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通假字初探

郭店楚简通假字初探

张青松[1]2002年在《郭店楚简通假字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全面考察《郭店楚墓竹简》中出现的通假字。首先,对郭店楚简通假字进行分类考察,以附表的形式作全面统计,正文中重点分析了将近100组通假字,做到点面结合。然后,讨论战国时代通假字骤增的原因和研究战国文字通假的意义。最后,分析研究战国通假字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总结研究古文字通假的经验教训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正文约四万二千字,附表约一万二千字。

张士博[2]2011年在《包山楚简词义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年大量战国楚简材料的出土刊怖,楚简文字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大批新材料的涌现,也为之前出土的楚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包山楚筒作为上个世纪较早出土的一批材料,也因此又重新回到研究的视野范围内。但是纵观整个研究状况,包山楚简最突出的成绩多表现于字形考释方面,对于词汇语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对于包山楚简词汇语义梳理的视角,藉助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对包山简中的词汇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以展示现阶段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为楚简词汇语义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回顾了包山简的研究状况,交代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所选取的材料及与论文相关的术语进行了说明,附带也提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本论文的研究蓝本为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出版的《战国楚地出土竹书十四种》的包山楚简部份,剔除的对象为待考字和目前为止仍未有定论的字,行文的词汇语义判定原则主要依据现代汉语造行取。第二章为改释字对于词羲影响的相关研究。根据改释的种类,封饰笔和异体造行了剔除,共得到改释词条129例,封这些辞例按照考释不同又分为“红外释出”、“准确改释”及“改释存疑”等几个部份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现,得到改释对于简文意羲理解的相关结论。第叁章为通假羲研究。共分为叁个小节。第一节是相关术语界定的说明,本文所讨论的通假羲指的是大范围内的通假,包括古今字、异体字等其他通用情沉。第二节是对通假羲的全面梳理,共列举了相关字词99条,封每一字条分别进行示例分析,最后在第叁节形成本章的一些分析结论,作为小结附在该章的最后。第四节着重分析包山简中出现的多羲词现象,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羲项的字词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在每一个羲项下面进行示例和分析,对于不便理解者给出整句话的意思。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多羲词的羲项均可分为多个词类,且这些词多分布于文书类简中。第五节主要讨论两组易混的近羲词,从前后搭配和其他楚简的对照出发,对雨组近羲词进行比较分析,明晰各组词之间的差异,揭示各自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

