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

裴先治[1]2001年在《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文中提出在现今中国大陆构造中,在中央造山系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南缘近东西向展布一带分割南北的断裂构造带,即秦岭勉略复合断裂构造带及其东西延展,它是在秦岭造山带中仅次于商丹主缝合带的另一板块碰撞拼合主缝合带基础上,迭加复合中新生代构造所形成的断裂为主的构造带。现今从勉略地区向西经康县、文县、南坪、玛曲、玛沁、花石峡连接东昆南缝合带,向东经巴山弧形构造带而直通大别南缘,是横贯中国大陆的巨型复合断裂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原东古特提斯北侧分支洋盆俯冲消减碰撞缝合带和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通过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本文主要对勉略带西延的文县—南坪—玛曲地区和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结构、组成和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新进展和初步认识: 1、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现今地表构造综合可概括呈现为:近东西—北西西向展布的以自北而南多层次迭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为骨架的巨型向南突出的复合断裂弧形构造带,平面展布上可划分为叁个区段:康县—文县—南坪区段、南坪—迭部—玛曲区段、玛曲—玛沁即阿尼玛卿区段。剖面上南坪—文县—康县地区为指向南的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玛曲—迭部地区南侧则为武都—迭部—玛曲巨型推覆构造,即白龙江构造带的高角度迭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系向南的冲断掩盖截切,而向西则又出露与东部南坪—文县—康县构造相对应的阿尼玛卿地区的指向南的复合逆冲推覆构造系。总体反映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经历长期演化综合而形成的现今构造几何学特点。南坪—文县—康县区段逆冲推覆构造以南部边界东北村—文县—略阳逆冲推覆断裂为主逆冲推覆界面,构成主导自北向南的中高角度逆冲推覆构造系,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展布,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1)北缘逆冲推覆构造;(2)桥头—叁河口逆冲推覆构造;(3)南坪—黑河逆冲推覆滑脱构造;(4)勉略主缝合带塔藏—石坊—临江—琵琶寺逆冲推覆构造;(5)东北村—勿角—文县—两河口(碧口地块北缘)主边界逆冲推覆构造带。玛曲—南坪间若尔盖地块北缘,由于北侧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强烈的向南逆冲推覆作用而大量掩覆了从阿尼玛卿区段和康县—文县—南坪区段延伸至此的勉略带的西延部分,原残留的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系、陆缘沉积岩系等无得以出露,而却使北侧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在玛曲—带向南呈弧形直接逆冲推覆于若尔盖地块上覆的叁迭系之上。西部的阿尼玛卿逆冲推覆构造系具有两种类型构造的复合特征,即(1)主碰撞期迭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系,在剖面上总体表现为自北而南的迭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样式;(2)碰撞后的低角度外来逆冲推覆构造岩片——花石峡—石峡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厚层灰岩逆冲推覆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迭加复合的逆冲推覆构造系。 2、通过综合研究和构造解析与不同期次构造的筛分,恢复确定勉略—阿尼玛卿带原为板块缝合带,并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板块俯冲碰撞构造变形划分为俯冲和碰撞两期变形构造。俯冲阶段的早期变形以大规模低角度自北而南的韧性逆冲剪切变形和较深构造层次的顺层逆冲剪切变形为特征;主造山碰撞早期以近南北向挤压收缩作用形成的同斜褶皱变形为特征,反映了勉略—阿尼玛卿带向北的俯冲消减作用;主造山碰撞晚期以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变形为特征,兼有左行走滑作用迭加。在阿尼玛卿地区识别出两种类型的混杂岩,一种是构造变形过程中于俯冲碰撞带形成的由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包括蛇绿岩在内构造混杂形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另一种是在沉积混杂作用并遭受后期构造变形改造的沉积一构造混杂岩。 3、在阿尼玛卿地区,确定德尔尼蛇绿岩为洋脊型蛇绿岩,发育有具亏损的REE分配模式、EU异常不明显的典型N、MORB,新测定变玄武岩的‘’Ar/’Vr坪年龄为345.3士7.gMa,等时线年龄为336.6士7.IMa,并参考该区所获得的古生物化石依据,表明德尔尼蛇绿岩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初步确定阿尼玛卿地区存在下大武岛弧型火山岩系、恰格查玛拉岛弧型火山岩系和玛积雪山洋岛型玄武岩系。从构造岩石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特征表明,阿尼玛卿构造带是一个具有洋脊型蛇绿岩、洋岛型玄武岩和岛弧型火山岩残块等复杂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在康县一文县一南坪地区,初步确定勉略带上发育有洋岛型玄武岩(OIB)以及N-MORB和 E-MORB型玄武岩,同样代表是洋盆发育的物质记录。琵琶寺玄武岩主要属于板内的拉斑玄武岩,稀士元素分配型式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亏损的RE E分配模式,EU异常不明显,类似于N*ORB;二是具有*M E富集的分配型式,具弱的EU负异常,为洋岛玄武岩,表明琵琶寺玄武岩总体属于洋壳板内洋岛拉斑玄武岩,并有N-MORB型玄武岩。康县地区玄武岩也总体属于洋壳板内洋岛拉斑玄武岩,以洋岛型拉斑玄武岩(OIB)为主,包含有洋岛碱性玄武岩或异常洋脊型玄武岩(E-MOap)。塔藏一隆康一带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也属于板内洋岛或异常洋脊碱性玄武岩。这些蛇绿岩及火山岩系的发育及性质和特征表明?

