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权战略与版权产业发展的互动分析_版权法论文

美国版权战略与版权产业发展的互动分析_版权法论文

试析美国版权战略与版权业发展的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权论文,互动论文,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美国版权战略的本土化保护精神

受美国版权法立法精神的影响,美国政府在制定版权政策时完全以保护其国家和社会利益为标准。在历史上,美国版权制度的发展和版权战略也带有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色彩和本土化保护的特点。

1.1 美国的版权立法精神

美国1789年宪法第一条第8款:“为了促进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国会有权赋予作者和发明者各自对其文字作品和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专有权”。1790年,国会在宪法的授权下正式颁布统一的联邦版权法。美国版权法(copy right law)的立法精神在于通过对作者的授权,保护和促进作者从事创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社会目标。因此,美国版权法的发展目标是以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与此不同的是,欧洲的作者权法(authors right law)是以自然法学说为基础的。它认为版权纯粹是一种个人权利,它以保护作者为其核心,至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则是第二位的。相比之下,美国版权法的立法精神与专利法的立法精神更为接近。

在美国版权法立法精神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在制定版权保护政策时并非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为宗旨,而是完全以保护本国版权业的利益、促进本土文化和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因此,美国版权制度的发展和版权战略带有清晰的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色彩和美国本土化精神特征。

1.2 美国版权保护的本土化战略

长期以来,美国版权法的立法精神使美国对版权的保护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特别是在美国版权制度发展的初期,美国政府制定了与本国版权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版权保护的本土化策略,美国版权制度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与欧洲版权保护制度存在很大差别。

1.2.1 注册登记制和财产权保护

与欧洲的作者权法不同,美国版权制度不对作品实施自动保护,作品在进行版权注册登记后,才能获得版权保护。1870年,美国在国会图书馆内设立版权机构,执行版权登记和图书收集职能。一方面,建立版权登记纪录作为版权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汇集文化作品,并加以充分流通和利用,从而促进美国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版权法只保护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的财产权,不保护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的精神权利。因此,同欧洲的作者权法相比,美国版权制度是有条件的低水平的版权保护制度。

1.2.2 版权保护范围和独创性要求的发展

由于本国的文化事业并不发达,美国1790年联邦版权法保护对象仅限于地图、图表和图书,给作者和其他版权所有人的保护期也很短(对版权作品提供为期28年的保护,包括可续期的14年在内)。地图、图表属事实作品,图书内容多限于识字课本、字典等创造性较低的作品。

随着美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品的种类日益增多,美国版权法于1831年、1856年、1865年才先后在版权作品的序列中增加了音乐作品、戏剧作品和摄影作品,延伸了“印刷作品”的涵义;在版权主体类别中包括了歌曲作者、剧本作者及摄影作者,扩大版权受益者的保护范围。

19世纪后期,随着美国具有创造性的作品的大量涌现,库珀、艾文、霍桑等人创作的大量作品涌入市场,作品的创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美国法院开始依据实质相似的标准审理侵权案件,逐步提高了对独创性的要求。

1.2.3 版权保护的单边主义

在18、19世纪,美国是一个版权产品的进口国,因此美国版权法一直不对外国作品提供版权保护。直到其1891年的《国际版权法案》颁行,美国才开始通过双边条约有条件地为极有限的几个外国的国民的作品提供版权保护。

由于美国拒绝为外国作品提供版权保护,美国文化市场出现了大量以低廉的盗版印制的英国小说,美国成为“盗版者的天堂”。美国的出版商满足于国内市场,向立法者呼吁拒绝对外国作品提供版权保护。与此同时,和没有版税的外国作品作者相比,美国本国作者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891年开始,美国根据《国际版权法案》,开始通过双边条约保护外国作者作品的版权。美国出版商也不得不向外国作者作品支付版税,使美国作者与外国作者站在公平的起点竞争。在此之前,在美国出版的大部分图书是外国作者的作品,而此后,大部分图书出自美国作者。

1891年《国际版权法案》虽然开始保护外国人的作品,但是它所创立的“印制条款”对这种保护做出了条件限制。“印制条款”规定:只有那些在美国境内印制的作品才受到保护。“印制条款”实质上是美国保护本国印刷业的一种特殊措施。

