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与生态圈构建研究论文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与生态圈构建研究

孙瑞英 贾旭楠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目的/意义]在智库建设新的历史机遇期下对高校智库服务体系构建进行创新性理论探讨,从而突破高校进行智库建设的障碍。[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信息生态理论视角,挖掘出信息生态理论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关联性,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生态因子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结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并为高校智库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不仅将我国智库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也提出了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在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目前,我国智库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攻坚期”,高校智库是我国智库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这场攻坚战的主要对象。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都对高校智库建设展开了相关研究:刘辉等从政府、高校、技术3个维度探讨影响高校智库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高校智库应坚持其独立性、增强“思想市场”建设以及做“政府、媒体或公民的衔接者”[1]。龚会莲则针对高校智库进行政策研究的薄弱点,考虑到在政策议程和政策评价等阶段发挥其影响,并试图构建中国高校智库的行为分析框架[2]。王冲利用理论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相关模型构建等方法,构建了“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决策咨询体系,提出高校智库应完善以实际贡献和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评价机制[3]。武慧娟等以吉林省高校智库为例,针对制约其发展的3个因素,将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协同决策咨询系统和多元化决策评估系统相结合,提出高校智库的协同决策机制[4]。从近些年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术界在高校智库的理论、功能和运行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9]。但将高校智库视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从信息生态视角对高校智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对高校智库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与生态圈,从而进一步扩展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升高校智库的服务效能。

1 高校智库建设需要信息生态学的理论支撑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理论引入信息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信息生态”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学者Rafael Capurro所写的《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一文当中,该学者率先提出了信息生态的概念,掀起了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新篇章,之后逐渐延伸至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10]。目前我国学者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大派别,一类是以张新时院士为代表的社会学视角的信息生态学研究,他主张信息生态学应该将信息科学优势和生态学学科特点兼收并蓄,强调人与生物圈或生态系统生存问题的综合研究、模拟和预测,并着重于未来的发展和反馈[11]。一类是以高琼、卢建波等为代表的从生态学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概括,认为信息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结合,并对生态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科[12]。本文将从社会科学角度对高校智库建设进行信息生态学阐释。

1.1 高校智库建设SWOT分析

高校智库建设存在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采用SWOT分析方法可以对高校智库建设进行深入剖析,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智库建设的SWOT分析示意图

第一,内部优势。首先,高校智库相比较于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来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一方面,高校智库资金来源稳定且渠道多样;另一方面,高校智库的智库成果更具学术严肃性,因此,更加公正客观。其次,高校智库建设有高校图书馆或科研院所作为坚强的后盾,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健全的科研基础设施。第三,高校是我国“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地,据统计,我国高校聚集了国内80%以上的科研人员,智库研究人员一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顶尖学者,学术造诣深厚,更具备为政策献言献策的能力。

彩陶上所装饰的纹饰也是经过古人们对生活的提炼,所创造出来的图案。这类图案一般有三种,一、是几何图形。这个是通过当时人们思维所抽象出来的。二、是任意描绘、刻画出来的线条,这类比较随性随心。三、是反映大自然,我们古人所看到的事物,像鱼纹、鸟兽纹、花果纹等,这些具象的图形,一般都与他们当时生活环境充满着联系。这些物象通过当时人们的加工和提炼,最后反映到彩陶之上作为装饰。

对路基区、取土场区、临时堆土场区及弃渣场区的监测,主要在每年汛前、汛后各一次,日降水量大于25 mm以上时增测1次,6—9月汛期各月监测一次。对于桥隧、附属设施及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的监测需每月一次,降水量大于25 mm以上时增测1次。

信息生态学将信息活动主体划分为4大类,分别是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分解者和信息消费者[22]。各类信息主体分工明确,在信息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共同组成了信息生态链,如图3所示。在这个系统中,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居于主体地位,拉动了整个系统的信息生产能力,而其他主体处于从属地位。其中,信息生产者生产和提供信息资源;信息组织者则是将无序的信息整理为有序的信息集合的主体;信息传播者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序化信息传递给下一层级的信息主体;信息分解者是根据消费者实际需要,进一步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解和重组的信息主体;信息消费者则是有信息需求并使用信息的主体。

