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体系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1)05-0006-04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公共体育服务归属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现代公共体育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养生理念、健康服务、休闲生活和娱乐活动,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体魄的追求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向往,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近30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注不足以及区域资源分布的差异,使目前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有较大的距离。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分享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本文根据公共服务理论,对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指导思想、构建原则和基本特征等进行理论分析,为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铺垫。
1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区域”通常是指特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甚至一个学校,区域无处不在。在区域发展学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1]。本文研究中的“区域”概念是指在我国现行行政机构框架下,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域空间范围,具体指行政区域。
我国的社会发展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其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再渐进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和公共服务政策滞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以及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是国家作为整体层面的发展目标,以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追求。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区域体育服务协调发展是重点。只有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均等化,才能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体育服务,才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可分区域之间的整体发展和单一区域内的发展。单一区域的发展是在区域自身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内部的平衡和协调,是使区域内的建设和发展达到相对的统一性,使同一区域的公民能享受大致相同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个性化特征,地域环境的特点、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条件的制约、居民生活的习惯、审美价值的不同,都会使不同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和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各具特色。如北方居民喜好冰雪运动而南方居民热衷水中嬉戏。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当地的环境差异,根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要素,结合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民俗习惯、社会经济等因素,以多种方式供给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确保区域内的公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区域中社会的和谐稳定。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需求为尺度,保障区域公民基本体育活动权益,满足区域大众健康和文化生活需求,构建适合区域公民需要和保障区域内部发展平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2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律而确定的,是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区域的共同特点,归纳出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公民受益原则
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纯市场供给的体育服务最大的差别在于公共体育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服务,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自己的归宿点。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根本目的是使全体公民得到受益。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要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2]”。因此,在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公民利益为中心,建立民主的环境。充分尊重公民的健康意向和体育活动习惯,维护人民群众的各种体育文化权益,使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很好地表达公民、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愿望。尽管在公共体育需求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使人们对体育服务的要求相对多样性,但是群体的基本要求在本质上比较相近,共性还是大于差异性,只要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在考虑大多数公民利益的同时,兼顾不同群体的意愿,公共体育服务的全民受益基本上是可以达到的。
2.2 区域均等原则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区域均等化在这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或是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使辖区内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都能得到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辖区内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明确指出,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3]。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体育服务是从保障公民权利出发,统筹体育事业发展,通过制订政策法规,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辖区现有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区内各地方之间、各类人群之间体育资源配置、基本设施建设、服务项目供给的均衡发展,防止资源集中、投入不均、服务失衡的现象,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正义性。
2.3 注重效率原则
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效率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是公共产品生产或是供给服务的平均成本,配置效率是组织所供给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需求者不同偏好的状况。经济理论认为,在同一个行政辖区里公共服务供给的收益和成本为内部化时,其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最为理想。即该行政区内的居民为公共服务供给支付了合理的成本,在此同时又能共享了满意的服务,使成本和收益范围达到平衡。效率注重原则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作中应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产出及配置的相互关系,遵循效率规律。特别在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因同一区域里居民文化习惯相似,体育活动可控性强,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缩短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路径、让更多区域内的居民享用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使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成本和收益、服务与效果都呈现出科学合理的最佳状态。
2.4 尊重文化原则
文化的含义很宽泛,一般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融合,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或者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在本文的研究里,文化是代表一个地域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体育现象等;体育是一切体育现象和劳动生活展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以竞技性、娱乐性等方式,通过身体形态和动作技能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身心运动属性的文化。构建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特定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应体现对体育文化本身和体育运动规律的尊重,对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尊重,按照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活动需求去提供体育活动产品,只有这样,区域服务主体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有效的公共服务。
3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里开展的体育活动,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服务供给者根据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资源环境条件,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群所供给的公共体育服务。地理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是人为形成的。人们在长期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具有地理、社会、文化背景特征的。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共性的特征和个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即公共体育服务的体系本体特征,个性特征即地理环境特征、经济水平特征和社会人文特征。
3.1 体系本体特征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涵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本体的基本特征,即公平性、普适性、公益性、多样性和便利性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本质特征,它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固有的特质,是不以区域、经济、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的。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使居民能共同平等地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所供给的运动设施、活动指导、信息服务等公共体育资源,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使人们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的体育服务产品;区域公共体育服务所供给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是具有不谋求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质的,是追求公民共同享用体育成果的社会效益,是通过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体育活动的需求,是便利于公民享用的。
3.2 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区域特点的主要体现。地理环境是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文化生态基础,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过程中,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与自然前提。体育文化是人类生活和劳动的产物,它与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地域或不同环境,孕育出不同特征的体育文化,形成由深深烙上自然环境生态印记的极具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文化区域主要分为齐鲁、燕赵、三秦、三晋、荆楚、吴越、巴蜀七大区以及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文化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上,同时也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我国向来有“北方善马,南方善舟”之说,就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域体育文化的不同影响[4]。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根植于相对应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中的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源条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是一种直接的影响。北方冬季寒冷,冰雪盖地,人们在一年里的体育活动有明显的冬夏之分;岭南地区则可以在四季如春的一年里参加相同的体育活动。地理环境是自然的生态基础,它决定着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甚至价值观念。
3.3 经济水平特征
经济水平特征是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物质要素的综合体现。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素。社会的经济水平其实质是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最根本的实践形式,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制约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源泉,是一切实践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根本,它影响并制约着整个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体育活动,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方式、体育活动的质量和体育活动的精神生活,是决定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和程度的主要物质力量。而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也必不可少地通过物质生产这一中间环节来作为两者连通的桥梁,使地理环境的作用得以体现。一般而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其体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相对比较高,人们健康的意识和体育运动的习惯都相应提高到较高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品供给、规模大小以及服务质量都受制于区域经济水平。
3.4 社会人文特征
社会人文特征体现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精神主导和文化影响。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基石,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多种可能,至于如何取舍、如何运作、如何发展,则完全取决于人类主体的选择,取决于文化的制约。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在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实践和体育生活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而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体育属性的文化。从我国区域体育文化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区域体育活动自始至终是与当地文化融汇在一起,并保持着区域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特征。可以说,区域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体育文化,使区域体育文化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成为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枝叶。如岭南体育在岭南文化兼容、务实、世俗和创新的文化特性熏陶下,形成了一种既具有民族文化遗风又有西方文化特点的区域体育文化。
4 小结
大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地域特点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构建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完善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