弓海涛[3]2013年在《楚简句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楚简文献的语法研究多集中于词类,尤以虚词研究为多。相比于词类,楚简句式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目前仅有一些针对某部竹简或是某篇文献中特殊语句的研究,还缺乏宏观系统性的考察。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战国楚简这一新出断代文献语料句法的系统精确描写,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汉语史视角的独特认识价值。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论文在确定有效研究材料对象、充分吸取迄今楚简考释研究成绩的基础上,圈定既属于上古汉语中的研究热点,又在楚简中具有必要的出现频率,并在相关既有研究中属于空缺的兼语句、双宾句、宾语前置句、疑问句、有字句、同位语结构等6类句式作穷尽爬梳整理分析,基于整理分析结果揭示楚简句法特徵的汉语史的认识价值。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楚简的语法研究概况和材料范围介绍,尤其对楚简语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丁比较全面的综述。主体部分为第二章到第七章。第二章讨论兼语句句型。以兼语动词为线索,依据主语和兼语成分隐现的差异对其句型进行分类讨论,通过研究发现,楚简中兼语动词数量不多,但兼语句式类型较多;兼语式中以使令式句式为多;一词对应多字形的“使”字兼语句在句法结构上似乎有差异;分布上较多集中于包山法律文书部分和上博典籍文献中。第叁章讨论双宾句结构。楚简文献中双宾动词共计约工0个,以语义关系为线索对这10个双宾动词所构成的双宾语句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双宾句式构成成分简单;双宾句式可以与动补结构进行转换;双宾句式的核心义是“给予”义,其语义特徵集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尊卑(包括君臣、君民、长幼、师生等)关系。第四章宾语前置句的探讨。根据宾语前置的变化情况分为两大类:第一,宾语不藉助于增添结构助词而直接位于动词前边;第二,宾语借助于增添结构助词而位于动词前边。进一步将第一类分为3种情形:①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③肯定句宾语前置。调查发现:否定宾语前置句中,否定词与代词宾语语序密切联系,疑问代词只有“何”在和动词“如”发生述宾关系时存有后置的情形借用结构助词提前的宾语前置句中以助词“是”的出现频率最高。第五章讨论疑问句。以疑问词为线索进行分析,分为四类:①疑问代词及其构成的短语,②疑问数词短语,③疑问副词,④疑问语气词。根据楚简语料,将疑问句句型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间句、反诘问句、测度间句。调查发现:疑问代词“何”“奚”使用频率最高;疑问短语中“何如”“如何”不仅出现频率对等,且所表达语义也基本接近;疑问语气词中“乎”使用频率最高,“也”出现频率最低;疑问句以特指间句为主,选择问句不多,且情形简单,通常可供选择的只有两项。第六章讨论有字句,依据“有”字前后成分的差异。探得出土楚简“有”字句可分为9类型;①“x+有+Y”,②“有+Y”,③“X+有”,④“否定形式”⑤“V有”,⑥“有无对举”,⑦“‘有以’固定结构”,⑧“有字连用”,⑨“‘有’字后面肯定否定短语”。考察发现: “有”字句的句法结构与文体性质息息相关,如“X+有+Y”中的领属关系主要来自于遣册类文献,否定形式中“毋”的高频率主要来自于卜筮祭祷类文献而格言体典籍文献中使用了大量的“有字连用”格式。第七章同位语结构。通过研究发现楚简中同位语在分布上较多集中于包山简,结构上有两项和叁顼之分,以两项的数量居多,两项中又以“职官+姓名”最多;粘着性较强的同位结构“尊称+诠号”、“职官+尊称”、 “职官+爵位”散见于典籍文献中;无论从构成成分遗是语义表达上,同位结构都是汉语精密化的体现。最后结语部分是对楚简前文的总结。通过楚简句法的研究发现文献的类型对句法状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类型的文献可能与不同的句法系统存有对应性。论文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的数字化方法,对楚简这一出土文献进行第一次句法方面的系统定量分析研究,并且突出关注出土楚简中文献类型与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刘传宾[4]2010年在《郭店竹简研究综论(文本研究篇)》文中研究说明郭店竹简发现至今已近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学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成绩显着。统观这些年来学界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情况,各家研究多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其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较为零散,未能展现郭店竹简研究的整体状况和研究进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地对郭店竹简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虽然经过学者多年的不懈努力,郭店竹简在文本的释读和文意的疏解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存有一些疑难问题,众说纷纭,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一下郭店竹简的出土、整理与公布等情况,同时概括性说明郭店竹简的研究情况。二、主体部分为五个方面:(一)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这一部分我们首先对学界关于郭店一号墓下葬年代的意见进行总结,并适当言及郭店竹简的撰述时间问题。然后对墓主身份进行推测,对学界据以推测墓主为所谓的“太子之师”的漆耳杯铭文进行深入讨论。(二)郭店竹简的形制特点与古书体例。这一部分我们首先结合学界已有成果对郭店竹简形制特点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及其它出土文献,对先秦古书体例进行深入研究。(叁)郭店竹简编连与拼合研究。这一部分我们从“编连”和“拼合”两个方面来讨论。“编连”部分,先介绍一下编连的基本问题,包括编纶数量、位置、编连方式等;然后结合其它出土材料举例说明影响编连的各种因素;接着我们会选取郭店简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篇简文谈一下相关的编连研究情况。“拼合”部分,首先结合其它出土材料举例说明影响拼合的各种因素;然后将学界有关郭店竹简拼合意见进行总结。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还会结合郭店竹简编连和拼合的情况,讨论一下有关竹简的整理与复原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学界对郭店竹简各篇编连的具体意见,以及各篇中整理者已拼合的情况,以附录的形式(详参“郭店竹简编连与拼合研究各家意见汇总”)附在文后。(四)郭店竹简文字研究。“文字研究”这一部分我们分叁个方面进行论说:字迹研究、地域研究、简文的释读。“字迹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学者有关郭店竹简字迹研究的方法进行总结,然后从“同篇简文抄手不同”、“多篇简文抄手相同”等方面对郭店竹简字迹的具体情况作详细讨论,并进一步归纳先秦时期文本的书写特点。“地域研究”即是将郭店竹简中存在他系文字特点的现象进行总结和说明。在这一部分我们会将学术界有关郭店竹简国别问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并具体从“字形结构”和“用字习惯”两个方面举例说明郭店竹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叁、《五行》等篇中所体现的非楚文字因素。“简文的释读”主要是对简文释读的成果及利用简文释读其它文字材料的成果进行总结,同时还会对古文字释读的方法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在论文后面我们会附“郭店竹简疑难文字分篇集释”,将学界对郭店竹简各篇简文中疑难字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使读者可以明晰郭店竹简文字研究情况及发展脉络。(五)郭店竹简与相关文献对比研究@一部分我们论述了郭店竹简与相关文献对比在先秦古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紫攘信e郭店竹简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字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会崂脤Ρ妊芯康某晒勔?下古书的产生和传流问题,同时对郭店竹简与相关文献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利用郭店竹简判断先秦古书的真伪及年代问题。在论文后面我们会附“郭店竹简与相关文献对比”,详细说明郭店竹简各篇与传世文献的对比情况。叁、“结语”部分,是对本文所做工作的一个小结。