第四,外部威胁。高校智库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智库普遍缺乏信息共享意识,还没有建成共享交流平台,各个智库各自为政,高校智库的数据保护意识过强,应该共享的数据获取十分困难,从而制约高校智库的决策支撑能力。其次,高校智库间、高校智库与政府、企业及其他智库的联系并不紧密,无法形成“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智库联盟,阻碍高校智库的进一步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与信息生态学理论对接机制

信息生态圈也称为信息生态系统,是指信息人与信息环境彼此作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实质就是将原本的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行为等构成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进行紧密结合,通过对各个基本要素的强化和升级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整个信息生态圈的有效循环和均衡性发展。信息生态圈与生物圈相类似,都是一个闭合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圈中,各个构成要素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循环和物质交换[20]。在整个信息生态圈中,信息人作为信息的捕食者居于主体地位;信息可以视为生态链中的食物;信息环境则是信息循环过程中各支撑、规范因素的集合,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具体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制度等[21]

1.3 基于信息生态学的解决路径

广义上的符号性戏仿并不涉及商标性使用,应当援引著作权法的规则适用言论自由和合理使用规则抗辩;狭义上的商标戏仿行为则由他人在经营活动中作出,在商标侵权认定中仅需考虑后一种情形。因为如果不构成商标性使用,则不至于有混淆之虞,则该种行为当不属于商标法探讨之列。

图2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高校智库建设问题对接机制图

第二,基于生态位的变化性和竞争性,解决高校智库自我定位模糊问题。信息生态位主要指参与信息相关活动的信息人,在所在的信息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17]。这种特定地位会随着信息人自身发展程度和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扩展、收缩或转移。而信息人之间的竞争性是引发信息生态位出现变化的起因之一。在两个信息人之间,竞争力较强的信息人其生态位得到进一步扩大;竞争力较弱的信息人其生态位将被迫收缩或采用替代资源导致信息生态位的转移[18]。提升我国高校智库的社会竞争力必须依据生态位的变化性和竞争性特点,思考自我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程度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从而确定扩展、收缩或转移战略。一方面,高校智库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来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智库成果;另一方面,在与官方智库和社会智库的竞争和协同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把竞争压力变成动力,取他方之长,为我所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第二,内部劣势。高校智库自我定位模糊、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成果导向的激励机制是制约其发展的3个重要因素。高校进行智库建设起步较晚,各工作环节职责权限界定不清,智库服务工作的各环节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高层次人才的群聚效应,致使研究成果偏学术性,对具体的实践问题的指导性较弱。智库管理方法落后,智库成果缺乏创新性,此外,缺乏有效的成果评价和产出激励机制,智库成果难以纳入研究人员的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之中,无法激发智库人员的研究热情。

第三,基于信息生态圈的整体性与协同性,解决高校智库各自为政问题。信息生态圈也称为信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于信息不断交换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交互和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9]。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信息生态圈的改变。同时,系统内各要素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只有这些要素协同发展才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要素功能之和。高校智库服务不是孤立的,在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与人、人类组织、社区或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因此,高校智库系统也存在着各种种群、群落,这些种群、群落与政策、制度、文化等信息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智库生态圈,这个智库生态圈包含着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与系统外部生态主体相互协同进而推动整个智库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演替,因此,必须遵循信息生态圈的整体性与协同性特点,做好智库生态圈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与系统外部生态主体的相互协同工作,避免高校智库各自为政。

第一,基于信息生态链的流转性和增值性,解决高校智库各工作环节不协同问题。信息生态链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信息人之间信息流的链式依赖关系[14]。信息链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等[15]。一方面,在这一链条中信息不断在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接受者等信息主体间进行流转,而这种信息流转并不是单向不可逆的,这种特性使信息的流动更加自由。另一方面,信息链中各信息主体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产出和信息交换,与此同时信息接受者也在不断进行着信息反馈,以校正信息的精确性和针对性而使信息增值,从而促使整个循环呈现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态势。另外,由于所有的信息活动都发生在信息环境之中,信息环境对这种信息流转起着不可替代的制约与激励作用,信息人和信息不断适应并调节着信息环境,使信息链构成要素共同进化。一般来说,智库的情报工作过程由5个阶段组成:情报需求识别、情报设计、情报收集、情报分析与处理、情报评价与应用[16]。这5个阶段也是高校智库工作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高校智库工作各个环节之间并不能有效衔接,影响了智库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必须遵循信息生态链的流转性和增值性特点,协调好智库工作各个环节的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产出和信息交换,关注信息接受者的信息反馈,使智库服务更具精确性和针对性。首先,高校智库需要针对政府、企业以及智库自身的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其次,高校智库利用自身的数据库、技术手段、工具方法和专家智慧等资源优势进行情报设计、收集、分析和处理,针对政策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处置方案,最终产出内参报送、研究报告、简报提案等一系列智库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估,根据用户反馈对智库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高校智库服务质量,促使整个高校智库服务工作过程不断优化升级。

