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融资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兼论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融资论文,关系论文,制度论文,日本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7)06—0016—04
一、导言
根据青木昌彦的定义,关系型融资是指银行为了能够在未来获得租金,而在一系列难以合约化的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① 在关系型融资制度安排下,银行凭借与企业长期往来关系而获取企业或所属行业的专有信息(又称“软信息”)作为银行贷款决策的参考依据(Boot,2000)。关系型融资是一系列信贷交易在时空上的联结,信贷交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随时间而变化。此外,关系型融资是靠双方自我实施来完成的。与之相对应,保持距离型融资是彼此独立的,即使一笔交易在时间上发生变化,也有第三方介入并促使交易实施。从定义上看,关系型融资制度似乎是一种低效落后的制度。而实际上,关系型融资制度并非必然是低效的,如果这种制度与制度环境相耦合,特定关系与效率原则相一致,则会提高融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早期的发展就属于此类情形。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对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关系型融资制度既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也是日本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如何认识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微观基础?当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关系型融资制度又会发生哪些变迁?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兴衰历史又具有哪些借鉴与启示?这些问题对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区域性中小银行,发展关系型融资技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深远意义。
二、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微观基础
(一)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微观基础——制度需求方面
现实生活并不像新古典理论所言——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信息通常是不对称的,并且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在保持距离型融资制度下,对风险性高的企业,银行为了弥补风险损失,会向贷款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息作为风险报酬或者更高的融资条件。这必然激增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对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企业(比如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等)而言,还会产生信贷配给,融资可得性下降。而在关系型融资制度下,银行通过与企业的长期业务往来,或者通过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与企业建立起紧密关系,从中获取企业的私有信息,进而减轻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Sharpe(1990)的模型证明了,在关系型融资制度下,增进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混同的信贷市场得以分离,银行对企业所投资的项目具有更加准确的判断,最终能够提高企业贷款的可得性。Peterson和Rajan(1994)通过对美国3404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关系型融资存在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和降低了融资条件两方面好处。Lummer和Mc-Connell(198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股票市值与关系银行对企业的再贷款宣告呈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关系型融资对公司具有正的宣告效应。
综上所述,关系型融资通过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借款企业产生三方面价值,即低融资成本、低融资条件和正的宣告效应。故此,贷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需求。
(二)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微观基础——制度供给方面
在关系型融资制度下,银行向关系企业提供融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各种租金。正是因为存在丰厚的租金,所以产生了银行对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给。
1.信息租金。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业务往来和提供多维金融服务而建立起密切联系。在此过程中,银行可以获取企业或该企业所属行业的私有信息。由于这些私有信息不易传播,具有专有性,因此银行以后再与同企业或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贷款谈判或决策时,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便给关系银行带来了信息租金收益。
2.跨期优化所产生的租金。企业在“幼年”时期,融资需求较大,但是企业风险水平较高、承担融资成本的能力较弱。对一些好的项目,如果银行在期初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便可促使企业有能力投资好的项目。假使银行和企业能够一直保持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当企业成熟后获得高额利润,便可以支付银行更多报酬。显然,此时关系型融资发挥了跨期优化的功能。对银行而言,因此得到的超额报酬便是跨期优化所带来的租金。
3.声誉租金。关系型融资存在的前提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交易往来。这也就暗含着,关系性融资本质上就是银行与企业重复博弈的过程。维系这种长期关系需要有声誉机制作为保障。在一个声誉效应较强的市场之中,企业向非关系银行申请贷款,很容易遭到拒绝。这是因为,其他银行认为该企业不选择关系银行贷款,意味着该企业要么是风险过高,要么就是维系长期关系的信誉不佳。反之,如果银行信誉不佳,比如在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没有提供资金援助,那么其他企业也不会选择该银行作为关系银行,由于声誉机制的存在,一方面促使银行和企业为了保护声誉而不会轻易破坏长期的交易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声誉机制也保障银行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业务收入。
