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列宁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4)05-0081-05 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普遍理论与特殊实际相结合来引导具体的实践进程,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合规律性的选择。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他通过对本民族哲学传统的继承,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各种错误理论和错误行为的批判和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如何取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最新成果、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态势和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一、通过对本民族哲学传统的继承,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从小就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的熏陶,并且在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中,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和确认,因而他没有经历世界观的转变,而是直接地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本土思想家的哲学传承。在列宁世界观确立过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对他的影响最大。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唯物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他既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思想对列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列宁说:“通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我第一次接触到哲学唯物主义。也是第一个向我指出了黑格尔在哲学思想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从他那里,我知道了辩证法的概念,这以后在掌握马克思的辩证法时就感到容易得多了。”[1]119车尔尼雪夫斯基非常关注俄国的社会现实,非常重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列宁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他那个时代的现实”,“了解俄国社会各阶级的对抗性”[2]。应该说,列宁的一生始终极其关注劳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极其重视社会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无疑是受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正如他所说:“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之前,只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给了我以主要的、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从《怎么办?》开始的。”“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1]120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中虽然包含着唯心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但对列宁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列宁哲学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 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和著作,则既从正面又从反面,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发生过重要作用[3]177-184。普列汉诺夫曾被人们称为“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列宁“曾从普列汉诺夫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在哲学方面,也曾就学于普列汉诺夫。在列宁哲学思想酝酿过程中,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哲学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反对民粹派、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共同的哲学立场,并且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列宁也经常从正面引用普列汉诺夫的思想和观点。但两人也有分歧,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更注重一般理论的研究,而列宁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主要致力于唯物史观与俄国社会、革命实践的结合,以开创俄国建党和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列宁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俄国当时正处于第一次革命及其失败之时,急需进一步探索、解决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列宁开始由唯物史观转向唯物辩证的认识论的研究,既澄清了党内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又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普列汉诺夫基本上仍专注于唯物史观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关注俄国现实实践的需要。在批判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的过程中,两人虽结为同盟,但分歧进一步加大。列宁不仅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也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而普列汉诺夫则不能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以至于在经验、符号等问题上向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作了让步,因而受到列宁的若干原则性批评。在列宁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其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就是在同普列汉诺夫等思想家的论战中逐步形成的。与普列汉诺夫认识论和辩证法相脱离、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面同一和转化的随意性相对应,列宁提出了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位一体、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面同一和转化是有条件的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既清算了普列汉诺夫等思想家在哲学理论上的错误,也在实践中划清了与孟什维克的界限,特别是对于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战争互相转化的国际国内、主观客观条件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好了思想和政策上的准备。如果说,在列宁哲学思想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普列汉诺夫与列宁虽有分歧,但主要是从正面给列宁影响的话,那么可以说,在后期,普列汉诺夫主要是从反面促进了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 2.直接吸收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列宁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资本论》开始的。列宁研究《资本论》主要是挖掘其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其第一部成名之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就是以此来批判民粹派的唯心史观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列宁首先研究的就是唯物史观,这固然与其首先阅读资本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俄国革命的需要。进行社会革命,首先要认识社会,而认识社会需要有科学的认识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为列宁正确认识俄国社会现实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列宁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贯穿其整个哲学研究生涯之中。有学者就提出:“列宁的理论沉思和探索,始终在依据《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发掘《资本论》的哲学内涵。”[3]171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非常重视,之所以如此,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就非常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二是与列宁研究《资本论》有关。列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挖掘出其中深刻而丰富的辩证法内涵,并深刻认识到它对于俄国革命的重大指导作用。并且,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列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长期的研究中深刻体会到,不懂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无法读懂马克思的《资本论》,更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他是这样讲的:“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4]三是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辩证法专著有关。马克思曾经打算写一本辩证法的专著,但没有实现;恩格斯晚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整理出版马克思的遗著之上,也没有动笔。列宁希望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愿,写一本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的专著。他细心地搜集、研究了当时与辩证法有关的大量材料,并写下了自己的一系列评论和见解,这些材料和见解正是为写一本唯物辩证法的专著准备的。其中特别如“辩证法的要素”,可以说就是列宁准备撰写唯物辩证法专著的一个提纲,是他构思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个草图。 列宁也极为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和研究,《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他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恩格斯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思想,但对于物质(存在)的本质问题、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等问题,限于历史条件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列宁根据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有关论述明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物的客观性、物的可知性、对物的认识的辩证性[5]77。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物质概念。关于实践问题,可以说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分界线。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恩格斯也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7]列宁把实践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统一起来,确认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5]103 很显然,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但他又没有拘泥于此,他总能根据客观世界所发生的新变化、实践所提出的新要求和科学发展所出现的新成就作出自己新的判断,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推向前进。列宁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此。早在1899年,他就明确提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8]274-275 二、针对各个时期的错误理论的批判,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 可以说,列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对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批判和斗争的过程。他的许多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就是在这种有针对性的批判中产生的。列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民粹派的批判,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列宁通过对民粹派的批判,创新了唯物史观。列宁对民粹派的批判,主要是通过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进行的。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民粹派的错误予以驳斥,并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对唯物史观作了一些新的阐发。 针对民粹派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形态,其存在是符合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并且资本主义比起以往任何社会都要进步得多,在俄国“首先应该实现的要求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替资本主义扫清封建残余”[8]673。 