工程信息化,产品设计数字化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工程图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个融合了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的工程图学的学科构架正逐步形成。

2 高校智库建设的信息生态因子分析

根据图1高校智库建设的SWOT分析可知,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第一,高校智库自我定位模糊,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第二,高校智库工作流程不顺畅,各个工作环节缺乏有效协同;第三,高校智库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智库联盟。高校智库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因此,可以依据信息生态学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笔者将从3个基础理论出发,依据信息生态理论与高校智库建设的契合点,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如图2所示。

笔者根据信息生态学理论对信息主体的分类以及高校智库的工作流程,将高校智库的信息主体生态因子划分为3个方面:高校智库组织、高校智库信息人和高校智库用户。

2.1 高校智库的信息生态环境

高校智库信息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智库中的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进行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它可分为内部信息环境和外部信息环境。高校智库的内部信息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智库品牌、组织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外部信息环境则包括国家方针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制度、资金支持以及其与官方智库、社会智库和母体高校之间的竞争、合作、协同关系。例如,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大政方针政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2.2 高校智库的信息人主体

第三,外部机会。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对高校智库进行规范和指导,促进了高校智库的良性发展,高校智库建设进入历史机遇期。例如,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该计划提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充分发挥学科完备、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促进高校智力服务能力全面提高”。2017年,31家高校智库共同建立了“高校高端智库联盟”,并签署了“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高校智库联盟公约。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智库建设进程。同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高校智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中心通过与上海元方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专题数据库,为政府绩效管理、公务员考核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13]

图3 信息生态链及其功能

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和兴趣,有效提高学生业余体育文化质量,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整心态,缓解压力,积极地面对生活。

第一,高校智库组织。高校智库组织是指各高校智库主体在一定的智库环境中,为实现高校智库共同目标并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成的微观系统[23]。高校智库组织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智库组织结构,高校智库组织与用户的关系以及高校对智库组织的重视程度。高校智库组织结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二者各有利弊[24]。集中式组织结构职能较为集中,可以整合所有优势资源,但是无法及时对用户需求做出反应。分布式组织结构可以使各部门优势互补,针对用户需求做出更具个性化的决策,但不利于组织内信息资源的集中协调。也就是说,这两种传统的组织结构都无法满足高校智库建设的需要,难以使高校智库面对智库用户个性化需求及时对决策进行调整。在我国推进高校智库建设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都将智库视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以及科研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智库整体质量不高,有“库”无“智”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健全的高校智库系统,无法为智库用户出谋划策。

第二,高校智库信息提供者。在整个高校智库生态系统中,高校智库信息提供者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智库服务的效果。高校智库自身的功能定位对高校智库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智库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情报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其次,由于高校智库面对的服务对象和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对高校智库人员生产、创造智库成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同时也难以对智库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需要不断找寻“内在学术质量”和“外在用户需求”的平衡点。最后,高校智库研究项目仅凭智库中某专家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智库团队的通力合作。智库团队中的成员应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需要跨部门、跨单位进行人员调配,这不仅会使智库人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也会促进整个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第三,高校智库用户。高校智库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高校自身,他们是整个高校智库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面对政府用户,高校智库往往以内参报送、政府咨询报告等形式为其决策提供支持,例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通过其所撰写的《国情报告》向中央领导层献言献策,或是高校智库人员作为政府聘用人员直接参与领导层的决策活动,例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林毅夫教授就曾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何茂春高级研究员也担任国务院参事一职[25]。而针对企业用户而言,高校智库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市场调研、行业报告、科技查新等服务[26]。除此之外,高校自身也需要智库为其提供人才培养、专利检索和定题服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因此,高校智库所提供的服务是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多样化智库服务。