郭忠[2]2016年在《阿尼玛卿蛇绿岩带东倾沟地区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倾沟地区东科河蛇绿岩区域上位于阿尼玛卿蛇绿岩带,该带矿床(点)众多,其中以德尔尼大型铜矿床为代表,是极具重大找矿潜力的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本文以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以造山带成矿理论为指导,利用地质填图、剖面测制、样品测试、同位素示踪等方法,结合岩石的岩相学、矿相学资料,对东科河蛇绿岩的野外分布、延伸、规模、产状及岩石组合特征、岩相学特征开展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东科河地区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并综合东科河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异常特征,对该区开展了成矿预测,提出了成矿模式。本文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通过对东科河蛇绿岩野外地质填图与室内岩石学、岩相学研究,基本查明了东科河蛇绿岩的物质组成、接触关系及空间产状。依照斯梯曼的蛇绿岩“叁位一体”理论,应存在“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熔岩”共生序列组合,而东科河蛇绿岩仅见有变质橄榄岩(蛇纹岩、辉橄岩)序列和少量堆积杂岩序列,未见熔岩序列,认为东科河蛇绿岩在形成后可能遭受了较强的后期改造。对东科河地区构造形迹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内构造发育,变形强烈,且各个岩片内褶皱亦较为发育,为总体(岩片范围)无序、局部(小岩片尺度)有序的褶断型非史密斯地层体,主要构造变形组合有褶皱-逆冲断层组合、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等,拓展了区带上对构造组合形式的认知。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绿泥石化蛇纹岩主要富集Bi、Pb、Hg、As、W、Sb、Sn、Zn等微量元素,辉橄岩相对富集Sn、Pb、Zn、W、Bi、As元素,相对亏损Co和Ni,元素的这种行为可能有利于Co、Ni成矿。Sr-Nd同位素数据表明,影响蛇纹石化橄榄岩Sr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不是海水蚀变,而是有地壳物质的加入,可能代表了陆源沉积岩、陆壳、蚀变地大洋地壳的再循环作用;Pb同位素测试表明本区蛇纹石化橄榄岩Pb同位素组成类似于印度洋同位素组成,并且显示了DMN与EMⅡ地幔端元混合的特征。通过对东科河地区地质特征、物探、化探综合异常分析,结合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与与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认为友后青地区Ni、Cr、Hg、Co、Sb、Cu异常带中As15乙1Ni(Cr、Hg)综合异常强度高、范围较大,与区内发现的多条镍钴铜矿化体相吻合,预测友后青一带为重点镍钴铜矿床找矿靶区。