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影和广播等技术的出现,美国逐渐变成了版权产品出口国。美国开始对《伯尔尼公约》产生兴趣,但是几次申请加入都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国家不愿意迁就美国的低水平保护。二战以后,国际版权保护对美国版权产品出口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原有双边版权保护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美国仍不愿意提高自己的保护水平以满足《伯尔尼公约》的要求。因此,美国倡导建立了与其版权制度相一致的新国际公约——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该公约的保护水平低于《伯尔尼公约》。

2 美国版权保护的加强和国际化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美国版权业的崛起,美国为维护其经济利益,促进其版权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开始全面加强版权保护。随着1976年《版权法》以及1998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美国在版权司法、行政和国际保护等方面的发展,使美国版权保护不断加强,与国际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并逐步趋于领先水平。总的来看,美国版权制度的发展和美国版权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加强版权法律保护

1976年,美国对《版权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版权法》构成了美国现行版权法的基本法律框架。1976年《版权法》自实施以来到2000年先后经历了46次修正。经过不断修正,美国1976年版权法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权法中规定最为详尽、立法技术较高以及保护范围亦较为完善的几部版权法之一,美国版权法提供的版权保护大大加强了。

2.1.1 对未发表的作品提供版权保护

1976年以前,美国联邦成文法对未发表的作品不提供版权保护,而各州普通法却为未发表的作品提供普通法权利的保护。1976年美国版权法废除了二元保护制,建立统一的版权保护体制,“独创作品一经物质方式固定即享有版权”。

2.1.2 规定了版权收回制度

1976版权法放松了对作品保护的形式要求,尤其规定了“收回”制度,即作者或其配偶及子女在作者转让版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35年之后,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将版权收回,从而给作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版权保护,这在世界各国版权法中是不多见的。

2.1.3 保护对象范围不断增加

1980年和1984年,美国版权法分别将计算机软件程序和录音作品列入版权法保护的范围。通过不断修改,美国版权法的保护对象的范围大为增加,扩及到所有 以任何现在已知或以后出现的物质表达方式——通过此种方式可以直接地或借助于机械或装置可感知、复制或用其他方传播作品——固定的独创作品”。

2.1.4 开始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

美国版权法一直注重对版权人经济利益的保护,它不仅保护作品在法定条件下的转让和使用,而且规定雇佣他人代为创作作品或出卖版权是合法的。但是,《1990年可观赏艺术作品作者权利法》对此作出了新突破,首次将作者的精神权利纳入了联邦版权法的保护之下。

2.1.5 加强了版权侵权救济

美国版权法不断加强对版权人的侵权救济,除赋予版权人法院禁令、对侵犯版权物品的没收和处理、诉讼费用转移等侵权救济措施外,损害赔偿额度不断增加,侵权刑事处罚加重。

美国版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即法定损害赔偿和实际损害加利润,可由版权人事先选择。对于法定损害赔偿额度,1976年版权法规定每部作品至少不低于250美元,最多不超过1万美元;但在版权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况下,如果法院判定侵权是故意侵权,法院可酌情决定将法定损害赔偿金增加到不超过5万美元的金额。1988年将三个赔偿额度分别修改为500美元、2万美元、10万美元。2000年分别为750美元、3万美元、15万美元。

美国国会于1992年11月18日通过了关于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的修正案,不仅将重罚(25万美元与5年监禁)的范围从电影和录音录像作品拓展到所有零售价超过2500美元的版权作品,而且降低了重罚对复制数量的要求,即只需复制或发行10份以上,就可以给予严厉的制裁;同时对重犯或再犯的侵权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最多可判处10年监禁。

2.1.6 延长版权保护期

1998年美国版权法进行修改,将个人版权保护期延长至创作者去世后70年,而将公司的版权保护期延长到95年。

2.1.7 提高了对作品独创性的司法要求

由于以往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美国版权对作品独创性的要求比较低,其法院审理侵权案件的标准是“额头出汗”原则。199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费斯特出版公司诉乡村电话公司”案的判决中,裁定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的电话号码簿内容不具有独创性,因而不享有版权。该案判决大大提高了美国版权制度对“独创性”标准的要求。

2.2 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

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美国无论是在技术发展,还是在技术的社会应用方面都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美国在1993年率先提出并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版权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国际化、数字化发展空间,版权法律制度和版权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美国版权业发展的要求,美国积极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战略。

