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统计体制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试论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改革企业统计体制,并进一步发挥其整体功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当前应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统计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在于确定企业的法人地位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统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企业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长期“政府本位”运行使得企业统计的工作重心停留在为政府服务,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运行已转向“企业本位”,企业统计工作的重心相应转变成为企业服务,企业统计的三大职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统计职能的发挥又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发挥企业统计职能有助于企业建立灵敏、高效的经营决策机制,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企业统计可凭借其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手段,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再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生产发展趋势,预测企业目标市场的前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和可选方案,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其次,发挥企业统计职能还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有助于企业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企业统计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功能可以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诸环节,跟踪观察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并及时把各生产要素的配置状态反馈给企业决策者,使其把握数量界限,保证企业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实施目标管理和建立企业运行预警制度来实现。监督企业计划完成过程,组织和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相应的统计方法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从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入手,建立工艺操作的量化标准,从动态上进行数据控制,减少质量波动。
二、现行企业统计体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矛盾
我国的企业统计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从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需要出发,逐步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为上级计划搜集和提供统计资料,就成为统计部门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有过一些局部的改革,但总的看来,仍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窠臼。在新的形势下,其缺陷和不适应性也表露得愈加明显。现行企业统计体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狭窄的统计内容和统计范围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全面性相矛盾。在统计的内容上,现行企业统计表现为重生产统计轻经营统计、重实物量统计轻资金量统计,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在统计范围上,倾向于只搞内部统计而不做外部统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必须树立市场观念、经营观念、效益观念,必须面对市场搜集和掌握各种信息,确定投入产出结构,调整生产经营行为。而现行企业统计不具有上述功能,因而不能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性要求。
2、简单化的统计职能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深入性相矛盾。现行企业统计的主要任务只是报几张报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情况进行简单的数字统计和搜集整理,没有对这些数字作进一步的分析说明,没有提出对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的改进措施。有的尽管也作了一些统计分析和预测,但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总之,只有统计数据反映,而无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决策建议,不能真正为管理服务、为企业服务,不能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3、落后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先进性相矛盾。现行企业统计基本上借助定期统计报表和普查来获取统计资料,而较少采用典型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在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全面的统计调查很难进行,即便勉强为之,其资料的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的不可控因素较以前明显增多,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一些预测模式和方法因误差太大而派不上用场。从统计手段或技术上看,现行企业统计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加算盘的基础上,无法组织复杂的调研活动。即使能最终完成,但过大的时滞使得它对于决策无多大用处,甚至于导致错误的决策。由上可知,统计方法或技术落后的直接后果是:要么统计资料不准确,丧失可信性;要么加工出来的统计信息成为事后信息,降低可利用程度。这样的企业统计显然不能对企业经营决策起积极的作用。
4、低效的统计结构配置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高效性相矛盾。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来看,其统计结构配置都是相同的,都表现为一种分割式平行统计结构配置。如图1所示。在这样一种结构配置下,企业微观经济管理中统计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所接收的信息、所处理的信息以及输出的信息量都非常有限,而且在很多方面与平行配置的其他部门之间是重叠的。同时,这种结构配置下的企业统计缺乏极为重要的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统计成了企业微观经济管理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对有些企业而言,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核算体系——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并存的核算体系存在着。
图1
三、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统计体制改革的目标
众所周知,企业统计只有立足企业,发挥其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才能生存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统计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对企业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是我们进行企业统计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宗旨。
企业统计立足企业,为企业服务,并不排斥企业统计具有为宏观管理提供统计资料的职能。我国的《统计法》也规定企业统计应承担为政府填报统计报表的责任和义务。但应注意的是,在遵循《统计法》的基础上,企业统计应主要为企业经营决策、转换机制服务。
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统计应拓宽调查范围和统计内容,变生产统计为经营统计,变封闭型统计为开放型统计,使企业统计成为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三大职能,使其由报表型统计向决策型统计转变,还应不断引入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提高企业统计的资料准确性,改善统计信息的质量。
综上所述,企业统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立足企业又兼顾宏观管理的、功能完善、灵敏、高效的开放型企业统计体制。
四、企业统计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适应企业需要的企业统计体系,是企业统计改革的中心内容。
企业统计体系的设计,应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和过程,以及科技开发、产品开放、市场供需、经济效益等多种信息,为企业从事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统计体系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为企业的类别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设计不同的企业统计体系,但也不排除对共同性的某些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设想。
1、建立企业核算体系,包括生产经营过程的核算、资产负债的核算、财务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等。
2、建立企业市场调查体系,包括企业所需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劳动力、资金、技术供应状况的调查,企业产品或商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企业产品或商品市场周期的调查,市场价格变动的调查,同行业其他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等。
3、建立产品或商品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决策系统。
4、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统计指标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5、建立“企业内部一套表”。它是以综合统计部门为主体,横向各职能科室,纵向车间、班组的矩阵式管理模型。它全面系统地综合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职能部门统一汇总、加工和整理。它的实施,可以提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可以改变各专业统计报表的各自为政、报表多、指标乱的现象,可以克服由于信息流通缓慢而贻误领导决策的情况。
(二)配置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统计机构是建立企业统计体制的保证。
企业统计机构的配置应当考虑企业的特点,并遵循灵敏、高效的原则,使其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一般而言,企业的生产统计和对外部信息的调查可由企业综合统计部门集中管理,而对企业的质量、供销、资金、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统计则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这些职能部门的统计机构必须定期向企业综合统计信息部门提供本部门的统计信息和分析报告,然后,再由企业综合统计部门进行汇总、加工、整理。配置模式如图2。
图2
(三)强化统计分析,由数字登记型向分析诊断型转变。
企业就象一个人一样,难免会生病。如果小毛病不医,久而久之,就会酿成大病,危及生命。因此,统计应象“大夫”那样,为企业把脉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原因所在,及时开出“处方”,为厂长经理们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实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督。
(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队伍的素质。
目前,统计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这种状况不改变,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等于空话,因此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抓好统计人员的培训。现阶段,对统计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一是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的技术以及抽样调查技术。
(五)改革统计体制,给企业统计“松绑”。
因为企业统计体制是整个统计体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如果现行的高度集中的全面报表的统计体制不改变,企业统计体制改革就会受到牵制。因此,当前统计体制改革的模式必须走国家统计和地方统计分开之路,即:属于国家统计的由中央统计系统承担,属于地方的统计由地方统计系统来承担,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统计的负担和压力,改变了统计人员疲于应付上级报表的状况。另外,要加强统计立法和执法工作,使企业统计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
标签: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