2.3 高校智库的信息资源

高校智库是一个提供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方面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比较完备,学术氛围浓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高校智库有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种类。这些信息资源包括具有在大学、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学术论文、专著、内参报告等文献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数据处理平台、大数据技术等技术资源以及高校举办的各种品牌峰会、研讨会、学术论坛等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高校智库信息资源是整个高校智库生态系统得以运转和发展的基础,并贯穿于系统循环的全过程。

3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循环系统构建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循环系统是当前高校智库建设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由多个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组成的,多层次、可循环的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层。因此,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是构成其信息生态圈的基础。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生态链条,而是由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可循环往复的复合生态链条,挖掘出组成高校智库生态链的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构建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文在应用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高校智库建设的基础上,从信息生态学相关理论出发,构建了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和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并从高校智库主体因子、信息资源因子和信息环境3个方面对高校智库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矿化对岩性选择不明显,属于全岩性铀矿化,但矿体主要产于断裂下盘次级破碎带或膨大部位,而断裂上盘的伟晶白岗岩仅有少量的铀富集(图9)。

3.1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构建

信息生态链反映了特定环境下多个信息主体之间形成的链式信息流转关系,信息流转过程中包括信息主体、信息和信息环境3个核心要素[27]。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主干链和支撑链,如图4所示[28]。主干链由信息主体和信息资源组成,包括高校智库组织、高校智库提供者、高校智库用户以及高校智库信息资源。其中高校智库组织对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和辅助人员进行组织管理,协调智库各部门并确保各个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高校智库提供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各种信息平台,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不同类型的智库成果,并向有需求的政府部门、商业组织、高校进行输出。支撑链主要由信息环境组成,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高校智库内部环境中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财务机制相互协同,对支撑链产生直接影响;外部环境中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的竞争合作关系等环境要素也对支撑链产生制约和影响,共同决定社会对高校智库品牌的认可程度。

图4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

3.2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构建

在高校智库信息链的基础上对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进行构建,以高校智库信息生态主干链为核心,将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划分为内部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如图5所示。其中高校智库提供者、高校智库用户和高校智库信息资源分别代表高校智库微观系统。这3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关系构成了高校智库的中间系统。高校智库提供者对智库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智库成果提供给智库用户,即将经过培养的优秀智库人才和决策咨询意见提供给政府、企业,并为高校的科研项目提供定题评估、情报检索、前景预测等服务。高校智库用户根据对智库成果的实际运用情况对智库资源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专家学者,以进一步改进其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外层系统中的协调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财务机制相互协调,促进高校智库系统的完善和净化。而宏观系统中国家制定有利于高校智库发展的相关政策,社会对高校智库品牌的认可程度,国家、企业以及高校对智库提供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高校智库与其他智库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交流共享则作为高校智库所处的大环境背景无时无刻对其发展运行产生深刻影响。

图5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圈

3.3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循环系统构建建议

从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信息人主体、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3个因素出发,提出以下高校智库建设建议。

第一,提升高校智库信息人主体因子的素质。提升高校智库系统信息分主体因子的素质是高校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高校智库要突破传统组织结构的局限,提高智库建设意识,提升智库人员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高校智库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实施高端人才和各领域领军人才引进策略,把握各领域前沿动态,提供高质量的智库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决策咨询服务的专业性和精确性。与此同时,政府、企业和高校也应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人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智库用户的不同类型对其进行细分,挖掘智库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智库成果与用户需求有效对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智库服务。

第二,提高高校智库信息资源因子的质量。高校智库信息资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智库决策咨询的质量。首先,高校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资源,高校智库应深度挖掘这些已有的信息资源来提供智库服务,同时也可以在这些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查缺不漏,不断更新智库资源。其次,要以智库用户的实际需求为驱动,对高校智库信息资源引进进行科学规划,高校智库可以通过开展供需见面会、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实地调研等方法多维度了解用户需求,将高校智库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根据高校智库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库。再次,要做好智库成果的保存和转化工作。高校智库成果不仅包含高校自身的学术论文、期刊专著、发明专利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各类智库网站获取已有的网络智库成果,在对各种智库成果有效保存的基础上,做好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后,要促进可公开的高校智库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例如通过高校智库联盟、馆际互借、校企合办等方式实现智库资源的对更多用户的开放,扩大对实践领域的指导范围。