孙延贵[3]2004年在《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的衔接转换与共和坳拉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昆仑造山带是中央造山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连接构成一条东西横贯我国大陆中部的巨型造山带,它不论是对中国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的形成还是对现今中国南北近地表系统的差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二者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地区出现了构造的不连续现象,即在西秦岭与东昆仑之间出现了所谓“共和缺口”,即出现了两造山带间,或者说中央造山系中自晚古生代,尤其自中新生代早期以来的构造分割,或者说构造变换,造成不同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构造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认为西秦岭与东昆仑本来就是不同的造山带,因此“共和缺口”的性质、形成、演化及其成因成为许多地质学家孜孜探求的答案。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这一重要而又存争议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选择西起青海天峻—乌兰—都兰—玛多一线以东,向东至甘青交界,南北夹持于阿尼玛卿山与青海湖南山之间的广大区域为研究区,在新的学术思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探索为探寻思想,在充分利用已有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一些关键地段进行了新的野外调研,从实际出发,以新的地学理论为指导,多学科结合,从西秦岭与东昆仑两条造山带衔接区(共和缺口)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演化过程等方面探索它们的衔接转换关系以及动力学特征。本文首先在总结分析目前有关西秦岭—东昆仑衔接区以及邻区秦、祁、昆、巴颜喀拉等造山带研究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与西秦岭—东昆仑衔接转换紧密相关的各造山带基本特征进行了简要性的讨论,重点首先对衔接区域现今基本组成、结构重新研究认识,而后筛分追塑恢复重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包括区域的伸展构造、俯冲碰撞构造、碰撞造山构造以及后期复合迭加构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对有关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最后在上述实际调查和综合研究基础上探讨与建立了西秦岭—东昆仑构造衔接转换关系及其构造动力学过程,并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认识。 1.有争议的“共和缺口”,研究表明可能是深部地质背景下的叁联点构造发生发展演化的结果。以玛积雪山南可能代表古幔柱—热点产物的以大量碱性玄武岩出露为主要特征的蛇绿混杂岩出露位置为原“叁联点”,东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阿尼玛卿—文县—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与苦海—赛什塘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在时、空上构成秦昆叁向联结构造,其中鄂拉山与共和盆地先期为伸向秦岭微地块中的未及充分扩张发育的夭折消亡的一臂。该构造系统应是秦、祁、昆、巴颜喀拉诸造山带在时、空地质演化中有机结合的关键构造。叁联点构造中的共和夭折的坳拉谷是分害」并又使西秦岭与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地块(同属柴达木一秦岭微板块)发生转换衔接的主要构造形式。 2.通过对西秦岭一东昆仑衔接区的构造解析和不同期次构造的筛分可将衔接区的构造变形划分为伸展期、俯冲碰撞期、碰撞造山期、主造山期后的改造期等四个主期变形构造。不同期次的变形构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但它们具有统一动力学背景,并与衔接区区域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所处的动力学环境相适应。 3.通过对西秦岭与东昆仑及其衔接区地层沉积特征、古生物面貌等所反映出的构造一岩相古地理对比研究认为,衔接区曾经历过发育于原华南板块北部被动陆缘上的被动型裂谷、由慢柱构造引发洋脊扩张而造成的主动型裂谷以及陆一陆碰撞后形成的前陆盆地等不同盆地动力学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 4.通过对与共和坳拉谷演化不同阶段中所出现的重要构造事件相伴生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共和坳拉谷初始伸展(与共和坳拉谷初始伸展相伴生的拉龙洼基性岩墙群辉石4伙r一39A;的高温坪393.5Ma年龄及其斜长石40Ar一39A:的高温坪361.SMa年龄)、俯冲碰撞(苦海一玛温根山岛弧或陆缘火山弧英安岩错石U一Pb年龄:263.9Ma;拉龙洼基性岩墙群变质年龄:262Ma和261 .SMa)、碰撞造山(鄂拉山碰撞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20一200Ma)以及造山后造山带伸展垮塌(伸展垮塌期形成的满丈岗基性岩墙群40A卜39A:的195.7Ma年龄以及属A型花岗岩组合的纳让地区石英正长岩单颗粒错石U一Pb的199.6Ma年龄)等一系列重要构造事件发生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5.利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对鄂拉山花岗岩浆一火山活动带、青海湖南山花岗岩浆带以及多福屯火山活动带等叁条构造岩浆带进行了综合研究,证明它们的发生与形成均反映是西秦岭一东昆仑衔接过程晚期陆内构造作用及其深部的动力学特点。 6.多方法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所揭示的深部地质背景特征显示,柴达木一西秦岭总体是一个被夹持在华北与华南板块间的向北陡倾的板状构造体,北边界的柴北缘一青海湖南山一天水一武山古缝合带和南边界的东昆南一阿尼玛卿古缝合带均属岩石圈性质的构造界面。柴达木与西秦岭之间的苦海一赛什塘构造带在深部同样有着明显的反映,即柴达木与西秦岭之间沿该构造带形成一个约SKm的莫霍面落差,它不仅证实原共和坳拉谷的存在,而且说明西秦岭向柴达木地