迟林华[5]2011年在《《孔子诗论》集释》文中认为近年来楚文字的研究引起了学衍界的广泛关注,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害》的公怖更是在哲学、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主要集中在文本释读上,尤其是上博筒《孔子诗论》的文字考释成果已蔚为大观,而且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已基本连成一致。文字的释读是各领域研究工作的前提。集释是封其所有考释成果的集合,这封讨论竹简编联与缀合,编修、校订文字编以及哲学、思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诗论》作为一部戟国竹书,它涉及到了傅统文化最核心的部份,与传世典籍《诗序》、《诗经》都有紧密的关系,这封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以及封先秦哲学、思想史、文学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集释是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孔子诗论》简、《诗》学思想及以后的竹简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本文分雨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徒文字考释、作者、筒序及相关问题、思想内涵、《诗论》与典籍的关保以及研究价值六个方面,封上博筒《孔子诗论》目前的研究情况做了大略的综述。第二部分则是说明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孔子诗论》集释,将《孔子诗论》自发布起至2011年的所有关于文字的考释意见和成果尽可能完备地进行蹄纳、整理。集释囊括了《孔子诗输》二十九支筒近百佃字头的考释意见,涉及几百篇考释文献。集释以原文摘隶的形式呈现出专家学者们的考释意见。在集释过程中,以一支简为一个注释单元,每个罩元首列释文,然后依照考释字头顺次给以注释和说明。每一条目,严格按照考释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一列翠各家说法,并在各家说法之后进行述评,以按语的方式展现。

