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综述_传播学论文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综述_传播学论文

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理论交叉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学理论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乃至整个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人员很早就意识到传播学这门重要的相关学科与本学科的特殊关系,注重引进传播学的成果。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J·H·谢拉最早成功地将传播学理论引入图书情报学,他的“社会认识论”以及由此引出的图书情报信息交流学说直接借鉴了传播学的相关原理,有力地推动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情报学研究对于传播问题的探讨呈现出较为深入、广泛的趋势。而我国对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的交叉研究,也随着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进步而迅速发展。因此,笔者对近十几年来我国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交叉研究论文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调研,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

1 研究论文的分布

笔者利用清华学术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上检索工具,用关键词“传播学”与“图书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等进行匹配检索。共查到论文42篇。其中,对传播学与图书馆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的论文较多,共有29篇,约占文章总数的69%;对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的论文有8篇,约占总数的19%;而对传播学与情报学进行交叉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只有5篇,约占文章总数的12%,如表1。

表1 1989-2003年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年份 1989 199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合计

篇数 1 2 1 3 2 1 3 4 5 9 5 4 2 42

综合所搜集的论文内容,笔者认为交叉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传播与交流层面上拓展了图书情报学的认识领域,但研究内容仍然比较分散,不够深入和系统,一些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没有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探讨,在需达成共识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没有统一。这有赖于对差异的根源,如情报、文献、图书情报系统的本质在传播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学科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目前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2 学科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引进的前提。目的是对双方的研究对象、渊源、范式、特征与应用相互对比,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从而发现联系的切入点及超越双方的更本质的规律。

2.1 传播学与图书馆学

2.1.1 传播学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多数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这里的相关因素是指图书馆藏书的补充与管理、分类与编目、宣传与流通、阅读辅导、人员与设备等;而传播学是以社会信息交流为研究对象。从中不难看出,传播学是通过社会信息交流去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图书馆学则是通过图书馆去研究人类的信息交流。对此,谢拉曾作出过精辟地论述:图书馆的交流,大部分是接收者自己获得的。读者必须到图书馆去寻找那些他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从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中挑选出来。相比之下,大众传播则完全控制在传播者手中,由他决定向大众传播什么样的信息。而接收者除关掉电视机或抛开报纸外,别无其他选择。图书馆读者所需的信息并非人人相同,就象从电视屏幕或广播上接收的内容那样。相反,每个人选择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还要可以反复被借用。

虽然传播学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都涉及到人类信息交流的问题,但作为通过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来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图书馆学来说,不能囊括整个人类信息交流的研究,而仅限于通过图书馆收藏的信息去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情况。传播学的研究是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传播行为开始,来进行传播者的研究、信息研究、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和效果研究,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可以站在整个人类传播行为的高度来审视人类信息交流的整体。因此,传播学可以较容易地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而图书馆学由于图书馆本身的局限性,就显得困难一些,范围小一些。只能偏重文献信息交流的研究,而有别于其他信息交流的研究。

2.1.2 传播机构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传播机构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提供信息、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发展文化、娱乐。而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社会文献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可以看出,两者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人类信息的获取、整理、保存和传递中,有许多功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实际上只是各自的能量大小所造成的差异。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传播来完成。如果没有信息交流,图书馆保存的文化财富再多,也难以实现其保存价值。

因此,在整个社会信息大传播的系统中,图书馆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依赖于整个大系统所提供的社会环境,而且也以自身特有的功能作用于整个传播大系统。

2.1.3 传播学与图书馆学的学科框架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图书馆学侧重于图书馆工作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等具体的实体活动研究,被人们称之为——实用图书馆学。但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整个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这种反映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试图从事物内部找出其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谢拉将传播学理论引入图书馆学之中,重新解释并发展了图书馆学的内涵。谢拉的图书馆学交流说,在很大程度上引用了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图书馆学与传播学具有相似性,它们同属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和要素基本相同——都是面向社会公众,间接交流并以书本、电子为媒介。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图书馆学以接收者为中心,大众传播学以传播者为中心,具体在传递内容、时间和方式方法上,也都存有差异。图书馆与大众传播并列地同属社会公众传播系统,彼此存在相互借鉴的关系。

2.2 传播学与情报学

传播学与情报学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两者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现象。情报学研究的是在某一社会构架系统下,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其关心的是个人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符号学意义上的文本,包含文本及其替代品系统。而传播学也称传学、传意学,是研究人们同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机理作用的科学,即研究共享信息的过程。

两者的共同性在于都是情报的生产、组织、传输、管理和使用等相关活动。两者的差异性在于传播学关注传播意义建构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社会实质。而情报学则关注情报传输,并在传播主客体相互作用问题上持有工具主义和理智的态度,同时更多地关注文献和系统情境。在所强调的渠道或代码方面,传播学考察的是面对面的(人际的)渠道以及在技术上可以通过中介起作用的相互影响,其所关注的焦点是使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代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而情报学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渠道上(主要是大众媒介,如图书、CD-ROM、缩微品或计算机),利用语言[印刷]渠道和图示(插图、图解或图像)渠道,强调视觉代码。在系统网络方面,情报学强调可管理的正式系统;传播学考察的是目的多样的非正式结构化系统。此外,情报学强调结果、传输、存检、系统设计的测度和评介等工程、事理意义上的问题;传播学广泛地考察相互作用的有目的、无目的的结果。这些差异反映了情报学与传播学学科渊源上的差异。

