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那么,究竟怎样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探究性课堂的基础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都很重视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一种师生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探究性课堂的关键
如在教学青岛版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一课时,为了渗透观察方法,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摸口袋”的解暗箱实验。
师:同学们不懈地开动脑筋,又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再让我们去发现身体里面都是有什么。可是有一个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对于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等这些身体表面的器官,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来观察,那些用眼睛观察不到的身体部位,我们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试着作答。
老师准备三个牛皮纸袋(密封不透明的口袋,一个口袋里装的是毛毛熊,一个口袋里装的是钟表,一个里面装的是苹果)。
师: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该怎样知道呀?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谁来挑战一下,解开老师的口袋之谜,必须讲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学生上台猜物,总结观察方法:猜一猜,摸一摸,听一听等。
一个巧妙的“解暗箱”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行之有效、行之有法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科学观察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同学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开了口袋之谜,你们的方法很得当。其实我们的身体不就像这个密封的口袋吗?外表有皮肤覆盖着,里面包裹着许多内脏器官。虽然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这些器官,但我们可以用猜一猜、摸一摸、听一听等观察方法来了解我们身体里面有什么。想探索一下吗?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用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随着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还不时地插进一些内容。这节课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大大增加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探索活动的广阔时空。
三、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是构建新型课堂的核心
1.让学生自己动手。
科学的课堂应该是愉悦的课堂。教师切不可低估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造能力,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担心学生掌握不了这个、领会不了那个,束手束脚地组织教学。科学教学应重在动手。强调动手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自探究了,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执教《我的雨量器》这节课上,尝试小组合作制作雨量器。首先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把制作雨量器的步骤详细划分为七步,即去除包装、截取瓶身、制作标尺、固定瓶身、黏贴标尺、适当装饰、检查上交。然后从第一张桌开始进行流水线制作,第一个制作完的小组为优胜。这次合作存在小组合作(同位之前的合作)和大组合作(一竖排同学之前的合作)两种小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在激烈竞争的气氛中加强了团队精神。在合作探究中,他们相互协作,获得了成功,感到无比的快乐。
四、做好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是构建探究性课堂的有力保障
在做《水变咸了》的实验中,有个平时不太喜欢动手的小男孩往水中放了两次盐后发现水依然没有什么变化,就在一旁玩了起来。我发现后,就鼓励他说科学是需要坚持的,相信他一定能发现水中的奥秘。他听了以后又开始继续试验,在加了第四勺盐后,发现无论盐再怎么搅拌都不溶解了。他在我的鼓励声中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现在的课堂上,他的小手举得更高了,声音也更洪亮了。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论文作者:杨仁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科学论文; 的说论文; 的是论文; 雨量器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