何栩玫[6]2015年在《频率视角的楚简古书类文献用字通假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立足既有相关考释研究的成绩,以定量的方式,完成楚简古书类文献用字通假的系统整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汉语史视角的描述分析,为楚简古书的文献用字通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新型参考资料。全文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其一,既有研究对楚简通假的整理仅限于举例性整理汇集,没有实现定量的模式,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赋予这种整理研究以频率的属性,因为频率属性可以大大深化我们对特定文献用字通假真相的认识。其二,既有研究尚未来得及对楚简文献用字通假进行历时的发展演燮、共时的巽同比较的整理分析,而新的整理研究补缺此项工作,无疑具有汉藉史角度的重要意义。其次,说明了研究材料的选择缘由。本文的研究材料虽然锁定于楚简古书类文献,但因为本文的研究是把楚简古书放在汉语史发展史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评估的,所以也会涉及到楚简以外的材料,故本文对传世文献通假研究,战国、秦、汉出土材料通假字既有研究,楚简古书类通假字既有研究的现状一一作了概述。再者,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1、深度揭示楚简古书类文献字词关系特征。2、有助于准确呈现楚简古书类文献用字的内部差异状况。3、有助于准确呈现楚简古书类文献字词关系的传承状况,完成其汉语史定位描述。4、完成了楚简古书类文献通假字的总量计算,而在这一总量统计成果中,亦包含着补缺既有同类工作的内涵,这个总量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字通假现象在楚简古书类文献用字中的实际地位。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材料(郭店楚简、上博楚简一至八册)和思路方法。首先,以释读为整理之本,在通假判断中吸收迄今各家考释意见,择善而从。其次,不以个别存疑否认大数据的认识价值。在整个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也不能保证释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我们选定的楚简古书文献的学界释读已经比较成熟,基于这种释读所完成的通假整理绝大部分是正碓的,因此,可能存在的个别释读瑕疵不影响海量数据总体认识价值,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个别存疑释读取消通假字定量整理这一有充分学术价值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频率研究法、历时研究法、数字化操作等。第二章在吸收迄今各家考释意见,完成《楚简古书文献通假集释》(在961字目下汇集相关考释论着意见4421条,进而逐字论断,见附录)的基础上,对楚简古书文字通假加以系统整理,形成楚简古书通假频率字频。字谱分为假字为字目和本字为字目两种,这一设定的理由是:通假是一种字际关系,关涉本字和借字两端,因此,通假的整理仅以“本字”或“借字”其中之一为纲来进行,势必会导致盲区,难以成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假字为字目者,字目后给出其在简文中的出现频次,按《说文》字序排列。各字目之下,按字频的升序排列与字目通假之本字,并在各本字后给出其在简文中的出现频数(限于正文篇幅,各频次通假所出简文文句,以附录《楚简古书通假字所出文句》形式给出,以备查验)。最后在各字目下给出按语。本字为字目者,字目后给出其在简文中所对应的假字个数,按假字个数降序排列。各字目之下,列出与字目通假之假字。各假字后给出其在简文中的出现频率,每个借字以“/”分隔。其次,就字谱的频率属性能够提供关乎文字通假的新的认识价值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通假的常用度及主流与否的区分、用字习惯和规范性评估。第叁章把楚简古书类通假字从汉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时以及同时的比较分析,进而凸显其汉语史、汉字发展史的意义。具体分别以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比较参照对象进行这一视角的整理和讨论:1、以出土文献为比较参照对象,主要是以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白于篮《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橐纂》中汇集的文字通假比较参照的:(1)整理结果显示,楚简古书类文献通假共计2433组,通假总频率为11453,而出现在承前出土材料中的通假有100组,占总数的4.11%,这100组通假频率为2375,占通假总频率的20.74%。这个数据表明,楚简古书的承前通假虽然涉及的字数较少,但这些承前的通假字却有比较高的常用度。楚简文献用字是战国时代非华夏中原的方域文字,因而与传统殷商文字有所区别,以往人们较多关心其文字构形上的特异性,而通假用字特点方面的系统整理缺如。因此,上述整理统计的结果,或有助于弥补上述既有研究的缺陷。(2)楚简古书类文献通假出现在后继出土材料中有269组,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数的11.06%,这269组通假频率为4389,占楚简古书通假总频率的38.32%。这一数据表明:得以传承后世出土文献的通假依然是较为常用的楚简古书通假。秦始皇书同文字,淘汰了战国六国文字中与秦文字不合者,这种淘汰对楚简文字的通假用字而言,究竟删除了哪些具体用字以及这种删除的数量比重,上述数据当可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3)楚简古书通假出现在同时代异地出土材料中的有72组,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数的2.96%,这72组通假频率为2887,占楚简古书通假总频率的25.21%。战国时代文字异形,这种“异形”的外延,除了包括文字异形,也该包括通假用字。显而易见,对于这个问题,既有的基于系统整理的研究乏人问津,而上文的整理统计结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缺憾。2、以传世文献为比较参照对象,是以《古字通假会典》所收通假为比较参照的。整理表明:(1)楚简古书通假字组出现在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有214组,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数的8.80%,这214组通假频率为2539,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频率的22.17%。(2)楚简古书通假字组出现在秦汉传世文献中的有154组,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数的6.33%,这154组通假频率为1445,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频率的12.62%。(3)出现在秦汉以后传世文献中的通假有41组,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数的1.69%,这41组通假频率为347,占楚简古书通假字组总频率的3.03%。经过历代传抄,传世文献难免不同程度失去其成书时代的用字真实,而对于这种“失真”的具体内容和程度的判断,无疑需要各个断代的各类出土文字材料的通假提供参照。显然,上述整理统计,正具有这种认识价值。第四章对楚简古书文献通假内部差异进行整理,以频率为手段,对发生特异通假的楚简古书通假篇目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逐篇本字与借字对应统一度整理。第一节为发生特异通假的楚简古书通假篇目整理:“特异通假”具有两种内涵,是某通假字组仅见于某篇文献单位,但该文献中的这个字,也有楚简古书通用的本字与之对应,形成另外的通假字组。二是某通假字组不但仅见于某文献单位,而且该文献中的该通假字只有特异的那一通假字组。对于这两种特异通假,前者称为准特异通假,后者种为绝对特异通假。在整理分析的72个通假字头中,30个通假字头存在准特异通假字组,占41.67%,20个通假字头存在绝对特异通假字组,占27.78%。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上整理数据中獾得这样的认识:楚简古书通假的下位子系统不能说绝对不存在,不然,占总量27.78%的绝对特异通假的存在就无法解释了。但是这个子系统只是一种微弱、模糊的存在,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除了27.78%这个特异通假字组占楚简通假字组总数的比重不高外,这些特异通假字组的频率都比较低是更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说明,造成楚简古书通假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乃是通假用字的不规范。第二节为逐篇本字与借字对应统一度整理:若篇目内部通假字和本字是一一对应的,则反映了在楚简古书中出自同一作者同一写手的文献通假用字是高度统一的;反之,则说明出自同一作者同一写手的文献通假用字亦不统一,这将证明楚简古书通假用字缺乏规范。本文涉及的楚简古书文献共76篇,通假字对应2个及以上本字的情况覆盖的篇目有47篇,占总篇目的61.85%,超过了半数之多,这说明楚简古书文献通假用字在内部的统一性不高,用字缺乏规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1、对楚简通假的整理不仅限于举例性整理汇集,而是赋予这种整理研究以频率的属性,从而深化我们对特定文献文字通假真相的认识。2、对楚简古书的文献用字加以汉语史视角的描述分析,对其历时的发展演演变、共时的异同比较进行整理分析,进而比较为楚简古书的文献用字通假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新型参考资料。