刘战庆,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张晓飞[4]2011年在《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是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西延组成部分,由各种不同构造岩片混杂堆积而成。通过对布青山地区得力斯坦沟和哈尔郭勒两处蛇绿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岩石组合研究,对两处蛇绿岩中的辉长岩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16.4±6.3Ma(MSWD=0.70)和332.8±3.1Ma(MSWD=0.75),分别代表了两处蛇绿岩中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表明布青山地区存在早寒武世和早石炭世两期蛇绿岩,这两期蛇绿岩的存在代表了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带古洋盆两次扩张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表明了原特提斯洋与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

赵菲菲[5]2017年在《青海都兰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柴达木盆地的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西段。其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多期次岩浆活动、多期边缘造山作用、陆—陆碰撞造山及其拥有的丰富的矿产资源、重要的地质科学内容和信息,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并相继开展了众多的相关研究工作。哥日卓托地区位于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但由于该区自然地理、经济条件较差,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多数地段工作开展较少,总体工作程度较低,尚有诸多的地质、矿产问题等亟待通过研究工作进一步解决。本文利用现代测试技术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成矿理论,运用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等方法,综合研究了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在马尼特金矿东南部出露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495.6±1.1Ma,为晚寒武世,而非前人认为的叁迭世。考虑到其与围岩的地质时代、断层接触关系,应为阿尼玛卿构造带中的构造岩片。岩体位于昆南断裂以南,应属于洋壳向南俯冲的产物,为加里东期柴达木地块和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之间的洋壳同时向南、北方向发生双向俯冲消减提供了依据。(2)对矿区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哥日卓托金铜矿与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岩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223±2Ma、马尼特金矿与矿化有关的闪长玢岩锆石的SHIRMP U-Pb定年结果为217±2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两者都是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环境,并且标志构造体制为从挤压造山作用体制向造山后拉张体制转换。通过上述精确定年研究表明印支晚期是哥日卓托地区主要的金属成矿期。(3)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各典型矿床的成因类型取得了新的认识:哥日卓托金铜矿原定为矽卡岩型矿床,经过本次研究认为应为热液脉型矿床;马尼特、布青山金矿为造山型金矿。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认为,这叁个矿床同产于印支晚期,是晚印支期岩石圈拆沉及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4)哥日卓托地区广泛分布着超基性岩,对查干热各沟超基性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该超基性岩为镁铁质超基性岩,主要矿化为Cu、Ni等,其岩石样品中的Si O2变化范围为39.26%~40.82%,Na2O、K2O、Ca O含量很低。TFe2O3、Mg O含量较高,Mg#值为85~88,与Coleman(1977)统计的地幔橄榄岩平均值(Mg#=85)十分接近。稀土总量ΣREE值很低,δEu值具有较强的正异常。m/f值(4.56~6.05)位于2~6.5之间,应具有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5)对哥日卓托地区内各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了,研究表明哥日卓托金铜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CO2叁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为Na Cl-H2O-CO2体系,显示了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C-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在不同程度参与成矿过程;硫同位素研究显示,金属硫化物中的硫来源较为单一,为深源岩浆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铅主要是由上地壳和地幔的混合来源。马尼特和布青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CO2叁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为Na Cl-H2O-CO2体系,显示了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成矿流体表明哥日卓托地区晚印支期形成的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6)提出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东昆仑地区在晚印支期处于由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的重要转折期,在该时期区域上开始发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幔源岩浆活动广泛,幔源的C-H-O流体带来了大量的Au成矿物质,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的上地幔产生的不饱和硫化物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形成硫化物相,把大部分金富集并保存在上地幔中,从而形成了该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论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哥日卓托地区各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成矿时代上印支晚期为主要的成矿时间,阿尼玛卿-巴颜喀拉构造带作为印支期褶皱带,形成时间最短,上升剥蚀程度最小,矿床的保存条件也最好。区内具有良好的成(找)矿条件,具有良好的前景,建议区内主攻矿床类型有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造山型金矿、铜镍硫化物矿床。

