已成功赶上盘踞全球最大商品生产国宝座110年的美国。1980-2011年,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额由不到100亿美元快速增加到17980亿美元,先后超过日本、美国、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出口大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资料,在国际标准工业分类的22大类中,中国制造业有7个大类位居世界第一,15个大类名列第三。2009年,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商品多达210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生产大国,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世界知名品牌。(18)目前我国已是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但我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粗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其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制造业强国行列。(19)日本制造业强国崛起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给我国带来不少的启示。

      1.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市场适应性进而保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成为制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与低水平、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并存。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严重不足。“十二五”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其核心就是全面推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20)制造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的就是促进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历史契机,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制造业产业的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装备业和高科技产业急需的大批技术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确保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期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制造业未来10年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可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和职业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规划》等,无缝隙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涉及的职业教育专业与相关课程,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根据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进行科学的市场化预测,满足制造业强国崛起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同时,我们要将一些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专业退出职业院校,减少职业教育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益。

      2.建立适应制造业强国崛起需要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

      制造业强国崛起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完整培养的链条,因此,首先,我们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针对不少地方初中毕业生减少、中职生源不足的问题,建议中职拓宽生源渠道,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回乡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等,同时进一步推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培养制造业强国崛起所需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其次,适度提升职业教育层次。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了变动,从而使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加大,技术层次不断高延,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教育层次也必然随之高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层次的高延,是一种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部分,是国际性的发展趋势。(21)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性并不完善,大多局限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仅在少数高职院校试点,缺少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技术本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突出问题。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普遍面临较严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更重要的是结构上的不匹配。《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为了适应制造业强国崛起的需要,首先,我们要适度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将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技术本科从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与中等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上下衔接、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要遴选部分涉及一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领域优质职业院校开设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业强国崛起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此外,我们要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培养一大批制造业强国崛起过程中所需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我们还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学院共同培养制造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包括人才计划、经费支持和培养模式等等,加快培养制造业强国崛起亟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从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保持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进而保证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壮大

      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主要以大量中青年农民工和包括中高职在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因此,首先,要改变“学历教育”一统天下和“封闭性”职业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参与继续教育的规模,参与形式包括农民工技术培训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及其他培训。要尽可能地扩大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学习者对学校、专业、课程和时间、地点的选择权,适应他们间断学习和非全时学习的需要。同时,在区域内建设职业学校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联合体,形成具有弹性和活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促进普职融合和渗透。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孩子确立尊重劳动、关注技术进步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帮助孩子由浅入深了解产业结构、行业类型等常识。高中阶段,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普职渗透;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上,要设立普职教育交流的通道,让那些有潜力接受学术型教育的中职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文化课程。特别要在普通高校实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就学期间接受一些通用型的知识和技能,适当降低专业知识内容的比重。同时,培养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他们变成能够适应制造业强国崛起的多种类型岗位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再次,要重视企业内培训和个人培训,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扶持面向劳务市场的培训学校,对未进入就业市场的适龄人口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出台企业培训成本税前列支、补贴部分农民工培训成本等政策,鼓励企业支持员工参加培训,保证企业培训资金专款专用。最后,建设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逐渐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课程互换,在两者之间形成更加畅通的转学和升学路径,从而谋求普职等值进而增强中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①②⑦丁敏:《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5页,第36页,第36页。

      ③⑤(18)大国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63页,第164页,第2页。

      ④叶连松:《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⑥陈衍编译:《2008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⑧⑨(17)匡瑛:《比较职业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6页,第98页,第105页。

      ⑩(16)梁忠义、金含芬:《七国职业技术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第183页。

      (11)(12)(13)(15)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74页,第75页,第76页,第79页。

      (14)李永连:《战后日本的人力开发与教育立国之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19)(20)《中国制造2025》.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0519/112322214243.shtml.

      (21)杨金土、孟广平:《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2期。

标签:;  ;  ;  ;  ;  ;  ;  ;  

制造业力量的崛起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