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汉语和泰语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丰富了两种语言,扩充了各自的词汇,词汇领域的这种变化也对国别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针对性目标。泰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国际汉语教学渗入较早和较好的一个国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但总的来说,却缺乏系统的、有效的针对泰国语言特点的国别化汉语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无的放矢的情况。基于此,研究泰语的特点从而实行不同差别的汉语教学对泰国的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泰语;外来词;对比;国别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任何基础建设、经贸往来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同时,语言又是文化载体和文化要素,任何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交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汉语越来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必不可少的交际语言,很多国家都已经将汉语纳入其本国的外语教学课程,加上我国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大力推动,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均得到迅猛发展。而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汉语教学的国别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汉语教师和学者们的重视,针对不同国家而实行不同差别的汉语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正是这一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是丰富双语对比语言学的具体体现。
双语对比语言是研究语言特点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有助于在教授目的语的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尽量利用国别化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进行教学,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在现代的汉泰语言对比研究领域中,汉泰语言学家已经对汉泰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但词汇,特别是外来词汇对比在国别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运用研究甚少。而词汇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语音、语法,它自成一个开放的、能动的系统,不断地和其他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任何一种语言都把吸收外来词作为丰富自己词汇的一个重要手段,汉语和泰语也不例外。
汉语较为明显地接受外来词起始于汉唐时期,经过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汉语词库中已融入大量西方语言中的词汇。泰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梵语、巴利语和英语中的词语。中泰学界对两国语言中接受外来词的历史原因、现状等都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并从各自语言的角度在本国语言系统里分析了外来词的构成。例如: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有史有为的《汉语外来语》、《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杨锡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198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汉语外来语词典》以及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汉语外来语的文章。泰语外来词的研究在中文文献中较少,仅有期刊上偶尔的几篇文章,泰文的研究有一些,例如:รศ.ดร.วิไลศักดิ์ กิ่งคำ《ภาษาต่างประเทศในภาษาไทย》(วิไลศักดิ์ กิ่งคำ教授的《泰语外来语》);กตัญญู ชูชื่น《คำยืมภาษาต่างประเทศ ชุด ภาษาเขมรในภาษาไทย》(กตัญญู ชูชื่น的《泰语中的高棉语外来词》)等。而关于汉泰外来词的研究,只有一些不太成熟的硕士论文有涉及到,但也没有提及在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汉泰语言中外来词构成的异同,通过对汉泰语外来词共时的种类、构词特点、分布和用法的对比,让大家清晰地了解两种外来词的差别,揭示两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对两种语言在外来词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进一步透视中泰语言跨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接受西欧外来词过程中体现共性及民族性,又是如何表现汉字系文字与泰字系文字的个性等等,为双语对比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是实现国别化汉语教学迈出的“第一步”。
研究是在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上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也是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别化汉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对泰汉语教学要从泰国的语言和语言外的特点着手,分析和总结出更适合他们国家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师等等,因此研究也是国家发展方针“一带一路”和汉语教学“走出去”的实际结合体现。
在教学和研究中笔者发现,很多外国人在刚开始接触到汉语的时候,都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伴随着强烈的畏难情绪,因为汉语本来就是世界上公认比较难学的几种语言之一,如果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调节这种畏难情绪,降低汉语入门时的难度,那再浓厚的兴趣到后面也会消失殆尽,很多学生就会因为觉得汉语太难而放弃学习。因此,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把中国和汉语介绍给学生,消除学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提高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树立“中国很近,汉语不难”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的老师对这个问题都有过阐述,介绍一些学生母语中的汉语外来词或汉语中的外来词,是一种较好的引入方法。故本研究从语言内的词汇方面入手,运用语言学中的双语对比来研究汉泰外来词,查询中泰相关文献和资料,更多地来关注汉语外来词、泰语外来词、汉外外来词对比和汉泰语言对比。除了理论上的对比之外,研究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来具体了解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国别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以及运用外来词进行引入式教学的真实效果,通过调查报告最终运用研究的成果降低汉语入门的难度,更好地激发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利用汉泰外来词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帮助学生辨别所学语言中的原生词与外来词,并通过与自己母语中外来词的对比,更容易地掌握并准确使用外来语,接纳但不滥用外来语,同时也为国别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针对性的建议和可借鉴之处,把这些理论和技巧介绍给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帮助国别化汉语教学迈出的“第一步”。
三、研究是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语言是交际工具,任何基础建设、经贸往来都离不开语言沟通;同时,语言又是文化载体和文化要素,任何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交流。因此,汉语越来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必不可少的交际语言,很多国家都已经将汉语纳入其本国的外语教学课程。泰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往来,同时经贸往来又推动了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经贸合作的国际化人才,汉语成为这一策略中的关键语言。汉语国际教育能为中泰“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三个层级的国际化人才:
一是通用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能理解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以及在一般交际场合中遇到的基本语言材料;能就熟悉的话题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用汉语满足基本的交流需要。
二是复合型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懂汉语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也就是“语言+专业(工程技术、商贸、法律、文化艺术、政治等)”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高级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通汉语,对中国国情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进行各专业领域分析和研究的中国通和汉学家。
不管是哪个层级的汉语人才,在学习汉语或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如果能懂得汉泰语中相近的一些外来词,或进一步深入理解汉语中的外来词,那在与中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助益,同样,跟泰国工作人员交流的中国人,如果也能懂一些泰语中的外来词,那对彼此的进一步沟通有较好的益处,因此,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彼此深入了解两国语言和文化的隐形桥梁。
参考文献
[1]张宁志,郭乾.国别化汉语教学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潘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汉语论文; 外来词论文; 语言论文; 泰语论文; 国别论文; 泰国论文; 汉语教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