杨杰[6]2014年在《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洋壳型构造岩块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属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南缘的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板块缝合带。本文选择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蛇绿岩以及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区域上前人研究资料,对哈尔郭勒蛇绿岩和海山玄武岩的形成环境、东昆仑南缘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探索。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确定了哈尔郭勒蛇绿岩为早石炭世MOR型蛇绿岩。布青山地区的哈尔郭勒蛇绿岩出露的岩石类型组合较全,主要包括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以及深水硅泥质岩。基性岩中的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均为亚碱性系列,叁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即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左倾型。用玄武岩进行构造环境判别,显示玄武岩形成于洋中脊环境,进而确定哈尔郭勒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环境,为MOR型蛇绿岩。获得哈尔郭勒蛇绿岩中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32.8±3.1Ma,该年龄为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表明哈尔郭勒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主体为早石炭世。2、确定了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是OIB与N-MORB的共生组合,形成于早石炭世。出露于布青山哈尔郭勒地区的玄武岩与周围灰岩紧密共生,具有典型的海山结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包括碱性系列和亚碱性系列,碱性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亚碱性玄武岩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即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是OIB与N-MORB的共生组合,且具有OIB在上、N-MORB在下的“层序”。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中的OIB形成于洋脊附近的海山或者洋岛环境,N-MORB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海山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0.8±2.8)Ma(MSWD=0.082),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早石炭世,与哈尔郭勒蛇绿岩可能为同一洋盆的产物。3、根据哈尔郭勒蛇绿岩和哈尔郭勒海山玄武岩的性质和年龄,并结合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带和区域地质资料,将东昆仑南缘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早石炭世-中二迭世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扩张阶段、晚二迭世-中叁迭世早期布青山-阿尼玛卿洋俯冲消减阶段和中叁迭世晚期-晚叁迭世早期碰撞造山阶段。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一直受其南缘古特提斯洋的控制。