4.政策租金。政策租金概念最早是由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提出的。在金融管制的国家里,由于利率是受到政府管制且水平较低,当通货膨胀超过名义利率时,则实际利率为负。此时,财富由家庭部门流向政府部门。如果银行遵从政府的政策主张,则可以获得管理部门的准入许可(即银行牌照),获得金融管制所产生的租金。在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供给过程中,政策租金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并不一定直接干预银行关系贷款决策,而是通过金融约束来调节租金水平,进而影响银行关系贷款决策。而在美国,政策租金对关系型融资制度供给的影响不大,而主要是由信息优势所产生的信息租金决定的。
(三)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
20世纪90年代年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放松成为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关系型融资呈现出由单一关系向多重关系变迁的现象。其中,竞争环境变化和政府的金融约束变化对制度变迁起着关键性作用。
1.竞争与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影响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竞争因素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银行业内部竞争,二是资本市场和非正规金融部门的外部竞争。笔者认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重要诱因。它是通过影响关系型融资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破坏原有的制度均衡,向新的制度均衡变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银行与企业紧密关系容易导致银行对企业的信息锁定(又称信息扼制)。这种信息锁定直接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当由信息锁定所产生的融资成本大于破坏声誉机制所带来的成本时,企业会选择让多家银行参与其业务,增加关系银行的竞争,缓解银行对企业信息的锁定程度,最终导致企业对关系型融资制度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程度加剧,面对优质客户,各金融机构纷纷提出优惠条件加以吸引,银行或企业对是否维系长期融资关系的声誉并不看重,即声誉租金逐渐下降。此外,关系型融资由单一关系向多重关系演变后,对银行而言,信息的专有性下降,信息租金在多家银行间平均化,综合导致了银行对关系型融资制度供给不足。对企业而言,银行的客户增多时,因为企业顾虑其私有信息被泄露,也会减少对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依赖。综合两方面,从制度均衡的角度来分析,维持旧制度均衡的条件被破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变迁将必然发生。
2.政府的金融约束与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在东亚国家,政府干预是关系型融资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金融约束政策调节各种租金的大小,进而影响银行对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给。从信息租金来看,政府实施金融约束(如限制银行进入,企业的融资的外部选择等),企业私有信息对银行的专有性增强,激励了银行对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给。但是,当政府退出对金融领域的干预,金融约束逐渐被市场约束所替代时,这种“天然”的租金便降低或消失。此时银行供给这种融资制度的积极性也便下降。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护航政策”调节政策租金和特殊性租金的大小。在日本,当大的企业集团陷入财务困境,政府便会安排一家银行对其进行救助,并以享受优惠管制措施或特殊政策补贴作为对银行的回报。同样,当政府退出干预时,企业的财务困境通过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来完成,这种政策租金和特殊性租金也便消失,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给也必然下降。
从上述分析可发现,在政府对经济金融干预力度较大的国家里(如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给与政府的金融管制和约束密切相关。当政府的金融约束发生变化时,或者政府选择市场化改革后,这种融资制度的均衡条件发生破坏,新的制度便应运而生。而在西方市场国家中,关系型融资制度是由市场内生决定的,是由信息租金与信息成本权衡比较来决定的,并且信息租金和信息成本也是由市场所决定的,而非政府决定。因此,影响西方国家的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市场因素(如竞争因素、信息成本等)。
三、对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一)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
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包括银行和企业之间签订关系型契约、特殊内部关系安排② 和一系列金融管制措施③。在这种典型的制度安排下,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1)以主办银行制度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不是基于法律契约之上,而是基于银企间长期交往关系之上。(2)银企相互持股,并且持股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种互相持股纯粹是以强化关系和实施监督为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股权投资收益。(3)银行占主导地位的人事渗透模式。 银行向企业派驻董事或管理人员,主要是为了便于掌握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同时也便于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利益协调。
战后,日本的金融约束政策对关系型融资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关键性作用。金融准入管制、利率管制、遏制资本市场发展等金融约束为银行供给关系型融资制度创造了各种租金激励,同时也提供了保障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声誉机制。这一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对日本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对资金需求较大并且期限较长。而此时关系型融资制度能够在融资可得性、融资条件优越性、融资稳定性以及融资便利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融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2)由于银行与借款企业保持长期往来关系,并且银企交叉持股,银行既是企业的债权人也是企业的股东,使得银企双方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进而,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3)当企业遇到财务危机时,银行会对企业提供再贷款援助,帮助企业解决财务困境,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此可见,战后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与日本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相耦合,关系型融资制度的效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二)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开放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