在当前社会,呼唤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应有之义。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具有工匠精神意识的年轻力量。但是,通过细致分析工匠精舍的内涵,我们发现必须重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意识的比翼齐飞,要塑造“新匠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固守传承的接班人。

第三,重视高校智库环境因子的优化。首先,应从内部环境入手,对智库组织进行有效管理,协调高校智库内各信息人主体因子的信息行为,并形成可量化的绩效考评机制以激励智库人员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资助明细以及内部资金流动进行公示,建立透明化的财务机制。其次,国家应颁布更有利的高校智库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为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智库也应开放资源,削减经费,不断推动与其他智库的竞争与协作,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得到智库用户和社会舆论的认可,提升高校智库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辉,李柯凝.高校智库的三重面向:内涵、挑战与发展路径[J].情报杂志,2018,37(8):45-50.

[2]龚会莲.研究成果、传递通道与高校智库治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7):38-44.

[3]王冲.大数据视域下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4):100-104,129.

[4]武慧娟,秦雯,孙鸿飞.激励视角下高校智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以吉林省高校智库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17,37(3):8-12.

[5]王凤满.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45-50.

[6]赵雪岩,彭焱.高校图书馆参与高校智库建设与服务的优势及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28-33.

[7]高咏先.国内高校智库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0):43-49.

[8]于丰园,于群英.中国高校智库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1):72-76.

[9]张旭,张向先.高校图书馆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4):59-65.

[10]Capurro R.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Contribution to the NORDINFO International Seminar“Information and Quality”[J].Royal School of Librarianship,Copenhagen,1989,(8):23-25.

[11]张新时.90年代生态学的新分支——信息生态学[J].生物科学信息,1990,(3):101-103.

[12]娄策群,桂晓苗,杨小溪.我国信息生态学学科建设构想[J].情报科学,2013,31(2):13-18.

[13]关晓斌,伍聪.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7,(2):37-41.

[14]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29-32.

[15]韩刚,谭政.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1):18-20,32.

[16]李纲,李阳.面向决策的智库协同创新情报服务:功能定位与体系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6,(1):36-43.

[17]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5):23-27.

[18]陈燕红.信息生态位变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2,(8):19-20.

[19]王云梅.信息生态系统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25-28.

[20]刘洵.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同进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49-54.

[21]王浩.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智库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1):44-47,54.

[22]靖继鹏,张向先.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7.

[23]黄冬梅,李红梅.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09.

[24]陈美华,王延飞.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的生态基础[J].情报科学,2018,36(3):26-32.

[25]赵勇,崔晓彤,高思嘉.我国卓越高校智库的人才结构、聚焦主题与传播渠道[J].情报杂志,2017,36(4):54-60.

[26]许雅涵,王顺新,张源.面向地方企业情报需求的高校智库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6):148-149,151.

[27]张向先,耿荣娜,李昆.商务网站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17-20,38.

[28]张旭.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and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ircle

Sun Ruiying Jia X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 :[Purpose/Meaning]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think tank construction,an innovativ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nk tank servi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carried out,thus breaking through the obstac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thods/Processes]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logical theory perspective of“information,information peopl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ecological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was unearthed,and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heir impact mechanism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were systematic analysis.[Results/Conclusions]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and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ircle based on information ecological theory provide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think tank;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information ecological circle

收稿日期: 2019-03-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家情报工作运筹调控与能力增长协同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9YJA870011); 2018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面向‘双创’实践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SJGY20180400)。

作者简介: 孙瑞英 (1968-),女,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竞争情报、知识管理。贾旭楠 (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情报服务。

DOI: 10.3969/j.issn.1008-0821.2019.08.005

〔中图分类号〕 G252.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821( 2019) 08-0037-08

(责任编辑: 郭沫含)

标签:;  ;  ;  ;  

高校智库信息生态链与生态圈构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