申红义[7]2006年在《出土楚简与传世典籍异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近年出土楚简中的部分典籍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异文为研究对象,全面搜集了各种类型的异文,从文字、音韵、词义等角度进行辨析和探讨。文中把异文从形、音、义方面分为通假异文、古今字、异体字、同义词几大类进行详细的讨论。本文集中研究了简文与典籍中的通假异文,主要从音韵学角度分析通假异文之间的关系,以现有的古音学理论为通假现象的存在寻找根据。将所有的通假异文按照王力先生构拟的上古叁十韵部进行编排,对每一组通假异文,指出各自上古音所属的声母、韵部,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理论体系)。同时,根据简文和典籍中的通假异文材料,对上古声母系统作了一些探讨,为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本文对简文中的“古文”作了详细的梳理,依据传世典籍,用文字学理论对古今异体现象作了一些分析。在判断古今字的时候,主要以传世典籍(包括《说文解字》等字书)和出土古文字资料为依据。本文整理了简帛典籍中存在的一部分同义词、近义词、同源词,依据传统的语言材料对这些同义词、近义词、同源词的内涵和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在讨论楚简和典籍异文时,紧密结合传世文献(包括经典着作、前人注疏、字书等),尽量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将部分简帛典籍异文和郑注古今文作了对比,指出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利用出土古文字资料对语言学上的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程浩[8]2015年在《“书”类文献先秦流传考》文中认为“书”是君臣在行政过程中发表的言论经由史官记载并整理后形成的一类文献。因此,它的体裁以记言为主,内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纪”。“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处于以“类”相存的形态,篇目与文本并不固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与《逸周书》是先秦时期的某一种“书”类文献的选编本流传到汉代后整理编定的,因而它们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书”,其中的一些篇目也很难归入“书”的范畴。目前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共有九篇属于“书”类文献的篇目,其中的《金縢》、《皇门》与《祭公之顾命》叁篇有传世文本可以参照,《尹诰》、《傅说之命》与《程寤》在传世文献中也有称引,至于《尹至》、《厚父》与《封许之命》则是前所未见的篇目。通过将这些篇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与成书及流传有关的现象。《金縢》的成篇经历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其前半部分是周公祝祷之辞的实录,后半篇的内容则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所增入,而简本的祖本在早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脱去了一支简。《皇门》篇的传本较简本错讹更多,字句颇多捍格,而且行文多用避讳,应该是在汉代经历了一次有组织的整理与转写。《祭公之顾命》篇中多处暗引周初之“书”篇,或可说明在穆王时期作成于周初的“书”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文本。《尹至》《尹诰》原编联在一卷,或本不分篇,而从《吕氏春秋》的征引来看,这两篇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程寤》篇虽无传世文本,但从汉晋以及唐宋时期的引文来看,其文本在汉代以后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厚父》曾为《孟子》所称引,但引文与简文略有不同,可见简本所属的晋楚流传系统与孟子所见的版本有一定的差距。《封许之命》的结构与西周金文中常见的册命相同,代表着“册命”类“书”的标准格式,而从简文中保留着较多的金文写法来看,该篇流传不广、传抄不多,很可能是战国人从一篇青铜器铭文转写而来的。结合清华简的情况以及古书中的相关记载,大致可以推断“书”是由史官记言的档案不断整理、加工并经过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增广历时成篇的。“书”在单篇流传时,出于区分篇目的考虑,由藏“书”者根据“摘字命篇”、“因事命篇”与“因人命篇”等原则题写了篇名,之后又按照时代先后、作者归属等进行了序次。由于“书”名为后人所加,因此根据篇题将“书”分为“六体”与“十例”便是不合适的了,“书”的体裁最主要的还是“训诰”、“册命”与“誓祷”叁类。随着东周时期的官学下移,单篇流行的“书”类文献被民间学者搜集、选编为传道或教学用的选编本。而由于地域、家派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各种选编本对篇目的拣选也不尽相同。传世《尚书》、《逸周书》大约是由儒家选编本流传而来,至于清华简中的“书”则很可能受到了墨家传“书”的影响。“书”的选编本不仅在篇目上有所差异,其文本也在不断演变。这其中既有文献流传过程中简册散乱造成的自然演变,也有后人出于避讳、押韵以及趋近思想而作的主观改易。