2.2.1 美国数字化版权制度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的版权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与网络有关的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版权涉及的客体的范围和种类,同时也使版权市场从板块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版权产品的传播趋于网络化、全球化和高速化。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要求,促进美国版权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于1998年10月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简称DMCA),该法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美国版权法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订,为公众和版权产业提供数字化版权保护。至此,美国版权保护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2.2.2 数字化版权权利内容的发展

DMCA并未单独规定版权人的网络传播权,而是用版权人现有的发行权、公开表演权和公开展示权覆盖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扩展版权人的权利内容,实现数字化版权保护。

首先是修改“权利穷竭”原则。DMCA指出,该原则不适用于互联网络,因为网络传输既是发行,又是复制,且网络传输具有全球性。一旦权利用尽,就将导致版权人的多种权利在国际市场上的穷竭,这对版权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增加录音制品的公开表演权。在美国版权法中,录音制品是美国唯一能够被表演、又不享有表演权的版权作品。在网络环境里,表演权保护的缺失会给录制者和表演者造成很大的利益损失。因此,DMCA第405条对此进行了修订,将录音制品预定广播的法定许可扩大到网络广播。

2.2.3 为技术措施提供广泛的法律保护

在网络上,版权人常常借助技术措施来防止作品被他人擅自访问、复制、操纵、散发和传播,并且方便了版权的授权和使用监督。DMCA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制度,为技术措施提供法律保护,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版权保护概念。

2.2.4 为权利管理信息提供法律保护

网络上流通着不计其数的作品。权利管理信息不仅能够标识权利人,而且能够按预定条件许可用户使用,查找侵权行为,以及监控用户使用作品的行为。如果这些权利管理信息被他人擅自取消、改动,就会给权利的正常行使制造障碍,使权利人遭受损失。因此,DMCA对版权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的权利内容和法律责任作出了全面的规定。

2.2.5 规定了在线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及其限制

在线服务提供者(Online Service Provider,简称OSP),是网络服务业的主要经营者。随着Netcom案等判例的出现,美国立法部门认识到减轻OSP的责任对促进网络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DMCA为OSP制定了四大“安全港”:仅作为侵权信息的渠道、系统缓存、根据用户要求存取信息、信息搜索工具。这样,美国版权法妥善地解决了OSP与版权人的关系,既严格地保护了版权人的利益,又合理地规定了OSP的责任范围,使网络服务业能在新的版权法律环境下蓬勃发展。

2.3 积极推动版权保护的国际化

70年代以来,美国的版权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版权产品出口国,国际版权保护对美国的经济意义不断上升。在美国版权产业的推动下,美国开始积极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体系,不断推动国际版权保护的加强,为美国的作品和版权产业创造更广泛的范围内的更高水平版权保护空间。

2.3.1 积极加入《伯尔尼公约》

在已经提高了本国版权保护水平的基础上,美国于1988年加入了《伯尔尼公约》,美国开始为众多的《伯尔尼公约》成员国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美国修改了对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版权标记和登记制度,不再规定作品获得版权保护必须进行版权登记。此外,美国取消了“印制条款”。

2.3.2 积极推动TRIPS协议的达成和实施

美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很快发现《伯尔尼公约》只注重实体规范,而忽视了公约实施方面的规范。版权执法不力使以《伯尔尼公约》为核心的国际版权体制不能满足美国版权产业对国际版权保护的需要。美国便开始利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机会,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新型国际版权保护体制,最终形成了TRIPS协议。

TRIPS协议的达成和实施不仅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而且要建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TRIPS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知识产权的对象都纳入了国际贸易法的体制之中,迫使许多过去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兴趣的国家不得不接受它,否则就不能享受到世贸组织带来的自由贸易的利益。因此,TRIPS协议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TRIPS协议的达成和实施,使美国日趋强大的软件、电影等版权产业获得广泛有效的国际版权保护。

2.3.3 利用“特别301”条款,推动对美国版权业的国际保护

即使在TRIPS协议达成之后,美国仍然利用“特别301”条款的双边措施,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版权的保护。如2002年5月美国公布的“特别301”条款名单包括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涉及对美国版权的不力保护。