针对民粹派宣扬英雄创造历史,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阐发了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按长官意志而改变的个人结合体的唯心史观,确立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而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8]10。列宁还说道,这种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8]32,“以及这一机体由另一更高机体来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8]34。列宁正是这样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科学的历史观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又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8]26 列宁在批判民粹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了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利益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宣扬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实质上是用新康德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列宁不仅创造性地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来分析唯物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根本区别,而且精辟地对唯物主义作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个结论是唯物主义本身必然提出“生产者不自己起来斗争就不可能有出路”,要求劳动群众自觉地进行斗争和革命;另一个结论是“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接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363。列宁的这些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他在反对民粹派斗争中的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列宁通过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创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判,既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因为马赫的唯心主义影响,俄国宗教中的神秘主义倾向与1905年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中的变节者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唯物主义、反无神论思潮。在这种情境下,无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还是从现实的需要上,列宁的批判都是必然的。这一批判主要是通过他的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来进行的。 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流派,它既追随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路线,又追随着休谟主义的不可知论的路线。他们标榜他们的哲学是“批判的”(康德语)经验主义,实际上,他们是批判了经验的客观物质内容,只留下精神的东西,把经验等同于感觉和精神。对此,列宁深刻揭露了马赫主义的理论实质,认为它不过就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休谟的不可知论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大杂烩。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对马赫主义进行了针对性地批判。首先,列宁指出,物质不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并不是什么“感觉的复合”,这里列宁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其次,列宁指出,世界上只存在着已知之物和未知之物,而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未知不等于不可知,这里列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最后,列宁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知之不确切到比较确切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不知、知之较少或知之不确切就怀疑一切,这里列宁阐发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思想。这三个方面既从哲学上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恢复了被哲学修正主义和各种主观唯心主义歪曲了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并且根据科学发展和历史实践的新经验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3.列宁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创新了唯物辩证法。如前所述,无论从列宁的哲学渊源上,还是从列宁对《资本论》的偏爱上看,他一向都很重视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的研究。《哲学笔记》就集中了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绝大部分成果。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实际上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所进行的再批判、再改造。它沿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一条是在社会历史生活实践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逻辑学与认识论的统一[9]。第一条,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是第二条,在黑格尔哲学中,从绝对观念出发,逻辑学、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是顺理成章的事,绝对观念的运动发展过程,既是绝对观念在辩证运动中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同人类认识发展史、特别是概念发展史相一致的过程。列宁在这里对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进行唯物辩证地实践化的改造,从而把黑格尔“绝对观念”基础上的人类认识发展史、特别是概念发展史相一致,转换成了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认识论相一致。这一点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则没有明确,可以说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再改造,更体现在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等方面的思考上。恩格斯是把量变质变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后来普列汉诺夫等也延续了这一思想。列宁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5]556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5]412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定思考,但没有系统性表述,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各个要素,并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解释其它两个规律及有限与无限,现象、假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范畴,提出了建立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各要素与范畴应形成一个严密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等思想。所有这些,既是他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以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为导向开展理论研究,赋予了其哲学浓厚的实践特性 列宁比起普列汉诺夫等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更加注重社会实践,他从不为研究而研究,而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列宁哲学思想的最主要的特色。 1.“实践第一”:理论研究的目的只为了实践。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上,列宁的重点则在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上。可以说,实践问题构成了列宁一生为之奋斗的主题,成为了列宁从事理论研究的基本导向。 列宁与同时期的很多理论家只尚空谈不同,他主要是一个实践家,一个主张并能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践家。他三次抽出时间分别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三个不同领域,都是出于现实的需要:革命遭受挫折,人们陷入迷茫;错误理论盛行,导致革命队伍思想混乱;革命到了转折关头,急需科学理论指导,等等。他曾多次就普列汉诺夫等人脱离俄国社会实际空谈唯物史观提出批评。1895年列宁研究《神圣家族》时特别注意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的一致、理论和实践相适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人类历史的思想。列宁特别强调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8]31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312。这里列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于指导革命实践的方法论功能。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结论,不仅明确了实践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而且也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俄国社会现实、制定俄国革命和建设方略中的根本性地位。 2.预测未来:理论研究要适时走在实践前面。理论指导实践,自然是理论走在实践前面,不然如何指导?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具有对现实的强烈敏感性、对事物本质的深邃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性。当然,理论能否超前,还要看客观事物发展的程度以及我们的认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水平。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已经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我们的认识水平也达到了能够揭示这些本质的时候,理论可以走在实践前面,从而为实践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使实践进程更具自觉性,避免走弯路和出现偏差。反之,理论要超前实践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是,当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就必须抓住时机进行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南。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通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关系的把握,我们可以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地联系起来[8]46。列宁以其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对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种种预见,并依此指导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活动。特别是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见,使他以及他所领导的党事先做好了种种准备,大战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反战浪潮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好了思想准备,及时地把世界大战转变成国内战争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等等都说明,对事物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见,使理论走在实践前面,对于实践进程的自觉、有效推进是多么重要。 3.在模索中前进:“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尽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未来社会有了种种设想,但俄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相差甚远,理论指导成了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十分强调“事在人为”和“首创精神”。1918年1月,列宁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说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显得尤其正确了。”[10]381“方式愈多愈好,共同的经验也就愈加丰富,社会主义的胜利也就愈加可靠、愈加迅速,而实践也就愈容易创造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10]383而这个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只能是辩证的实践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列宁进一步阐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把社会主义从只是被一无所知的人谈论的教条,从书本知识和纲领变成了实际工作。现在工人和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1]列宁还主张“把人的全部实践包括到事物的完满定义中去”,并且把它当作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列宁概括了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标签:认识论论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 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列宁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