李瑞保[7]2012年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由不同期次、不同类型造山作用迭加复合的大陆复合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期发育有与原特提斯洋相关的洋盆系统,且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则又受控于其南缘的古特提斯洋。因此东昆仑东段是一个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复合造山作用的得天独厚之区域。本文通过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物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物质组成、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沉积盆地原型、岩浆弧属性、造山带结构构造、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变形序列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恢复重建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洋陆构造演化史并探讨了东昆仑造山带的造山作用过程。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在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充填序列详细研究基础上,恢复了其盆地原型及盆地演化序列。根据沉积体系的研究,结合东昆仑地区几个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及其它区域资料,认为东昆仑地区泥盆纪盆地原型为大陆裂陷盆地,石炭纪-早中二迭世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水盆地,晚二迭世-中叁迭世早期盆地原型为弧前盆地,中叁迭世晚期—晚叁迭世早期盆地原型为类前陆盆地,晚叁迭世中晚期盆地原型为背驮盆地,早侏罗世盆地原型为断陷或小型拗陷盆地。横向上,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石炭纪时期整体是一个北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中南部海山遍布、北浅南深的有限洋盆系统,而东昆仑地区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伸展体制下的复杂被动大陆边缘系统的北缘。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时期沉积盆地性质的变化及演化序列特征很好地指示了晚古生代以来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密切相关的构造演化历程,对建立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及复合造山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确定了晚二迭世末-早叁迭世哈拉尕吐陆缘弧型花岗岩和晚叁迭世中期后碰撞型花岗岩。哈拉尕吐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且普遍发育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先混合再经历分异结晶作用的特征。岩石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火山弧或大陆弧构造环境。获得该套陆缘弧花岗岩的形成时限为256~247Ma。哈拉尕吐花岗岩体年代学与构造属性表明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于晚二迭世开始向北俯冲,晚二迭世末-早叁迭世为强烈俯冲期,并且俯冲极性为由南向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含有较多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其它多种地质证据一致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与陆陆碰撞后深部俯冲板片断离有关。获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Ma,属于晚叁迭世中期。和勒岗希里可特后碰撞型花岗岩的厘定为东昆仑地区晚叁迭世中期进入后碰撞阶段提供较好的约束。3、根据东昆仑地区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及相关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面特征,按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组合差异,把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划分为叁大构造层,并筛分出四期构造变形序列。第一期构造变形以俯冲阶段的地壳浅部构造层次褶皱变形为特征,且褶皱形态相对较宽缓。第二期构造变形以地壳浅部构造层次的紧闭褶皱为特征,并伴随有逆冲断裂构造,该期变形与中叁迭世晚期-晚叁迭世早期陆陆碰撞造山相关。第叁期变形主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主要构造变形样式为上构造层的宽缓等厚褶皱及逆冲推覆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以地壳表部构造层次的脆性断裂构造为特征,该期变形与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不均匀隆升及其向东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4、通过对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地史时期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原型、造山作用构造岩浆响应、构造变形序列等特点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遭受了同一构造旋回多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改造,分别为晚二迭世-中叁迭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叁迭世晚期-晚叁迭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叁迭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其中,碰撞造山作用是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造山运动,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铸就了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的主导构造格架。5、东昆仑地区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发育以清水泉蛇绿岩、乌妥蛇绿岩和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等为代表的(小)洋盆系统。早中寒武世以来,洋壳开始发生复杂的俯冲作用及后续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了东昆仑地区大致以490~411Ma为峰值的弧花岗岩和碰撞型花岗岩,并于晚志留世进入后造山阶段。至此已基本奠定了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末期的主要构造格架。换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齐备,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构造旋回。晚古生代以来,东昆仑地区在古中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与加里东造山作用形成的浅变质褶皱基底的基础上再次拉张裂解,转变为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洋陆演化息息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之后,复合迭置有晚二迭世-中叁迭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叁迭世晚期-晚叁迭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叁迭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及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终究铸成东昆仑造山带现今的主体构造格架。简而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漫长演化历史、以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为主造山期、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复合迭加的大陆复合造山带,对探讨造山带的复合造山机制及造山动力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孙延贵, 张国伟, 王瑾, 詹发余, 张智勇[8]2004年在《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秦昆(秦岭-昆仑)结合区在不同地质背景基础上于柴达木东缘次级造山带南东段的拉龙洼和满丈岗地区发育了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结果分别为393.5Ma和197.5Ma,它们分别代表着东古特提斯洋北支及其北侧秦昆间共和坳拉谷的初始伸展离散和这一构造系统封闭碰撞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晚古生代中晚期东昆南-阿尼玛卿和阿尼玛卿-文县-勉略两支裂谷发育成相互沟通的东古特提斯洋北支时,苦海-赛什塘一支发生“夭折”而形成共和坳拉谷,这一构造系统于叁迭纪晚期各区段几乎是同时发生收缩、闭合、碰撞造山,东昆南-阿尼玛卿-文县-勉略有限洋盆的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形成统一的秦昆造山带,共和坳拉谷的封闭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侧向间的衔接。本文的研究给这一秦昆衔接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时代依据。

