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分类实施策略_生物分类论文

新教材生物实验教学的分类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实验教学论文,策略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3-0053-02

新课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新课标教材和原大纲教材相比具有实验多、探究性强的特点,再加上教材版本多样,各有千秋,为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回顾3年来第一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验教学,我们立足所用版本教材(苏教版),对实验进行了分类实施教学,整合资源、合理取舍,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我们所选用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标教材,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必修模块的实验共有36个,其中包括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验内容的变化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用36个课时学完每个必修模块,在这36个课时中,如何发挥好实验在生物教学的作用,体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配备不足等原因,我校高一下学期才开始开设生物课,因此课时显得尤为紧张,再加上实验内容广度、难度的把握、实验活动方式的选择、开发与利用实验相关的资源等都是教师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根据这些问题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 研读课标,整合资源,确定实验内容的广度和难度

苏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写上,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路。我们首先把教材和课标进行了比较(详见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实验)。

通过将苏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比较,再结合人教版教材以及学校的实验条件,确定了我们所开设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形式。例如,有关必修一的实验内容及教学活动形式见表1。

2 分类实施策略

根据我们制定的实验活动内容和教学活动形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2.1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更有效迅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在3年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在必修一设置了比较多的学生分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起始年级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课教学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如下改进实验课的教学:①教师布置实验课题,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②师生共同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商讨、修改;③师生准备实验材料和器材;④按照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实验;⑤课后反思实验课得失,完善实验报告。

例如必修一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实验开展:提前7d教师布置实验课题,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前3d—4d,学生上交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对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商讨、修改;实验的前一天,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如苹果、梨、橘子、番茄、牛奶、果汁、蛋清、花生、黄豆等,并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如对花生和黄豆的浸泡;教师根据学生实验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课上,按照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实验;由于有个别学生坚持使用橘子、果汁等实验材料,实验现象不理想,课后认真反思实验课的得失,完成富有个性的实验报告。

2.2 课堂实验向课外拓展探究延伸

由于课时紧张,再加上有些慢性实验无法在课堂40min内完成,我们采用小组课外活动课堂交流的做法,将课堂实验向课外空间拓展延伸。

例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影响无氧呼吸的因素”的实验,首先由学生围绕实验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经过筛选,确立了各组探究的问题分别是: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吗?②酵母菌无氧呼吸也能产生气体吗?怎样鉴定有无产生?③酸碱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吗?④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影响吗?

提前1d根据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锥形瓶(也可用矿泉水瓶代替)、气球、干酵母、5%的葡萄糖液、橡胶塞、玻璃弯管、乳胶管、夹子、配置好的pH分别为6、7、8、9的缓冲液、注射器、液体石蜡、滴管若干个、水浴锅、温度计等。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需要的器材,安装好自己的实验装置。

实验课上,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各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是什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酵母菌无氧的条件?如何比较哪支试管无氧呼吸速度最快?通过实验你有哪些收获”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细胞呼吸的方式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同时培养了他们实验探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

此外,一些课外活动,如“制作真核细胞模型”、“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先天智力障碍和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等,也可采用小组课外活动课堂交流的形式。各小组学生集思广益,巧妙取材,精心设计,制作出大量精美的模型,使得课堂交流也变得异常生动、精彩,充满着学生们的奇思妙想。

2.3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第一轮开设新课程实验教学,许多新增实验不具备实验条件,导致无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但是这些实验恰恰成为学生设计实验的素材,对此类实验的学习教师采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课堂交流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会做实验,而且还要让学生会设计实验,使他们在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设计方案、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教学时,由于实验室一直没有买到生物素类似物,因此改为实验设计作业,以此来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培养实验设计的能力。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通过课堂交流,相互之间对各个方案进行评析、修正、完善。例如一个实验方案如下:

(1)提出问题:

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

促进插条生根的萘乙酸最适浓度是300mg/L。

(3)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会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制作插条,选取生长良好的带有一芽一叶的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条,下端要削成斜面。

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处理:浓度分别为:100mg/L、300mg/L、500mg/L、700mg/L。

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保持温度(25~30℃)。

观察记录:设计记录表格,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6)表达与交流。

此外,我们还一直坚持进行“学案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案在教学中的导学功能突出,也成为师生交流的新平台。我们也重视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有机的整合,大大优化了实验过程,拓宽了实验教学渠道,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回顾3年来的实验教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尽量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所教学生在2008年的高考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是,毕竟是第一轮实施新课程教学,还有许多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由于实验室建设和购物环境的限制,有些试剂如甲基绿、吡罗红等染料购买困难等。

标签:;  

新教材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分类实施策略_生物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