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资本论”研究的启示_资本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资本论”研究的启示_资本论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刍议——学习《资本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资本论论文,市场主体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阐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历史发展的趋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同样需要有对其市场主体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从而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征,规范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健康地发展。

本文就对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中有关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想法,求教于大家。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人格力量的要素。而市场主体行为的产生,最终是受它们各自经济利益所驱动。因此,研究市场主体,最核心的是对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从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的,以至对各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成为《资本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正是在对各市场主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分析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局限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对未来社会作了某些设想,对未来社会的若干经济利益原则作了科学的预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有着不同的运行特征。无论是市场主体的构成,还是它们之间的利益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资本论》体系,但马克思对市场主体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仍是适用的。这是因为:人们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总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不能例外。科学揭示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制度设定,有序运行,提供立论依据。尽管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但如果仅从信息、决策方式等方面去分析,没有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还是难以说明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研究,其核心问题仍然是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

如何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有以下这样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1.“经济人”的假设。市场主体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这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研究中一个通用的假定前提。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也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人”的假设,是以其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即不仅注意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自然基础,同时更注重人们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社会决定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满足,“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经济地位决定的”。〔1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从事生产活动就是要追求私利,获取剩余价值。因此,“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2〕这就告诉我们,“经济人”的假设, 应该不仅仅是一种从人的本能出发的纯自然的范畴,而且也是受社会各种经济条件所制限的、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我以为,在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时,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有以下两点认识需把握: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中,“经济人”的假设依然适用。以往我们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由,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因而以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未作“经济人”假设。但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个人利益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作为市场主体的意识也日益明显。个人既有消费选择,又有职业选择,同时还要成为有投资选择的市场主体。可见,“经济人”假设,在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研究中的适用性是无可怀疑的。二、“经济人”假设在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和程度,需用具体分析。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之上的。这一社会条件决定了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个人,它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客观上存在着一致性。这一事实,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并未改变。

在传统体制下,利益结构是一种单向垂直型的,企业、个人虽然作为利益主体,但它们利益的实现完全是由国家这一主体所决定,企业和个人没有独立化的利益表现,因此,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是通过国家利益一元化的形式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是利益主体的生成和分化,从国家来说,有中央和地方之区分,集体(企业)、个人也都成为有其独立化利益表现的市场主体。二是利益结构不再是单向垂直型的,而是双向的。但在这些前提下,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一致的经济利益。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着不同的情形。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客观上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尽管存在着物质利益关系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实质却是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既是以各个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为前提,但又不排斥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经济人”的假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着不同的情形。这一点,在研究中需很好把握。

2.研究的侧重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侧重于揭示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对立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理论历史赋予的时代课题所使然——侧重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的趋势。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研究的侧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这是需要很好地探讨研究的。这里有两个方面问题需要考虑: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尽管存在着矛盾和差异,但这种矛盾和差异本质上不是绝然对立的,如果调整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其内在的统一,因此,揭示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已不成为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的。关键是要寻找实现各要素之间功能耦合的途径,同时,研究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目的在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和发展。因此,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应该放在如何实现各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协调上。这应该是从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应有结论。从当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建立过程中,需要突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①市场主体的生成研究。在从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市场主体自身客观上也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因此,如何促成各个市场主体的生成,应该是其中的课题之一。研究各个市场主体应有的权益,以及各自经济利益独特的表现形式;探讨如何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要素。

②市场主体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机制的建立的研究。规范的市场行为来于规范的市场主体;规范的市场主体又来自于市场主体之间内在制约机制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各个市场主体都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一种平等关系,但各市场主体之间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以此产生某种内聚力,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研究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来联结?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等等。这是市场主体研究中的新课题。这一方面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在对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研究的具体方法上来说,也有这样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1.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展示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加以抽象概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市场主体的研究,就是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的。第一卷在直接生产过程这一层面上,是从整体上展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而第三卷,从社会生产总过程这一层面上进行研究时,就广泛具体了。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产业工人、商店店员、银行职工、农业工人等等。正是这样对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多层面的揭示,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图具体而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恰恰缺乏这一点,往往只从大的层面上去概括研究,概括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而没有从具体层面上去概括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利益主体如果仍然停留在大的层面上去概括,显然是不够了。

市场经济是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大系统。从大的方面来看,包含有三个子系统,即宏观调控系统、市场体系、微观基础。不仅每一系统都有特定的主体来担当,而且每一个子系统的内部,也由其特定的主体要素所构成。如从微观基础系统来看,一个企业内部的主体要素就有: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与企业经营系统相联系,其外部还有一个主体要素,即消费者。因此,要揭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但要从大的方面去研究,还需要深入到各个子系统内部,对市场主体进行分层次多层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具体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也有利于研究目的的达到。

2.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市场主体各自经济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动力系统,它所形成的是动力激励机制问题。因此,对市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每一单个主体的研究上,而必须把它们置于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系统中,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才能发现和排除结构功能上的障碍,实现系统分析、控制的最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揭示,其实也包含有这种分析方法。不过这是在比较深的层次上进行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就是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即工人丧失生产资料,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从而实现工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这种特定的市场主体之间联结方式(结构),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市场主体行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不同市场主体功能的发挥。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中,马克思发现了这种主体结构功能上的障碍,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如果我们将这种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抽象概括一下,即市场主体之间不同的联结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主体结构,由此产生不同的主体行为机制,使市场主体功能得到不同的发挥,进而使市场的运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协调,也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例如,从一个企业的内部来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是三个不同的主体要素,它们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利益。所有者,是靠资产所有权生利;经营者,是靠对资产的运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经营者的收入息息相关。同时,企业的扩大又可带来调动资源权势的扩大,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因此,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在利润多分红还是多投资,企业多搞长期性投资还是多搞短期性投资等问题上往往会产生矛盾。如果多分红会给所有者带来某种利益,自然会受到所有者欢迎,反之,所有者就会反对。但如果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关系的联结方式上,通过某种制度的设定,使其各自利益的实现均以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为前提,那末,它们之间的利益差异既可成为其内在的动力,又可形成企业内部的合力,实现其功能的耦合。同样,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差异: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企业实现利润就会相对减少,而经营者的收入假如又是与企业利润的多少挂起钩来,这样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但假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同样也与企业实现的利润挂起钩来,这就能使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合力。当然,这只不过是举个浅显的例子,试图说明运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需要具体化,表象化。因为对市场主体之间通过何种方式来联结,建立何种制约关系,研究得越具体,越具可操作性,也就越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更是需要强调这一点。

3.经济范畴的运用。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表达,要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加以抽象;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发展,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的演进来反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分析,正是通过经济范畴的演进反映出来的。如经济范畴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演化,反映了经济利益关系从产业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到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农业资本家、银行职员和农业工人的经济利益关系。那末,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如何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加以抽象?经济利益关系的发展,又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的演进来反映呢?这是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关系深入研究后,才能作出回答的问题。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概括运用的有些经济范畴,如资本、剩余价值等,究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特有,还是市场经济所共有或通用的范畴?至今尚还存有争议。关于这一问题,我以为是否可以这样来认识:马克思抽象概括的经济学范畴,是“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析中所概括和运用的上述这些经济范畴,总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但这些经济范畴,是否一定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专用?这是另外一回事。如“工资”这一范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反映的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但这一范畴也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用,只不过是反映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的内容。工资、利润这些范畴的运用是这种情形,资本、剩余价值这些经济范畴为什么不能在这种意义上加以借用呢?当然,我们要力求创造新范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求新的概念和新的范畴的出现。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去作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研究--“资本论”研究的启示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