陈震[9]2012年在《东昆仑共和盆地南部叁迭系砂岩物源、古流向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运用碎屑颗粒成分统计和古流向分析方法研究阿尼玛卿造山带两侧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盆地的物源来源及其古流向特征。取得了以下认识:1、在阿尼玛卿造山带两侧采集下、中叁迭统岩石样品126块,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少量长石岩屑砂岩,分选差-中等,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颗粒支撑为主。砂岩成分成熟度不高,说明物源区较近。Dickinson叁角图解显示砂岩成分大地构造背景投图绝大多落入再旋回造山带区域,少量落入混合区区域,结合薄片观察中火山碎屑含量较多的情况,认为其构造环境为伴随有火山喷发作用的碰撞造山带褶皱造山作用的初期。少量砂岩成分处于切割性岛弧与再旋回造山带交界处,说明母岩区经历了俯冲缝合到造山的过程。全部砂岩成分远离克拉通内部区域,结合区域构造环境背景,认为母岩区并非稳定陆块。2、在阿尼玛卿造山带两侧6个地点的叁迭系中采集了大量的古流向原始数据,经室内进行吴尔福网校正,做玫瑰花图并得出综合古流向图。结果显示阿尼玛卿造山带两侧古流方向近乎相反且都指向阿尼玛卿造山带方向。推测在早中叁迭世阿尼玛卿造山带已经隆起,将共和盆地与巴颜喀拉盆地隔断。3、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资料,认为早中叁迭世阿尼玛卿造山带已经隆起,将共和盆地与巴颜喀拉盆地隔断,此时两者没有物源沟通,两者为相对独立演化的盆地。