每年的“特别301”条款名单由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直接提交给美国贸易代表。而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包括八个版权产业组织: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电影市场协会、商业软件联盟、电脑与商业装备制造商协会、信息技术协会、美国电影协会、全国音乐出版商协会和美国录音产业协会。IIPA的会员为1300多家生产版权作品的企业,其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因此,每年的“特别301”条款名单直接体现了美国版权业的利益要求。

3 美国版权战略对版权产业发展的的影响

1976年以来美国版权制度的发展和积极的版权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的发展。20多年来,美国版权产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部门,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版权的输出国和版权保护收益国。

3.1 美国版权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版权产业的发展

1976年来,美国为适应本国版权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版权保护的全面强化、数字化、国际化战略,在全面发展和发展版权法律制度的同时,促进国内外对美国版权产业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的发展。

3.1.1 加强版权保护激励了版权业投资和产业规模扩张

1976年来,美国全面加强了版权保护,赋予版权人更多的合法利益,并根据版权产业发展和版权业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的要求来加强国内外的执法,提高了版权人从版权投资中的获利能力,从而激发了版权产业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活动。

一方面,美国版权保护促进了版权产业的投资活动,相应地美国在电脑软件、网络传播、电影广播等行业的新产品的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已有研究显示,美国版权保护的加强提高了版权人获取更多的合法利益的能力,版权价值的提高可以促进版权作品的创造。如表演者权益每增加1%,电影作品的数量增加0.9%-1.1%。

另一方面,美国版权保护促进了版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通过将传统的版权保护扩展到网络世界,促进了版权产业的发展。该法律实施以来,美国版权产业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网人数从7千万增加到1亿3千万。

1977-2001年的24年里,美国版权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0%,它超过了同期其余经济部门和GDP增长率(分别为3.0%和3.2%)的两倍。1997-2001年的4年间,美国版权业年平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38%。

3.1.2 盗版率下降促进版权业发展和就业率提高

由于1976年以来,美国从多方面大大加强了对版权产品的保护,美国版权市场也“从盗版者的天堂”变为“版权保护的典范”。以软件为例,美国已经成为全球盗版率最低的国家。2002年,全球软件盗版率平均为40%,而美国为25%。与此同时,美国较低的盗版率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软件业的发展。1996—2002年,美国软件业产值增长了88%,软件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以上。美国商业软件联盟的报告显示,美国软件盗版率每下降10%,可以增加1 420亿美元的GDP,创造13万个以上的高技术、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加23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版权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就业情况产生了积极影响。版权业就业人数从1977年300万增加到2001年的8000万。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的比例,则从1977年的3.3%增加至2001年的5.9%。

3.1.3 国际版权保护加强促进版权贸易的发展

美国版权保护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版权产品保护,使日益强大的美国版权产品和版权产业打入广阔的国际市场,并取得巨大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版权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版权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了美国版权产品的再生产,使美国版权产业自身的规模不断得以扩张和壮大。

美国在版权国际贸易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和版权租费的转移。1991年美国的录音录像制品、动画片和电视片、计算机软件和报刊书籍四大类版权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出口额为361.9亿美元,到2001年这四大类版权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出口额增加了1.5倍,达到889.7亿美元,平均增长速度为8.5%。

计算机软件业的国际销售额从1991年的196.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607.4亿美元。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全球软件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国外销售占软件销售总额的一半,成为美国计算机软件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主要经济原动力。此外,电影业的国外销售从1991年的70.02亿美元增长至2001年的146.9亿美元。以上两大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与美国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版权法的制定和完善,以及迫使各国加强打击盗版力度的国际版权保护政策分不开的。1996-2002年间全世界软件盗版率从50%下降到40%。

3.2 版权产业发展对美国经济的贡献

版权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已经成长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产业部门。2001年,版权产业超过制造业中的任何部门。

在1977-2001年的24年里,美国GDP中版权产业产值从1977年的1 78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7 912亿美元,增长了3.43倍。同时,美国的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稳步增长。1977年为3.73%,1987年为5.45%,2001年增加到7.75%;其中核心版权产业1977年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为2.20%,1987年增加到3.25%,2001年增加到5.24%。

尤其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2000年和2001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4.14%和1.18%,而同期核心版权产业分别取得8.36%和3.34%的增长速度。版权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亮点。

(收稿日期:2004-11-04)

标签:;  ;  ;  ;  ;  

美国版权战略与版权产业发展的互动分析_版权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