叶玉英[9]2017年在《据秦楚用字之异考察复声母在战国秦楚方言中的留存》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应该先对古文字资料进行分期、分域。通过比较秦楚用字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楚方言比秦方言更保守。楚方言保留了成套的复声母,不仅有*Cr-、*Cl-型,还有*S-冠、*m-冠、*n-冠、*h-冠、*■-冠和*-冠,而秦方言中的复声母却几乎消失殆尽。楚方言中的复声母大部分沿袭自西周雅言,但也有一部分来自楚地土着民族语言。

曹方向[10]2013年在《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以来上海博物馆陆续公布了15篇和楚国历史人物有关的馆藏戟国简,封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楚国屋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这些材料为研究封象,搜集整理已有成果,封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尝试提出新的解释。本输文分为上、下雨编。上编为专题研究,下编为文本校释。上编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相关文献的收藏、出版情沉及其研究屋程,揭示其学衍价值。第二章主要介绍各篇的竹筒形制、抄写、编卷情况,特别是封简册的收卷方式作了检封。第叁章综合分析各篇文献的体裁结构、作者的国别身份、筒文与傅世文献相似或相同内容的分频封比。笔者肯定了以往封这类故事叙事结构为“背景—主体—结输”的叁段式结构,并指出故事结果的有无,可能和作者的叙事立埸有关。在分类封比筒文和傅世文献相似或相同内容时,重点分析了相似文献的差异及差昊形成的原因,除了文字训误,还可能与故事流傅过程中的语言习惯和写作意图有关。第四章主要探讨简文中的楚国人物和屋史事件。除综合介绍相关人物的姓名、身份舆地位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探封了楚国的落成礼、“谁人”的官称、楚郑城麇之战的攻防形势,以及和叶公子高平定白公之乱有关的新见史料。第五章是疑鞋字词释读。分别以《柬大王》筒14、“易”、“条”等字句为研究封象,分析已有成果的得失,并提出新的解释。下编是各篇的文本校释,主要是搜集、整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自己的看法,则通过按语体现。

参考文献:

[1]. 郭店楚简通假字初探[D]. 张青松.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 包山楚简词义研究[D]. 张士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 楚简句法研究[D]. 弓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 郭店竹简研究综论(文本研究篇)[D]. 刘传宾. 吉林大学. 2010

[5]. 《孔子诗论》集释[D]. 迟林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 频率视角的楚简古书类文献用字通假整理与研究[D]. 何栩玫.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7]. 出土楚简与传世典籍异文研究[D]. 申红义. 四川大学. 2006

[8]. “书”类文献先秦流传考[D]. 程浩. 清华大学. 2015

[9]. 据秦楚用字之异考察复声母在战国秦楚方言中的留存[J]. 叶玉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0]. 上博简所见楚国故事类文献校释与研究[D]. 曹方向. 武汉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郭店楚简通假字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