胡楠[10]2014年在《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地质特征、物源分析与构造演化》文中认为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与其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而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又由物源区岩石类型和构造环境所决定,因此沉积岩的物源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大陆环境的恢复、地壳演化生长、盆—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随着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沉积岩物源分析已成为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有效切入点,进而反演沉积盆地源区特征、构造环境,客观再现沉积盆地与相邻造山带时空耦合关系。分布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原地沉积系统,即马尔争组沉积地层,是古特提斯洋演化阶段一次重要沉积响应,明确其盆地性质及物质来源,对了解研究区构造演化历史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本文应用沉积岩石学、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解析学等学科方法相结合,综合研究马尔争组沉积地层物质特征,系统分析其盆地性质及物质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恢复晚古生代以来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演化过程,且取得以下主要新进展和初步认识:1、通过对马尔争组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结果表明其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采集于哥日卓托的20件砂岩薄片样品,石英、长石、岩屑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4%、21%、35%,石英颗粒以单晶石英为主,占石英总量88%,其中沉积岩岩屑、火山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含量各自占岩屑总量的41%、37%、22%;而采集于得力斯坦的20件砂岩薄片样品,石英、长石、岩屑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2%、21%、37%,其中火山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含量占岩屑总量分别为25%,39%,36%,沉积岩岩屑总量最多,且以燧石岩屑和灰岩岩屑为主。砂岩岩相学研究认为砂岩中的石英含量如果大于40%,则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Dickinson叁角图解显示马尔争组物源类型比较复杂,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2、通过对马尔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马尔争组样品11061-4碎屑锆石年龄值主要有(396~573Ma、727~947Ma、1117~1243Ma、1559~1993Ma、2319~3063Ma)5组年龄,其中396~573Ma年龄组有23颗锆石,约占锆石总量的38%,是占整体比例最大的一组年龄,并呈现出最强烈的峰值特征,峰值为421Ma。碎屑锆石样品年龄谱对应于加里东期、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古元古代—太古代4个演化阶段的年龄信息,其中以加里东期年龄为主。综合研究区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东昆仑造山带的变质结晶基底可能为马尔争组沉积地层提供物质来源,从年龄谱对比看出,其北侧的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是马尔争组沉积地层最重要的物源区。3、通过对马尔争组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采集于哥日卓托的15件砂岩岩石地球化学样品SiO2=58.12%~72.98%,均值67.77%,稀土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LREE/∑HREE=6.5~121,δEu=0.63~0.75,Eu具弱负异常,CIA值为56;而采集于得力斯坦的18件砂岩岩石地球化学样品SiO2=50.18%~74.05%,均值66.69%,CIA=43~69,LaN/YbN=6.6~10.7,LaN/SmN=3.2~4.6,δEu=0.59~1.04。较低的CIA值表明源岩遭受初级强度风化作用,具近源沉积特征。研究结果指示马尔争组砂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被动陆缘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盆地。4、从沉积组合与沉积特征得出,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广泛发育鲍马序列,并以连续不完整型为主。得力斯坦地区的浊积岩中发育有较完整鲍马序列,且不同岩性地层中发育多种原生沉积构造,共同反映出深海—半深海相浊流沉积的特征。本文通过区内古生物资料,角度不整合面(上二迭统格曲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马尔争组沉积地层之上)及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叁个方面,确定马尔争组形成时代为早—中二迭世(P1-2)。5、通过对东昆仑南缘区域基本构造格架、边界断裂及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变形特征综合分析,晚二迭世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开始褶皱变形,并与洋壳岩块构成沉积混杂;中叁迭世末发生强烈陆-陆斜向碰撞事件,致使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加剧,并发生逆冲断裂,导致岩块之间构造混杂;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持续挤压使得树维门科组推覆于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上;到古近纪由于伸展断陷,地表浅层次脆性断层发育。6、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上述各方面资料,认为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沉积地层为一套形成于早中二迭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物源类型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深海—半深海盆地。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事件及研究对象构造变形特征,将晚古生代以来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1)早石炭世古特提斯洋壳形成阶段;(2)晚石炭世-中二迭世古特提斯洋壳扩张阶段;(3)晚二迭世-中叁迭世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阶段;(4)中叁迭世末洋盆闭合及碰撞造山阶段;(5)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迭加改造阶段。

参考文献:

[1].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 裴先治. 西北大学. 2001

[2]. 阿尼玛卿蛇绿岩带东倾沟地区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D]. 郭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 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的衔接转换与共和坳拉谷[D]. 孙延贵. 西北大学. 2004

[4]. 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J]. 刘战庆, 裴先治, 李瑞保, 李佐臣, 张晓飞. 地质学报. 2011

[5]. 青海都兰哥日卓托地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赵菲菲. 吉林大学. 2017

[6].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洋壳型构造岩块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属性研究[D]. 杨杰. 长安大学. 2014

[7].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D]. 李瑞保. 长安大学. 2012

[8]. 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J]. 孙延贵, 张国伟, 王瑾, 詹发余, 张智勇. 地质学报. 2004

[9]. 东昆仑共和盆地南部叁迭系砂岩物源、古流向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陈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10].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地质特征、物源分析与构造演化[D]. 胡楠. 长安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