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理解“普及科学”含义的内涵?_科学论文

如何充分理解“普及科学”含义的内涵?_科学论文

如何全面认识“科普”词义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义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科普”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众多的文章、报刊和文件之中。众口纷纭说“科普”,都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科普”就是普及科学技术。然而,“科学技术能够普及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集合,是否构成了一种文化?”“当今中国社会是要普及科学技术,还是更急需普及科学文化?”弄清这些问题,是探索科普工作范围、规律、方法及其相关因素,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之路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和技术能够普及吗?

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累积式地发展着的、不断变化着的东西。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新理论的被证实和确立,就是对旧理论的完善、修正乃至取代的过程。同时,也有看似过时的、旧的理论,在得到新的证实后,又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一部科学技术史,就是新旧理论、新旧技术相交更新的历史。英国一位学者说过:“从长期来看,到今天为止的科学理论都是暂时的,希腊人的杠杆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已成为科学永久的一部分。但是,希腊人另外的一些理论,现在看来就只是有历史价值了。”新的理论在自身体系构建过程中会暴露出某些缺陷,又有待进一步的修正与补充;任何技术都只能适应其相对应的实用领域;要让全社会的人都掌握万有引力定理、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活动,首先表现为一种个体脑力劳动的行为。在所谓的“希腊科学阶段”,所表现的是一种知识化的学问,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种纯理论的思辨性的考察,因此,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个人的知性探索。在当代虽然强调科研活动的集团、协作行为,但这种个人知性探索仍然具有本质意义。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具有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数学化和模型化;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整个科学知识的大厦,始终只是社会整体中少数人的活动舞台,对于社会公众的大多数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时,也无需具备所享成果的全部专业知识。例如电视机,简单到只要你会插上电源,揿下开关就行的程度。这种由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一方面可能激励人们勤奋、好学与上进,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为社会带来某种惰性:坐享其成。大多数人对生产电视机和导致这一技术产生的理论,并不会要求有所了解,更不会要求去掌握它、运用它。

我们过去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宣传;二是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三是通过职业教育(包括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传授生产中的实用技术。除了第一点外,其余两点与其说是科学技术普及,倒不如说是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已经形成的一种社会机制。因此,我们如果只从普及科学与技术的涵义上做科普工作,那么,我们的活动舞台将是十分狭窄的。

被逐渐拓宽了的词义内涵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各级科协组织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为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江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作为科学宣传的内容,这既是对80年代中期以来科普工作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又是对今后科普工作所提出的方向与要求。时隔5年,在1996年5月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希望科技战线的同志们“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人们特别是各级干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99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义》中,提出“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这就是说,科普工作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三是科学方法;四是科学思想。那么,用“普及科学技术”提法,已不能涵盖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内容,或者说,“科普”一词的词义内涵已经有了拓宽和变化。

用“普及科学文化”取代“普及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生产与技术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科学是人类社会历史性的产物。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所形成的认知体系,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标志,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状态和社会机制的深刻变化。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科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宗教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文明,成为现代文化的灵魂和内核。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衡量,科学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机制;科学知识是构筑人类文化的基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部分;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科研成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等,从观念、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共同构筑了科学文化大厦。在社会的其它文化形态中,科学文化已处于首要的地位,以致有些文化学者称当代社会文化就是科学文化。

多年来,我们提出“普及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科学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和重视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转化与应用。这种科学功利主义不能说是一种错误。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功利主义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使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途径。但是,缺少从长远计。实践表明,当今中国既需要普及科学技术,更需要普及科学文化。这么多年来,尽管处处强调要将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而事实上科学技术始终在一些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的心中眼里,仍然排不上“第一”的位置。当然,这里有体制问题,有投入问题,更有观念问题。科学与技术经常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印象,“科学技术”这个词又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从而使一般的公众望而生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普及科学技术”这一提法的模糊性,使一些同志产生思想上的模糊观念。

“科学文化”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普及科学文化”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目标。它旨在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指引打开未知之门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对未知现象进行研究、探索的冲动,回答人们在探索、创新、发明的道路上遇到的“怎么办”、“如何办”的问题,尤其是在培养人的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方面,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笔者建议用“普及科学文化”取代“普及科学技术”,同时建议国家将“发展基础研究,推广应用技术,普及科学文化”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方针。

标签:;  ;  

如何充分理解“普及科学”含义的内涵?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