在日本金融管制逐步放松,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环境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1)从日本国内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经过数年发展和积累,自身实力增强,对银行的离心力也逐渐增强。(2)从国际方面来看,进入1980年代后,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使美国开始指责日本市场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要求日本政府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惯例。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使得日本政府开始审视其原有的“护航舰队”的金融保护政策。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开始逐渐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和对银行业的保护。例如,1980年代初,日本逐渐放宽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非担保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得到解禁。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此外,日本还出台了外汇管理修正案,取消了对国外融资活动的管制,财政部基本上对国内和国外的债券发行施行相同的管理标准,这使得公司能够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日本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增多,关系型融资制度也由兴转衰。
通过内外两方面分析,可见日本关系型融资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关系型融资制度有效运行的内在机制也产生了根本性的扭曲,弊端愈加突显。正如桥本寿朗所言:“由于政府放松管制,关系型融资制度的监管功能已经失效,有效的相机治理行为已经消失。”而在此期间,日本政府对外界变化的反映并不及时,未立即对该制度进行改革或变迁。进入90年代后,日本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盛行,证券价格和楼价泡沫严重,大量企业利用旧的关系型融资制度,从银行获取大量贷款,不是投向生产运营,而是流进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从事投机活动,对日本经济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对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首先,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这种融资制度能够高效地实施社会资源配置,对经济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经济处于成熟期,市场建设完善,这种融资制度的软预算约束缺陷突现,反而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其次,政府干预下所产生的关系型融资制度对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依赖性较强,当金融约束条件由强变软时,关系型融资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开始弱化,这种融资制度的微观基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制度变迁也便“蓄势待发”。再次,根据日本实践经验,关系型融资制度对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融资具有比较优势。关系型融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资金,实力较强且融资渠道较多。这类企业对关系型融资的制度需求偏低。最后,当一国开始放松金融管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时,以政府金融约束政策为基础的关系性融资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关系性融资制度变迁。政府应该积极补充配套制度,及时推进制度的变迁。90年代后,日本正是因为以政府金融约束政策为基础的关系型融资制度未能及时完成变迁,而被企业滥用银行关系,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四、结论
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微观主体对这种融资制度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的结果。从制度需求方面来看,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信息机制给贷款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和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企业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需求。从制度供给方面分析,关系型融资的激励机制使贷款银行能够获得各种租金收益,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银行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供给。当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时,关系型融资便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制度形式)而存在于信贷市场之中。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关系型融资制度,便发现它一直处于动态演变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制度环境不断变化,当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供求力量发生变化时,这种融资制度也便会发生变迁,向新的均衡制度收敛。最后,笔者通过对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发现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向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关系型融资制度的方向变迁,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失败经验并不代表关系型融资制度的彻底消亡。这点与“美国市场中同样存在关系型融资制度”的现象相吻合。
注释:
① 因为高风险高收益,当投资失败时,大部分损失也是由债务人承担。所以,借款人在高利息条件下,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也增大。
② 这种特殊内部关系安排是指日本企业和银行通过交叉持股, 向企业安排董事、监事或高管的方式,来增进信息交流和彼此监督,以维系银企之间长期的往来关系。
③ 比如,准入管制、利率管制、企业债券发行管制、遏制资本市场发展等。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融资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经济论文; 制度变迁理论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