3 学科交叉研究

3.1 图书情报学研究引进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3.1.1 图书馆学引进传播学理论

·将作为传播学立论基础的“交流学”引入图书馆学。谢拉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传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交流学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如文献信息交流说的要点是: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文献信息交流是人际知识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知识交流可分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人们就不得不利用文献等中介物来进行间接交流。因为从文献中提取信息,从事文献信息交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应将文献信息交流现象作为图书馆学的对象。可以看出,交流学说基本上是以传播学理论作为立论基础的。

·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图书馆学。以传播学的要素取代“要素说”的要素。中国图书馆学的“要素说”,有“三要素”(书、人、法)、“四要素”(图书、人员、设备、方法)和“五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等。这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随着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要素多为事物表象,而传播学的五要素(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效果),反映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此来研究图书馆学,则概念准确,框架清晰,结构合理,易于抓住要害。相比之下,“要素说”的要素则概念不够准确,主次不分,甚至还缺少主要的要素。所以,传播学的五要素一经引入,便为图书馆界所普遍接受。连“读者核心说”也以此为框架来构建其信息交流的模式。

3.1.2 情报学引进传播学理论 情报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着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以充实其自身理论,完善其技术。早在情报学发展初期,就形成了影响最大的社会传播学派。该学派主要利用了交流与传播的方法去研究情报学理论——强调情报科学和传播学研究在人类交流方面的共同兴趣,提出要把作为现象的情报与作为过程的传播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传播学为情报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理念,借助于传播学理论,情报学从宏观上研究情报交流或情报传播的模式、机制和规律,包括文献传播、科学情报传播、一般的社会情报传播。作为情报传播过程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情报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3.2 传播学成果的利用

就目前而言,图书情报学科中直接引入的传播学原理、概念主要包括:传播模式、传播要素、传播学理论框架、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分析、传播职能等。主要形式有3种:

3.2.1 从传播学中获得启示,构建图书情报学理论的基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界的专家从奥古斯德的人类传播系统模式引出现代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双重模式,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图书情报学基本原理。内在机制是原理部分,在宏观上表现为“信息源→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媒介→受传者→反馈”。标志着传播理论的渗透与演进,外在表象是在微观上表现为具体图书馆收集、加工、整理、流通、阅览、反馈的模式,是原理模式在社会系统中的放大。该理论模式直接利用了传播学的模式成果,并且是建立在图书情报学的文献信息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与传播学是有区别的。

3.3.2 借鉴传播学模式问题,探索图书情报系统中信息传播的模式与实践 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传播学模式首推拉斯维尔模式,即5W模式,5W模式主要回答下列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by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5W模式实际上说明了一个完整的情报交流过程。可以将一个图书情报系统视为一个传播系统。“谁”可以看成是图书情报机构、咨询公司、信息专家。“说了什么”是指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产品或商品以及重要的、核心的图书情报信息。“通过什么渠道”指的是情报传递方式,即多项主动传递。“对谁”是指广大的用户以及一切需要情报服务的机构、组织。“取得的效果”是指情报信息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通过对5W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图书情报系统可以利用传播学模式来建立合理、严谨、高效的控制系统并及时地反馈用户的信息。

3.2.3 图书馆传播效果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传播学相关原理,特别是以“5W”模式为基础,对图书馆的主体、受体、渠道、效果、环境等进行分析,找出其特点、影响因素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与途径。

4 发展趋势预测

现代传播学的发展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借鉴、利用传播学成果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图书情报学发展的中心理论之一。信息传播革命的到来,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传播学的内涵也在信息科学的强烈影响下,从社会学传统的关系、意义和语义符号发展到作为统一体的信息;在传播主客体的关系上,从“靶子论”到受众中心论;在研究范式逐渐向系统研究发展,包括提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学科发展的趋同融合已十分明显。

诸多图书情报学家,如英格沃森、萨拉塞维克等都提出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的逐步融合是一大趋势并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博格曼和施门特还给出了范式转移、交叉、领域迭盖和共有理论4种融合的模式,而周庆山教授的文献传播理论正是一种融合的实践。最新的情报学专著往往在相应的章节纳入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并置而不是改造。一些图书馆学者也大量涉足有关图书馆的传播问题而不仅仅是文献传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传播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合并且融合课程的现象,更进一步证明了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必将会融合趋同,形成新的学科方向。

5 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学者对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做了广泛的探讨,从学科框架、研究对象、社会功能的比较到理论成果的引进和利用。可以肯定,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交叉研究,不仅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理念,使得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互相借鉴,得到令人可喜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趋同融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研究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尚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兴起促使整个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以及信息的反馈等都产生变革,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播学和图书情报学的内容,还给传播学与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式,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我们深信,未来的研究必将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入,获得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综述_传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