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分期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分期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阶段划分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阶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ASS NUMBER G250.9

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回顾一下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一条不断开拓、向前的路。100年来, 中国图书馆事业始终处于生生不息的继承发展之中,它所奠定的基础,为图书馆事业21世纪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研究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史的目的,正是探索中国图书馆事业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发展、变化与转变过程,从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正在组织力量编写一部《中国图书馆百年发展史纲》。如何划分中国图书馆百年发展史的历史阶段?笔者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如下3 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从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这个成果是在资产阶段民主革命的号角下取得的。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民众的觉醒,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影响下,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办馆思想开始传入中国。1904年,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在湖南诞生,而后京师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相继成立,掀起了我国历史上兴办近代图书馆的热潮。在中国历史上曾延续2000多年的古代藏书楼,尽管它曾扮演过保存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角色,终因它对藏书严加禁锢,不对社会开放而受到西方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冲击,而无可挽回地被时代抛弃了。

近代图书馆比古代藏书楼有着无与伦比的进步:(1 )在图书采集的范围上,它不仅收藏古代典籍,更注重订购各类新书和报刊;(2 )在服务对象上,由供贵族阶层和少数知识分子阅读转向社会大众开放;(3)从图书馆功能上看,古代藏书楼以收藏为主,重藏轻用, 近代图书馆则是以用为主,藏是为了用,图书馆已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社会教育的课堂;(4)由于新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方法更为科学先进,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因此它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已对社会具有比古代藏书楼更大的影响力。

这一历史阶段,社会动荡也给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尤其是战乱,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破坏更大。1936年,全国图书馆曾高达5196所,到了抗日战争后期的1943年,由于战争的破坏,中国的图书馆数量已经下降到不足1000所。解放前夕, 全国图书馆仅存391所。历史又一次向我们证明,社会不安定,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文化事业无从谈发展。

第二个历史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这一历史阶段,新中国图书馆事业通过对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继承与改造,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仅以图书馆发展数量为例,解放前夕至1979年底,全国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由55所发展到165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由建国初期的133所增至670所;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属图书馆由建国初期的17所发展到150多所。这30年, 中国图书馆事业如果没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的干扰,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图书馆事业走上了新的征途,通过自身探索和向前苏联学习,在办馆理念上与旧中国图书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图书馆事业是党领导下的事业, 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馆方向,走社会主义的办馆道路;(2 )必须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党性原则是图书馆事业组织的基本原则;(3)图书馆是党的宣传教育阵地, 它必须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4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由国家通过各级主管部门集中管理,必须在国家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下有计划地建设与发展;(5 )图书馆必须贯彻党的“二为”方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上述办馆理念,在今天看来,尽管对社会主义图书馆的办馆道路曾作过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历史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反思。

回忆这30年难以忘却的岁月,图书馆这所知识的殿堂曾被当作阶段斗争的工具,许多原本可以让读者借阅的书籍也被打入“冷宫”,一些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后,他们被剥夺了利用书刊的权利。在办馆指导思想上,我们曾把前苏联图书馆学理论当成教条照搬照抄,而对西方图书馆学一概视为“资产阶级图书馆学”而拒之门外。凡此种种,都使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1978年直到现在,这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历史上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据统计,1996年底,我国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已从1980年的1200所上升到2615所。高等院校图书馆从1979年的670所上升到1000多所。 科学研究系统中型以上的图书馆已从1979年的150多所上升到8000多所。1980年, 全国图书馆经费只有6000多万元,1995年达到了7.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1980 年以前,全国省级图书馆新建馆舍总面积不过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至今, 全国所有省级馆都新建或扩建了馆舍,新建扩建部分每个馆都超过了2 万平方米。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已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超大型图书馆,为海内外所瞩目。事实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图书馆事业已进入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好时期。

这20年,图书馆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原因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图书馆也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1980年5月26日中央书记处第23 次会议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今后图书馆要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专心致志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图书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1987年3月20日, 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强调了发展图书馆事业是一项不可少的重要的智力投资,有力地推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在事业建设上,这几年我们坚持以大带小、分层推进的方针,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图书馆,同时带动发展城乡小型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和家庭读书活动的兴起,更使人们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之路。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各级图书馆不仅能自身应用计算机实现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管理,而且还在实施全国性的“金图工程”计划,促使图书馆现代化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现在全国大约已有1/3的大、中型图书馆上了因特网,部分图书馆还建设了一些数据库。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发展速度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2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已引起国际图书馆界的关注,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中国成功地举办就是有力证明。

百年巨变,使人们得出如下的结论:(1)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图书馆在前进道路上虽多次灾难降临,图书资料几经劫难、毁坏,但都没有能阻挡我们事业的前进;(2)国家稳定, 经济繁荣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提与条件。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得好的时期,大凡都是处在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3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近代图书馆运动的兴起,建国初期前苏联图书馆模式的导入,近20年中国图书馆向现代化图馆书转型,无一不是受外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的影响;(4 )图书馆从业人员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动力。10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精英沈祖荣、 王重民、刘国钧、杜定友、蒋复璁、汪长炳、钱亚新等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人是事业的真正创造者,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用智慧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谱写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史;(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书本式目录到卡片式目录,进而到今天的机读目录,科学技术发展促使了图书馆工作方式的变革,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图书馆工作方式向更高方向发展;(6 )善于抓住机遇,促使图书馆事业乘势而上。这20年,我们抓住了全党将工作重心向经济转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等重要历史机遇,抓住了国际图联在中国召开第62届大会的历史机遇,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方针,争取政府和社会对图书馆更多的认同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7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有着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底子薄,起步晚,地区间、城乡间、不同行业间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分布、文献资源的收藏、读者群落都较复杂,条条块块之间如何整合,文献资源如何进行整体化建设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国情”。不了解国情,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是难以找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之路的。

本文对我国图书馆百年发展史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从中归纳出的初步结论,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不一定准确得当,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就此类问题在图书馆界同行中引起讨论和争鸣。

来稿时间:1998.5.5。编发者:翟凤岐

标签:;  ;  

中国图书馆百年历史分期之我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